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共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庫布其沙漠治理紀實·綠富同興篇

共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庫布其沙漠治理紀實·綠富同興篇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曾經是「生態難民」的孟克達來,搬進杭錦旗政府和億利資源集團共同興建的生態移民新村後,身份開始變化。

用自己的「荒沙廢地」使用權入股企業,他是股東;帶領大家植樹種草,他是民工聯隊隊長;養著兩輛裝載機攬工幹活兒,他是產業工人;連鎖經營沙漠旅遊餐飲,他是老闆……剛剛40歲的他,去年全家收入達到30萬元。

聽起來有些難以置信,但孟克達來說不奇怪。在他的家鄉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36戶牧民幾乎家家如此。

「住在沙漠腹地,過去特別羨慕家住黃河邊的同學。現在,那裡的生活可趕不上我們紅火!」

道圖嘎查是庫布其沙漠綠富同興的一個縮影。

「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

一切努力都是在回應人民群眾的所急和所盼,全部奮鬥都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解碼庫布其,初衷和落點始終是最重要的維度。

從綠起來、美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創造了神話、譜寫了傳奇的庫布其,必定會有更令人嚮往的遠方。

承載之厚——

讓生態文明成果惠及人民

資料顯示,佔地球四分之一的陸地面積已經荒漠化,荒漠化面積正以每年5萬至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10多億人遭受威脅。在我國,263萬平方公里土地已經荒漠化,國土荒漠化比例達到27.4%……

環球同此涼熱。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寧可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因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內蒙古就有這樣的美麗風光。保護好內蒙古大草原的生態環境,是各族幹部群眾的重大責任。要積極探索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為建設美麗草原、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貢獻。」

聲聲叮嚀、殷殷囑託。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庫布其人字字句句記在心坎上。

「綠色是內蒙古的底色和價值,生態是內蒙古的責任和潛力,要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進一步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調準時間表、對照路線圖,自治區黨委、政府踏響綠色變革鏗鏘足音。

踐行囑託,承載深厚。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的堅強領導下,鄂爾多斯市歷屆黨委、政府切實擔負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政治責任,深刻把握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與增進人民福祉的內在聯繫,著力探索治沙與致富並行不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得益於億利、伊泰、東達等龍頭企業帶動,鄂爾多斯市沙柳、檸條、沙棘等林沙產業總產值達到45億元。近10年來,庫布其生態旅遊景區累計接待遊客近1000萬人次,實現收入24.6億元。

「沙漠面積佔到全旗總面積的52.2%,沙害曾是全旗人民心中深深的痛。」杭錦旗旗委書記金廣軍說,「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1988年的406元增加到現在的16644元,其中來自生態紅利的部分就達1萬元。這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生態是最大的民生福祉。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估,政府和企業累計為庫布其沙區農牧民提供就業崗位100多萬個,帶動農牧民脫貧超過10萬人。

數字,雄辯地向世人證明:

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利用新思維、新理念、新視角來認識沙漠,沙漠就成了寶貴的資源。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讓庫布其擁有了令人艷羨的「綠水青山」,還讓沙區百姓擁有了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

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這是庫布其模式的實質所在、價值指向,是庫布其精神的魂與魄。

富民之道——

沙漠不是問題,而是機遇

年收入近20萬元、開著越野車去種樹,今天的敖特更花是沙漠「金領」。

出生在庫布其沙漠七星湖北大門的敖特更花,曾對沙漠怕得要命、恨得要命,發誓要逃離「這個鬼地方」。

命運的改變,緣自和一家企業的邂逅。

2007年,億利資源集團僱用農牧民在庫布其沙漠植樹,她將信將疑參與其中。第二年,她成了企業民工聯隊小分隊隊長。十幾年過去,敖特更花的民工聯隊綠化沙漠面積達到2萬多畝,成活率均在95%以上。「過段時間,我們就要去國外種樹了。」她說。

1988年,王文彪擔任億利資源集團前身——杭錦旗鹽場場長。鹽場位於庫布其沙漠南緣,是旗里唯一一家工業企業。距最近的火車站不到70公里,卻被大漠擋道,外運產品需繞路350公里,每噸鹽的運輸成本增加幾十元。

王文彪帶領職工種樹修路,第一個場長令就是從每噸鹽的收益中拿出5塊錢來種樹。他說,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想讓企業活下來,造福家鄉人民。怎麼活下去?得治沙,搞產業。

甘草,既是藥材,又能固沙,還可以改良土壤,杭錦旗出產的「梁外甘草」久負盛名。2013年,億利資源集團在獨貴塔拉鎮阿木古龍建設以甘草種植和加工為主的健康產業示範園,沙漠生態健康產業鏈由此發端。

改良後的沙地肥力增加,佐以豐富的光熱資源,以大棚和節水灌溉為主的現代農業應運而生。格外香甜的西瓜、黃瓜、西紅柿挑動著人們的味蕾,這是庫布其沙漠的味道。

綠化一片沙,同時培育生態修復、生態農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等六大產業,億利資源集團「1+6」立體循環生態產業體系逐步成型。每年,集團來自沙產業的銷售收入達100多億元。企業組建起232個民工聯隊,累計支出勞務費10億元,3萬多農牧民受益。

向沙要綠、向綠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電,庫布其人從方方面面挖掘沙漠「錢力」,生態生意越做越大。

「我們已經實現了生態、產業兩個循環。」東達蒙古王集團董事長趙永亮說,「到目前為止,企業輻射帶動周邊12個旗縣種植沙柳300萬畝。沙柳三五年必須平茬,柳條細枝蛋白質含量是玉米的2倍,是上好的獺兔飼料,這是生態循環;柳條粗枝幹是造紙和生產刨花板的上等原料,兔皮、兔肉等進行深加工,直到服裝、食品等產品終端,這是產業循環。」

