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馨蓬:歷史謎團 汝窯窯址尋蹤

劉馨蓬:歷史謎團 汝窯窯址尋蹤

原標題:劉馨蓬:歷史謎團 汝窯窯址尋蹤


作者簡介:劉馨蓬,本名劉明杉,女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從事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明代物質文化史,即通過破解明代繪畫及各門類文物中隱藏的歷史信息,揭示明代的社會文化現象和歷史發展規律。



歷史謎團 汝窯窯址尋蹤


劉馨蓬

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廣義的汝窯指汝州境內窯口燒造的所有瓷器,狹義的汝窯則專指北宋晚期為宮廷燒造的天青釉瓷器,即所謂「汝官窯」。汝窯產品的特徵與文獻記載大致相符,其工藝相當考究。



圖1、北宋汝窯素燒出戟瓶模具(殘)


2012年出土於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窯址IV區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御用的汝瓷用范模成型(圖1),以名貴的瑪瑙末入釉,先素燒一次,再施釉燒制。其成熟期使用橢圓形的小型窯爐,一般是兩個窯並設,每窯裝燒10件左右,用木柴做燃料。支燒具主要有墊餅(圖2)和墊圈,墊餅較薄,支釘小而尖,餅面與支釘粘結性好,墊圈呈方棱圓形(圖3),圈面上有3-5個支釘(圖4)。



圖2、北宋汝窯墊餅


2000年出土於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窯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圖3北宋汝窯墊圈


2002年出土於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窯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圖4北宋汝窯帶支釘墊圈


2000年出土於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窯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支釘是瓷器在焙燒過程中,為防止其塌底及圈足露胎影響美觀所用的窯具,燒成後釉面接觸支釘的部分會留下痕迹(圖5)。汝瓷一般採用裹足支燒法,使用的支釘特別考究,燒成後外底留下的釘痕細小如芝麻粒,明人高濂《遵生八箋》中也說:「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這是汝窯的一大特點。


圖5 五支釘墊圈及支釘墊餅



墊餅


支釘的用量依器物大小和器型而定,盤、碟、碗、洗的足部滿釉外卷,大器底部一般有五至七個支燒痕,小件底部有三個支燒痕。水仙盆等特殊器型是橢圓形,底部則為六個支燒痕(圖6)。匣缽(圖7)外塗一層耐火泥,用來密封介面,並保持匣缽內的溫度穩定。燒窯中以火照(圖8)測量窯內溫度,以便控制火候。



圖6 北宋汝窯天青釉橢圓水仙盆


1959年8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撥交給吉林省博物館


吉林省博物院藏



圖7北宋汝窯匣缽

2002年出土於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窯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圖8 北宋汝窯火照插座和火照


2002年出土於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窯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天青釉火照


汝瓷胎較薄,胎質細潤,迎光看呈香灰色或帶粉紅色。器物稜角處施釉較薄,露出胎色。釉色多呈天青、卵青或粉青。釉面平滑細膩,有蟬翼紋般的細小開片(圖9)。明初曹昭《格古要論》云:「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蟹爪紋」指的就是釉面開片,還有一種開片被稱為「冰裂紋」或「魚鱗片」。


圖9 汝窯釉面


這本是燒造工藝上的缺陷,卻因其自然天成的美,成為一種特殊的釉面「裝飾」。因胎與釉膨脹係數不同,所以在焙燒後冷卻時形成開片。釉下稀疏的氣泡在光照下時隱時現,如晨星閃爍(圖10)。



圖10 汝窯氣泡


一些器底還刻有「奉華」(圖11)、「蔡」(圖12)等銘文。



圖11 北宋汝窯天青釉「奉華」碟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12 北宋汝窯天青釉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天青釉 「蔡」字銘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



天青釉「壽成殿皇后閣」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壽成殿皇后閣」銘


由於它器型端莊,無繁縟紋飾。釉色含蓄柔和,溫潤如玉。中國有君子佩玉比德的文化傳統,宋人追求極致的風雅,汝瓷特有的玉質感和內斂的寶光符合文人的審美標準,為後世所稱頌。明代畫家徐渭在《墨芍藥》圖中題詩:「花是揚州種,瓶是汝州窯。注以江東水,春風鎖二喬。」(圖13)晚明人崇尚宋時風雅,瓶花用器汝窯為最,故有此詩。



