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少數民族的服裝都很鮮艷華麗?

為什麼少數民族的服裝都很鮮艷華麗?

作者 | 尼洋

已授權,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如果你打開電視,剛好聽見「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這句經典歌詞,那與之相伴的歌舞場面大概能提醒你:

它絕不僅僅是一個象徵性的比喻,其具象的靈感或許正是來源於如花朵般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不過,細心的人或許會發現,這些服裝在生活中卻極少見到,往往只出現在少數固定場合。

為什麼這些少數民族會穿得如此艷麗呢?

樸素粗獷的民族服裝

其實,今天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穿著華麗的民族服飾。

與漢族相仿,他們也更青睞適合當代生活節奏的現代時裝,在一些大城市尤其如此。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南寧市,壯族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它的街頭與漢族聚居區並無明顯差別。

如果摘掉頭頂的帽子,一般人也未必分得清維吾爾族大叔和江蘇農村的漢族大叔。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即便在少有的一些傳統民族服飾保留相對完整的地區,當地居民穿著的民族服裝也完全不會五彩斑斕。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見到了華麗的民族服裝,那多半是旅遊業從業人員穿著他們的工作服,當然,也可能是漢族遊客正在拍照。

是現代化的衝擊,讓少數民族放棄了華麗的傳統服飾嗎?

恰恰相反,僅僅在幾十年前,大部分少數民族的日常服裝比今天還要樸素得多。

素色的棉麻和毛皮往往是民族服裝的主要原料,甚至樹皮、草繩也會被加以利用,像如今那樣佔滿高對比度色盤、從頭到腳都是反光面料的民族服飾並不多見。

1957 年維吾爾族群眾庫爾班大叔的穿著

老照片里的蒙古族穿著

民國時期四川木里地區藏族民眾的穿著

1930 年代的雲南白苗女子

1941 年四川嘉山寨的羌族男子裝束

一件民國時期的白馬藏族百褶衣

一件赫哲族早期的魚皮衣

一件民國時期的哈尼族樹皮衣

如果生活在南方熱帶地區,一些族群的男性穿著甚至連能不能稱為「服裝」都不好說。

在上世紀 50 年代一些南方民族地區的社會調查資料里我們就能看到一些這樣的記錄:

……不論男女整天赤足,從不著鞋襪……

……平時上身赤裸,下身只蓋遮羞布……

……身披毯子,下身不穿褲,只用勺形的木頭或銅片遮住生殖器……

……族普遍穿上衣服還是近幾十年的事情……

這些說法同樣可以在一些早期的歷史圖像中得到驗證:

20 世紀早期,怒江地區獨龍族男性穿著

上世紀 50 年代民族調查時拍攝的米里珞巴族男子穿著

上世紀 50 年代民族調查時拍攝的海南三星黎族男子穿著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佤族村寨里的原住民穿著

那麼,這些樸素、粗獷的少數民族服飾又是怎樣變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華麗多彩的樣子的呢?

增添元素,便於識別

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民族服飾,是 50 年代中共開始系統地展開民族調查和民族識別之後,才逐漸形成的概念。

早年間,大眾對於中國境內不同族群具體形象的認知,大多還停留在「五族共和」的架構中。除了對藏族、蒙古族、滿族等幾個主要族群的形象和服飾多少有一些了解,對南方諸族群的認知基本是籠統的「百苗」印象。

民國時期中南銀行發行的印有身著民族服飾的滿、漢、藏、回(泛指穆斯林民族)、蒙五族婦女頭像的紙幣

50 年代,民族地區社會生活狀況調查展開後,許多邊遠地區原住民的日常著裝情況才首次被學者系統性地記錄下來。

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館藏部分民族地區社會調查資料

這些材料中記錄的民族服飾還多呈現出樸素、粗獷的特點,族群差異也不那麼突出。

但伴隨著民族識別工作的不斷推進,界定不同民族獨有的文化特徵就成為一項重要的需求,你屬於一個少數民族,就應當擁有它的文化特徵,最好還直接把它穿在身上。

因此,各族群或自發、或被動地,把特定的民族視覺符號,體現在了他們的傳統服裝上。

生活在甘川交界地區的白馬人在被認定為藏族後,其傳統服裝上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典型藏族服飾元素。

在民國時期與漢族穿著並無差別的北京回族,則是出於民族認同的心理,在八九十年代後開始穿著民族服飾。不過在穿著方式上也做出了一些創新,一些覺得佩戴頭巾過於麻煩的回族女性靈活地選擇戴上了原本屬於男性的小白帽。

圖片來源:郭建平主編,《北京回族服飾文化研究》,2013

當然,也有部分民族服飾,是考慮到他們過上社會主義幸福生活,在原有傳統樣式上藝術設計增色。

每認定一個少數民族,他們身著民族服裝的形象,就被參與民族地區調研的美術工作者精心描繪,躍然紙上,進入大眾傳播的視野。

尤其是在 1979 年之後,隨著 55 個少數民族中的最後一個民族「基諾族」被認定,民族識別工作基本完成,一整套完整的少數民族服裝標準形象也通過報紙、宣傳畫、教科書、郵票等媒介形式逐漸深入人心。

1999 年發行的民族大團結郵票中的整套標準民族服飾形象

不過,當時確立下來的民族服裝,儘管已經較少數民族早年的日常著裝「增色」不少,還是遠未達到今天民族服裝的絢麗程度。

1981 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各民族》中部分民族服裝造型,分別為壯族、羌族、京族、獨龍族

少數民族服裝最終的華麗轉身,還需等到改革開放,中國人民富起來後。

登上舞台,多姿多彩

與今天相比,40 年前完成民族識別後的民族服裝,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們仍是平時的生活與工作中需要穿上身的。

身著軍便裝哈薩克服飾的男子

腳穿塑料涼鞋和黃膠鞋的京族人民

從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開始,情況才開始變化,隨著民族地區與外界交流的不斷增加,少數民族大多不再花費大量精力去手工製作用於日常穿著的傳統民族服裝,而是選擇購買方便和簡潔實用的現代服裝,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勞作中,他們也多穿著買來的衣服。

到今天,除了一些生態環境極為特殊且自身文化延續性較強的民族地區以外,大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經完全改穿現代服裝,傳統的民族服裝徹底失去了最基本的實用功能。

更適應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藏袍,可能是目前中國境內為數不多的、仍然在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實用功能的民族服裝之一。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民族服裝的意義,收縮到文藝演出等對外展示的場合中,而這樣的定位,對服裝的民族辨識度提出了更高需求。

對於舞台上的演員,很少有人喜歡過於質樸的著裝,為了演出效果,新時代的民族服裝越來越色彩豐富。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同時,由於有機械化量產的通用民族服裝裝飾材料,華麗的民族服裝反而比昔日樸素的民族服裝更易製作、獲取。

因此,在功能需求和生產便利的雙重作用下,民族服裝最終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絢麗多彩模樣。

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絢麗的民族服裝也只會出現在各種電視節目里。

除非你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部分人民的代表,那麼,作為漢族代表的你就可以身著一套筆挺的西裝和少數民族同胞們一起出現在人民大會堂的門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讀 的精彩文章:

那些下班後還拚命的年輕人,後來都怎樣了?
只要擼得開心,你以為就可以了?

TAG:壹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