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非常感謝您轉發此文到朋友圈。
投稿、轉載、合作見《合作Q&A》。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位於優美的北京西山風景區。東距頤和園2公里,西距香山公園5公里,南距玉泉山1公里,北面背靠金山。
你還記得嗎?林科院門前曾是一片桃樹林,桃花盛開時,劉關張在此結拜為生死相依的三兄弟(上世紀八十年代電影"三國演義")。
上世紀七十年代,門前兩側排水溝里有水,有冰,還有魚。夏天,魚兒忙著繁延後代,冬天便鑽入泥中躲過嚴寒。
桃林南,五環北是一條清澈的河流,我曾在河邊幫同學挖沙建房。五十年代時河中水勢很大,我在這裡游過泳、釣過魚。當水中水蛇向我游過來時,我嚇得趕緊泳上岸。
1954年青龍橋中學班成立,55年六十七中掛牌。林科院的中學生大都在這裡上學。我因故錯過了升學考試,母親帶我去長安街六部口市教育局補考,那時,入學很難,我只考取了一名試讀生。
五十年代院門口的香山路還是一條石子路。路上跑著一輛古老的公交車,這輛車比吉普車大一點,它可不燒油,燒的是煤,一台鍋爐安置在車斗的尾部。頤和園至香山票價1角,至林科院(當時叫林研所)5分錢。多數人為了省錢,都捨不得乘車,香山的同學到六十七中上、下學都是步行,那時,自行車也是稀罕物。
五十年代,林科院內有一泉眼,清清的泉水滋潤著一個晶瑩的水潭,也澆灌著院內林場的苗圃。
五十年代,苗圃旁住著一位在此修行的中年和尚。和尚不守清規 ,犯罪,被人民政府判處死刑。刑場就在紅山腳下(現青龍橋清真寺後)。執行時,我沒敢去看。
剛解放時林科院內是一片林場,林場負責人之子是我同學,該同學兄弟二人,小名大昭、二昭,為紀念兄弟二人,該負責人將林科院後面兩山定名為大昭山、二昭山。(這是同學告訴我的,玩笑語)。(說明:從植物園到廂紅旗的山峰總稱金山,林科院背後之山叫大昭山,再往北點之山叫二昭山)。
林科院內林場歷史久遠,君不見餐廳後面是全國最大的白皮松林,種植於民國初期!1928年種植。
林科院的植林歷史還遠不止於此。清朝晚期,這裡叫農林所,這個名字有點怪,可能是當時新潮人物建立的吧!香山公園東門裡左手偏殿和頤和園排雲殿西側展廳里的大牆上都曾繪有一張晚清地圖,在現林科院地址上著名"農林所"。(可惜香山公園裡的地圖已因翻修消失)。
在往前這裡就和林業無關了。但是,這裡發生的真實歷史事件和傳說故事都是驚心又動魄的。
乾隆年間,雲貴少數民族叛亂,首領金莎。為了平叛,清兵在這裡進行演練,林科院後面大昭山上城牆似的建築,就是模擬叛軍防禦工勢設立的。清兵駐紮於豐戶營,每天,來到這裡進行攻防演習。練成之後在香山團城演武廳閱兵,隨後開赴雲貴前線。平叛後,少數民族的貴族階層被清庭遷至西山現植物園境內,現在那裡的碉樓就是為減少他們的思鄉之情建立的。
當時,這一帶是滿族人的居住地。
傳說,某日乾隆率百官游西山,路過此地,忽見紫氣上升,予示有新龍出現,乾隆不樂,隨行的紀曉嵐告訴皇上不必警慌,臣有法破解。紀曉嵐命人挖開旁邊一座墓地,驚見一青龍騰空而起,升入雲端,俄傾,青龍墜地而亡,只見,此龍是龍身龍尾,中間是人身。原來早年一高人知道這裡是龍鳳的風水寶地,囑咐後人,在他故後埋藏於此,並且,要全裸入葬。誰知後人覚得不雅,給他穿了一條褲衩。才有後來真龍難夢。乾隆長出了一口氣,繼續西遊。從此,此地定名青龍橋。(註:真正的青龍橋之橋不是京密引水渠上的橋,而是五環下排水溝上之橋。)
青龍橋在清中期系京城重鎮,熱鬧非凡,商賈雲集,解放後逐漸衰落。
如果你能穿越,會看見1948年底,萬壽山後山上傅軍的大炮對準西北旺方向,解放軍大炮也瞄準了這裡,後,和談成功,萬壽山免災,青龍橋免災。解放軍穿行青龍橋去石景山集結,居民夾道歡迎,並送上自家烙的大餅、煮雞蛋等。
時間再往前,明代,林科院會是什麼景象呢?您絕對想像不到。
拿出你的身份證,上面書寫的地址是"東小府「。是的,林科院位於東小府。清代"府」是達官貴人的官邸,而在明代,府就是墓,埋逝者的地方。從這裡,東至香山,是明代皇胄們的安息之地,四王府葬的是明皇朱棣的第四個兒子,娘娘府葬的是某位皇后,還有一位皇帝(景泰)也葬於此。小府是未成年公主之墓,東小府、西小府共葬有數十位小公主。因此,東小府,就是現在的林科院是明代小公主們的墓地。上世紀八十年代,林科院搞基建時不知從那位小公主的墓中出土了兩件精美宋代瓷器,現展于海淀博物館大廳之中。
再往前,就是老人們的瞎說了。宋代,這裡是金戈鐵馬撕殺陣陣的古站場,楊六郎率兵與北兵惡鬥之地。你能想像出來嗎!林科院後的昭山上站著威風凜凜的楊延昭。
再往前,遠古,這裡是海洋。
2018.08.08 於北京
照片:馮彩雲拍攝


TAG:林業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