北宋汝窯青瓷膽瓶



圖13 明 徐渭《墨芍藥》北京故宮博物院


狹義汝窯燒造的時間短,工藝難度高,存世量稀少。南宋周輝《清波雜誌》記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唯供御撿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此處指出其貢瓷的性質,燒成的產品要先經皇帝挑選,合格的供御用,不合格的才能上市銷售。

清代《河南汝州直隸州歷代統屬考》中記載了內督學孫灝贊汝窯的一首詩:「官哥配汝非汝儔,聲價當時壓定州」,可見它們一直都很名貴。然而北宋欽宗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攻破了東京汴梁,除燒殺搶掠之外,更俘虜了徽宗、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朝臣等三千餘人被押往金國。靖康之變導致北宋滅亡,宋廷南遷,汝窯也毀於兵燹,窯址荒沒,燒制技術失傳。這一中國陶瓷史上首屈一指的瓷器品種,從窯址到工藝都變成歷史的謎團,埋入滾滾紅塵之中。


80多年以前,古陶瓷學家就開始了找尋汝窯窯址並做探索性研究的工作,然而均處於臆想心證的階段。1930年,日本大谷光瑞委派西本願寺駐漢口布教師原田玄訥到河南臨汝調查汝窯窯址,去過古一里、歸仁里、張業里,調查了6處窯址,採集了許多瓷片,帶回國的瓷片中並無汝瓷,多為臨汝青瓷,也有部分鈞瓷、磁州窯系瓷。


隨後日本人NAKAO博士也到臨汝窯址考察,收集的瓷片標本與前者大致相同,並寄了2片鈞窯和1片臨汝青瓷給英國博物館。英國學者霍普森認為汝州是北方青瓷的主要產地;日本學者KOYAMA和OZAKI認為所謂官鈞就是汝瓷,西方人稱為綠鈞,而北方青瓷不過是廣義汝窯的民用品。


1935年—1936年,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舉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故宮博物院選送清宮舊藏的10件汝窯、17件官窯參展。英國著名收藏家大維德爵士也選送了部分汝瓷參展,並撰《汝瓷考》一冊,認為汝瓷與北方青瓷完全不同,而接近宋官窯。1937年,尾崎洵盛根據原田玄訥考察汝、鈞窯址的材料及中、英、日文資料,認為汝、鈞是同一類,初以汝、後以鈞稱之。南宋(金)汝窯衰落,鈞窯漸盛。小山富士夫提出,《宋會要》中「京東西窯務掌陶工為磚瓦器……大中祥符二年復置東窯務」的 「東窯務」可能是北宋東窯,而東窯在開封東南的陳留縣,北宋官窯也在開封東南,兩者可能是同一地點。因此北宋官窯即東窯務,東窯務即東窯,得出北宋官窯即為東窯的論斷。


1950年,古陶瓷學家陳萬里對臨汝縣嚴和店、陶墓溝、劉庄、岡窯、大峪店東溝、葉溝、黃窯及寶豐縣大營青龍寺(清涼寺)和魯山縣段店作了調查。隨後在1952年第二期的《文物參考資料》上發表了《汝窯的我見》一文,引用北宋徐兢出使高麗歸來所作《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汝州新窯器」的記載,又根據此著述的成書時間在徽宗宣和六年,遂將宮廷御用汝窯瓷器的燒造時間定在哲宗元祐元年至徽宗崇寧五年前後的近20年中。因受當時歷史條件所限,沒能找到汝官窯窯址。


1956年洛陽專署文管會調查了嚴和店、棗園兩處窯址。1958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又對嚴和店、軋花溝、大堰頭、棗園、陶墓溝、陳溝、東溝、黃窯、龍王廟溝9處窯址調查,發掘了大堰頭窯址的窯基。1964年故宮博物院馮先銘等4人複查了臨汝縣的11處窯址和禹縣的神垕劉家門、劉家溝、苗家門、上白峪幾處窯址,但均未能找到汝窯及其標本。