風水梁產業集鎮,過去叫風乾圪梁,曾是起伏的沙海,沒有一戶人家。從2005年起,東達蒙古王集團在這裡栽樹種草,風乾圪梁華麗轉身,蛻變為生態小鎮,3103戶入住,6000多人從事獺兔養殖,53平方公里的治理區內草木蔥蘢。

孫蘭珍是風水梁產業集鎮的明星養殖戶。2013年,她慕名從杭州來這裡創業,從最初的240隻種兔起步,發展到現在的9000多隻種兔,年收入50多萬元。

「我們將在10年內,把這裡打造成集現代農業、現代加工業、生態產業、旅遊產業、文化產業於一體的沙漠特色創業城。」達拉特旗旗委書記奇達愣太說。

東達的蝶變受到錢學森院士的高度讚賞,他在寫給趙永亮的信中說:「我認為東達蒙古王集團是在從事一項偉大的事業——將林草沙三業結合起來,開創我國西北沙區21世紀的大農業。」

讓生態成為一種文明,讓綠色成為一種經濟;與自然和諧相處,與沙漠共生共贏。綠富同興,庫布其人交上靚麗答卷。

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說:「在庫布其,沙漠不是一個問題,而是被當作一個機遇,當地將人民脫貧和發展經濟相結合。我們需要這樣的案例!」

發展之謀——

未來,這裡一定是塊福地

劉雪芹的青春,同恩格貝一起綻放。

馬尾辮,棉布襯衫、牛仔褲……乍一看,來自魯西南的這位「80後」和任何一位普通姑娘沒什麼不同。然而,作為恩格貝生態示範區農業技術員的劉雪芹,又跟所有姑娘不一樣。

2008年,恩格貝建起一批設施農業溫室,開始沙產業試驗性生產。聯排的蔬菜大棚就像壘好的銀窩窩,只等引來會用它們的金鳳凰。那一年,劉雪芹恰好從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畢業,接過了恩格貝伸過來的橄欖枝。

有關恩格貝的滄桑是劉雪芹和農民拉家常時聽來的。她眼前的恩格貝,早已達到70%以上的植被覆蓋率,被列為國家生態建設示範區和國家4A級景區。

農業沙產業,就是在沙漠里從事農業生產。觀察作物情況是必修課,劉雪芹每天步行前往2公里以外的試驗大棚,上午一次,下午一次,風雨無阻。

2010年,恩格貝生態示範區管委會組建,無論對恩格貝還是劉雪芹,這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幾年來,「沙產業」「新能源」「試驗示範」不斷被外界提及,設施農業成為恩格貝園區最重要的項目之一,參觀考察的人絡繹不絕。在恩格貝成功試驗示範的250多種蔬菜瓜果中,劉雪芹親手播種的作物就有200多種。其中,珍貴的黃瓤西瓜在當地廣泛種植,口碑極佳。油桃進入北京、上海等地,網紋甜瓜遠銷香港。

「通過太陽能、風能、地熱、生物能的綜合利用,把恩格貝示範、探索、引領和教育的作用體現出來,將恩格貝打造成為世界沙漠生態循環經濟示範園、中國沙漠文化世博園……」

這是恩格貝在新時代的發展藍圖,也是恩格貝生態示範區管委會主任趙宇華眼下忙活的大事。他說:「未來,這裡一定是塊福地!」

站在億利資源集團沙漠生態循環產業園太陽能農場的觀景台上眺望,64萬塊太陽能光伏板整齊排列,宛如綠洲中一片藍色的海洋。近前看,板下幾十隻綿羊正在齊膝深的牧草中悠然進食。

光伏板擋風遮陰,吸收陽光轉換成電能;清洗光伏板的水就地澆灌牧草;牧草為散養的綿羊、土雞提供飼料;禽畜糞便用來改良土壤,促進牧草生長……這種「混搭風格」,被專家稱為複合生態太陽能治沙新模式。

39歲的趙瑞是貧困戶,2017年和億利資源集團簽下清洗光伏板和養護甘草的協議。他說,清洗光伏板一年不少於4次,收入2.4萬元。

2007年,伊泰新能源開發公司建成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示範電站,10多年來技術成熟、效益可觀;將於今年年底建成的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項目,是鄂爾多斯市實現綠色發展、清潔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又一重大項目,可以使10萬畝沙化土地得到防治,帶動1500戶農牧民增收致富……

一時間,無人問津的「沙窩窩」成了眾多光伏企業爭搶的「香餑餑」。

以「金沙、藍海、綠洲」為目標,庫布其人首創的「板上發電、行間種草、板下養羊」的立體空間土地利用模式,目前已在甘肅、新疆等省區落地生根,並在巴基斯坦、沙特等「一帶一路」國家廣泛推廣。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當年人沙大戰,是解決沙區百姓的生存問題;而今沙為人用,是圖謀沙區人民的增收和發展問題。邁入新時代,就要對人民的新期待有更為前瞻性的認知和把握。」鄂爾多斯市發改委副主任、能源開發局局長楊鍵軍說。

在恩格貝沙漠科學館,我們注意到這樣一段話:「廣袤的乾旱荒漠是地球上人口最為稀少的居住地。在人類邁入以智力資源為依託的知識經濟時代,依靠人類智慧的支撐、技術的武裝,有可能實現變不毛之地為沃土的理念,將乾旱荒漠打造成為有『最高生產力』的空間、宜於人類生存發展的地域。」

這是庫布其的詩和遠方,這是庫布其人的發展之謀!

文/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孫亞輝 高雪芹 施佳麗 王玉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北方網 的精彩文章:

李宇春開個唱 上演潮音新玩法
皺紋非壞事讓你更真誠

TAG:正北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