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814年8月13日,好望角省成為英國殖民地。
原標題:歷史上的今天——1814年8月13日,好望角省成為英國殖民地。
「好望角」一名的由來有著多種說法。 最常見的說法有兩種:一說為葡萄牙王國的探險家迪亞士1488年12月回到里斯本後,向若昂二世陳述了「風暴角」的見聞,若昂二世認為繞過這個海角,就有希望到達夢寐以求的印度,因此將「風暴角」改名為「好望角」;另一種說法是達·伽馬自印度滿載而歸後,當時的葡王才將「風暴角」易名為「好望角」,以示繞過此海角就帶來了好運。
13世紀末,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的遊記,把東方描繪成遍地黃金、富庶繁榮的樂土,引起了西方到東方尋找黃金的熱潮。然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控制了東西方交通要道,對往來過境的商人肆意徵稅勒索,加上戰爭和海盜的掠奪,東西方的貿易受到嚴重阻礙。到15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完成了政治統一和中央集權化的過程,他們把開闢到東方的新航路,尋找東方的黃金和香料作為重要的收入來源。這樣,兩國的商人和封建主就成為世界上第一批殖民航海者。
15世紀80年代以前,很少有人知道非洲大陸的最南端究竟在何處。為了弄明白這一點,許多人雄心勃勃地乘船遠航,但結果都沒有成功。作為開闢新航路的重要部分,西歐的探險者們對於越過非洲最南端去尋找通往東方的航線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因此,迪亞士受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委託出發尋找非洲大陸的最南端,以開闢一條往東方的新航路。經過十個月時間的準備後,迪亞士找來了四個相熟的同伴及其兄長一起踏上這次冒險的征途,並於1487年8月從里斯本出發,率領兩條武裝艦船和一艘補給船,沿著非洲西海岸向南駛去,以弄清非洲最南端的秘密。
1487年8月葡萄牙航海家巴托洛梅烏·迪亞士率領一隻由3條船組成的探險隊出發,目的是沿著非洲西海岸南下,繞過非洲,打開一條通往印度的航路。迪亞士率船隊離開里斯本後,沿著已被他的前幾任船長探查過的路線南下。過了南緯22度後,他開始探索歐洲航海家還從未到過的海區。大約在1488年1月初,迪亞士航行到達南緯33度線。1488年2月3日,他到達了今天南非的伊麗莎白港。迪亞士明白自己真的找到通往印度的航線。為了印證自己的想法,他讓船隊繼續向東北方向航行。3天後,他們來到一個伸入海洋很遠的地角,迪亞士把它命名為「風暴之角」。
他認為只要轉向繼續航行,便可到達印度,但船隊彈盡糧絕,只得返回葡萄牙。1488年1月,迪亞士率領的船隊首先沿著以往航海家們走過的航路先到迦納的埃爾米納,後經過剛果河口和克羅斯角,抵達現屬納米比業的盧得瑞次。
1488年2月間,船隊終於駛入一個植被豐富的海灣,船員們還看到土著黑人正在那裡放牧牛羊,迪亞士遂將那裡命名為牧人灣(即今南非共和國的東部海岸的莫塞爾灣)。迪亞士本想繼續沿海岸線東行,無奈疲憊不堪的船員們歸心似箭,迪亞士只好下令返航。
在返航途中,他們再次經過好望角時正值晴天麗日。葡萄牙歷史學家巴若斯在描寫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時寫道:「船員們驚異地凝望著這個隱藏了多少世紀的壯美的岬角。他們不僅發現了一個突兀的海角,而且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感慨萬千的迪亞士據其經歷將其命名為「風暴角」。
1497年11月,另一位葡萄牙探險家達·伽馬率領艦隊經好望角成功駛入印度洋,11月27日,達·伽馬的船隊再次繞過好望角,1498年5月20日駛抵印度西海岸重鎮卡利庫特。又經歷了千辛萬苦之後,達·伽馬約於1499年9月1日前後返回里斯本。滿載黃金、絲綢回到葡萄牙。
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將「風暴角」改稱「好望角」,從此好望角成為歐洲人進入印度洋的海岸指路標。
1500年,「好望角之父」迪亞士再航好望角,此回卻遇巨浪而葬身於此。如今好望角海域少有大浪,但時有大霧,甚至遮蔽燈塔射光。開普敦當局修建了一座更近于海岸且更大體積的新燈塔,上面標註了此地與世界各著名城市之間的距離。
165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地岬以北48公里處建立居民點。
1814年8月13日荷蘭把開普殖民地轉讓給英國。
1849年,好望角設置了一座燈塔,因為好望角經常有霧,而不能很好地發揮它作為燈塔的作用,於1919年廢棄,改裝成觀景台,倒也物超所值。
好望角,地處來自印度洋的溫暖的莫三比克厄加勒斯洋流和來自南極洲水域的寒冷的本格拉洋流的匯合處。強勁的西風急流掀起的驚濤駭浪常年不斷,這裡除風暴為害外,還常常有「殺人浪」出現。這種海浪前部猶如懸崖峭壁,後部則像緩緩的山坡,波高一般有15-20米,在冬季頻繁出現,還不時加上極地風引起的旋轉浪,當這兩種海浪疊加在一起時,海況就更加惡劣,而且這裡還有一很強的沿岸流,當浪與流相遇時,整個海面如同開鍋似的翻滾,航行到這裡的船舶往往遭難,因此,好望角成為世界上最危險的航海地段。


※文物介紹——遼寧博物館的《簪花仕女圖》
※歷史故事——重用宦官的漢和帝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