從60年代起,河南省考古工作者開始對境內的300多處窯址進行調查,掌握了宋金窯址分布的一手資料。通常中國古代瓷窯是以其所在地定名,所以一直以來都認為,既然定名「汝窯」,那麼窯址就應該在臨汝縣,然而其境內雖然發現了不少窯址,還出土了很多瓷片,卻未發現宮廷御用汝窯的蹤跡。


寶豐縣地處河南中部,西部為山地,清涼寺窯址位於寶豐縣西20公里的大營鎮西南丘陵地帶的山谷台地上,東、西兩側皆為山坡,沙河的支流——響浪河在遺址西側流過,至韓庄村北東折後再向南,把窯址分為南北兩大區域。南區南至韓庄村,西高東低,窯址依西坡而建,南北長約400、東西寬200-250米。北區北至清涼寺村,呈北高南低的緩坡狀,南北長300、東西寬150——250米。(圖14)遺址上散落著大量印花青瓷和黑、白瓷片,響浪河岸邊堆積著不少匣缽殘塊。



圖14 寶豐清涼寺汝窯窯址發掘區

1977年,葉喆民為編寫《中國陶瓷史》,再赴豫南考察。來到清涼寺一帶時,他看到河溝兩岸堆積的瓷片和窯具高約一丈,斷斷續續長達三五百米,堪與河北定窯媲美。葉先生在此處拾得一枚具有宮廷御用汝窯特徵的青瓷片(圖15),請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郭演儀對它進行化驗,此標本的化驗結果與該所所長周仁 20年前對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汝窯盤所作化驗的數據基本相同。(圖16)因當時正值葉先生調到中央工藝美院任教,且雙方在看法上不一致等原因,這一重大發現並未公開發表。



圖15 1977年葉喆民先生在寶豐清涼寺遺址發現的第一塊典型汝瓷片



圖16 1956年周仁所長在國瓷組指導研究 左起:楊文憲 周仁 李國楨 郭演儀 李家治


直到1985年,「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年會」在鄭州舉行,他才委託中央工藝美院講師陳英英攜帶了題為《鈞汝二窯摭遺》的論文列印本百餘份,在會上做了發布,首先提出汝窯窯址可以到寶豐清涼寺(青龍寺)尋覓線索。


從史料文獻來看,今天的臨汝縣與宋代汝州的轄區並不完全吻合,今天臨汝縣以東、以南,包括寶豐一帶,都歸宋代汝州管轄,因此他在文中提到:「寶豐清涼寺是一條尋覓汝窯窯址的有力線索。聯想先父葉麟趾教授當年發現定窯窯址的思維方法,建議尋覓汝窯也不妨打開思路。因為地理上的歷史沿革多有變遷。」1986年9月,葉先生應邀到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學做了《鈞窯與汝窯專題》演講,結合寶豐盛產瑪瑙的史實,及「汝窯瑪瑙為釉」的文獻記載,進一步闡釋了寶豐應是宮廷御用汝瓷燒造地的論斷。


同年10月底,「古陶瓷研究會年會」在西安召開,已有數篇同仁的論文引用了他的觀點。當地瓷廠一位叫王君的會計,還在寶豐窯址附近的農民手中徵集到一件汝窯天青釉盤,拿到葉喆民家中請教,又帶到西安年會上請故宮專家們鑒定,大家再次確認此器與故宮所藏傳世品的一致性。1991年6月,他應邀在英國劍橋大學作了《汝窯與魯山窯的再認識》專題演講,對汝窯的發現經過和地理範疇,以及燒製品種與魯山窯之間的關係等作了闡述。



2000年 清涼寺遺址

這一時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人在寶豐清涼寺進行調查,初步摸清了清涼寺的基本情況。他們做了一個預算,向省文化廳、文物局申請考古發掘經費,可得到的答覆是經費不超過一萬元,只能進行試掘,如果試掘成功,才可列入以後的年度計劃,再爭取每年撥款。


1987年,由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趙青雲帶隊,趙青雲、毛寶亮、趙文軍三人小組開始了第一次考古發掘,按預算1萬元,只能試掘10×10米兩個探方。幾經考量,決定在清涼寺村南靠村子較近、地勢稍高的地方進行試掘。這兩個探方不能像通常那樣連在一起,而是有意將它們拉開30米的距離,這就擴大了試掘的範圍,將兩個探方布在最可能出成果的地方。


幸而天隨人願,挖對了地方,在200平米的試掘範圍內發現了2座窯爐、2個作坊和1段排水渠等。在一個作坊的拐角處,還發現一個直徑不足1米的小型窖藏坑,出土了20多件不同形制的完整器,有天青釉盤口折肩瓶、天藍釉刻花鵝頸瓶、天青釉小口細頸瓶、粉青釉蓮瓣茶盞托、天青釉外裹足盤瓷等。此次試掘的成功,揭開了宮廷御用汝瓷窯址之謎。



2000年清涼寺村外景


1988年1月,河南省文物局召開「關於寶豐清涼寺汝官窯址的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在當月22日的《中國文物報》上,登載了題為《宋代汝官窯窯址在寶豐發現 了結中國陶瓷技術史上一大懸案》的報道:「我國宋代有定、汝、哥、鈞五大名窯,其中汝窯系統只有文獻記載而無實物傳世。


去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南找到了汝窯窯址,從而解決了我國陶瓷技術史上一大懸案。在已試掘的200平方米範圍內,出土大量瓷片、窯具、作坊以及儲存瓷器的灰坑,出土各類比較完整的瓷器達300餘件,其中屬官窖的汝瓷有20多件,主要器形為鵝頸瓶、壺、碗、盤、洗、器蓋等。釉色有天藍、天青、粉青、豆青及蔥綠。有的採用滿釉外裹足支燒,胎質細潔,釉色蘊潤,為典型的宮廷御用珍品。」該成果入選1988年「中國考古十大新發現」。


1988年至2000年之間,河南考古研究所在所長孫新民、趙青雲等人的帶領下,先後對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進行了6次發掘。(圖17)1988年、1989年兩次較大規模的發掘都不理想,沒發現窯爐,出土的御用汝瓷片也不多,汝窯窯址的中心燒造區仍未找到。


而1989年3月29日,在距清涼寺村西北5公里的蠻子營村,幾位農民在村東取土時,發現一個窖藏瓷器坑。縣文管所聞訊後,馬上派人到現場收集調查,向群眾宣傳《文物法》和政策,群眾將出土的47件窖藏汝瓷珍品交給國家。經調查,此處原為寺院遺址,這批窖藏應是人為保存。窖藏距地表僅1米,瓷器上下疊放,最上用大板沿洗覆蓋,以土封住。有筆洗、板沿洗、碗、盤、鐸、盂、罍子、瓶等,與清涼寺出土的御用汝窯瓷片對比,其釉色、燒造工藝等特點一致,對研究清涼寺窯的創燒發展和興盛提供了重要依據。


1998年,第四次發掘又取得一些進展,出土了200餘件御用汝窯瓷片,還有一件天青釉杯殘件。1999年,根據村民提供的線索和多年經驗,第五次發掘的目標鎖定在一戶居民院內,在70平米內開了兩個探方,出土上千枚御用汝窯瓷片,可修復的器型有20多種。在0.1米厚的宋代文化堆積層中,還出土了大量匣缽、墊餅、支釘、火照等窯具和大型建築構件,尋找多年的汝官窯中心燒造區被確切定在清涼寺村內。



圖17 發掘出的清涼寺窯址 窯爐 作坊 澄濾池、水井等設施



天青釉火照


2000年4月,為了解汝窯遺址的現狀,葉喆民與故宮博物院葉佩蘭、劉偉等陶瓷專家再赴清涼寺。而此時卻只能看到新矗立在田邊的窯址保護標牌,當年遍地瓷片、俯首可拾的景象己不在。因為村民都認識到汝瓷的珍貴性,將瓷片揀拾殆盡,僅個別收藏者手中還能看到一些精緻的殘器和瓷片。


北宋徐兢《奉使高麗圖經》記載:「高麗燕飲器皿多塗金或銀,而以青陶器為貴。有狻猊香爐亦翡色也,上蹲獸,下為仰蓮以承之,諸器惟此物最精絕。其餘則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大概相類。」他們發現了幾個素燒(圖18)和施青釉的獅子雕塑殘件(圖19)。



圖18 素燒獅子雕像



圖19 天青釉龍身雕塑殘件


據《穆天子傳》卷1載:「狻猊野馬,走五百里」,郭璞註:「狻猊,師(獅)子,亦作狻麂」。《爾雅·釋獸》云:「狻麂……食虎豹。」還發現數件刻蓮瓣紋的青釉殘器,根據當地另一收藏者手中的一件傳世汝窯青釉刻蓮瓣紋香爐看來,這些殘器都是狻猊香爐的部件。



蓮瓣紋香爐


可見汝窯不僅燒造盤、碗、瓶、洗、奩、尊、盞托、水仙盆等器,也燒造過此類產品。南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了紹興二十一年張俊進貢給高宗趙構的一份禮單,有「汝窯瓷器」酒瓶一對、洗一、香爐一、盒一、香球一、盞四、盂子二、出香、大奩一,共16件。


從目前所見的傳世和出土汝窯天青釉瓷器來看,文獻中記載的盒、盞、盂、香球尚未看到實物。這次考察還看到從窯址出土的天青、青綠釉刻蓮瓣或龍紋殘片、龍形雕塑殘器。這次看到的汝窯青釉刻花瓶,在1987年10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試掘的窯址遺物中己出現,英國大維德基金會也藏有刻簡化花紋的盤。葉喆民在《汝窯別記》中提及13年前從寶豐窯址發現的一件青釉鏤孔殘片,這次考察又看到更精美的,說明汝窯的鏤孔技術不亞於越窯。



天青釉器足殘件



天青釉龍爪殘件



天青釉刻龍紋殘片2



天青釉刻龍紋殘片


這種天青釉刻瓣殘片的紋飾,與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88年秋至89年春發掘報告中發表的越窯劃花小碗十分相似,且數量不少,釉色和釉質都很精美,也說明兩窯關係密切。他還從當地陶瓷工作者處獲悉,汝州市區的一處新窯址出土了胎薄釉潤、有透影性的白瓷。汝窯也出現透影白瓷,說明已具備很高的燒制技術。


1934年葉喆民之父葉麟趾在《古今中外陶瓷彙編》中就說過:「汝州新窯,乃北宋末年自定州所移者,為白器,是汝窯亦有白瓷也。」可見汝窯還有很多課題有待深入研究。他們三人看到,窯址附近出土的瑪瑙石依然很多,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02 ),有的晶瑩透體,品質很好。(圖20)


2000年6月至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和寶豐縣政府協調,搬遷了4戶居民,對該窯址進行了第六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發掘。開5×5米的探方19個,面積475平米,發現窯爐15座,作坊2座,大型澄濾池2座,排列有序的陶瓮10個,大口缸4個,釉料坑1個,灰坑22個,水井1口,還出土了宋「元豐通寶」銅錢。這次發掘工作獲得多組地層疊壓關係的資料,數以萬計的瓷片堆積和各類支燒、墊燒窯具及火照、火照插座,它們對揭示御用汝瓷的生產面貌及品種、工藝、胎釉配方、裝飾技法等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佐證。


天青釉火照


10月18日,河南文物局、寶豐縣政府聯合舉行了「寶豐清涼寺汝官窯考古新發現專家研討會及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宣布御用汝窯中心燒造區的確切位置和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展示館開工的喜訊,這次發掘毫無懸念地入選本年度的「中國考古十大新發現」。


2012至2015年,為配合汝窯遺址博物館展廳建設工程,河南省文物研究院又在汝窯中心燒造區(Ⅳ區)外圍進行了發掘,面積近2000平方米。已揭露的主要遺迹有窯爐、作坊、過濾池、澄泥池、水井和灰坑等,並發現大量素燒器和少量青瓷殘片。除此之外,還發現了明代窯爐,進一步豐富了清涼寺窯的研究內涵。


此區域出土的素燒器佔90%以上,與汝窯中心燒造區出土的成品器少有雷同。汝瓷成品器中常見的裹足洗、盤口折肩瓶、熏爐、梅瓶等,在這批素燒器中未見或極少見到;素燒器中數量較多的是仿青銅出戟瓶、四方委角盤及大盤等,在汝窯成品器中也未見。該區域出土的青瓷不足10%,胎色灰白,胎質細膩堅實,釉面玻璃質感強,也有汝州張公巷窯產品的某些特點。


2015年11月,故宮博物院在延禧宮推出「清淡含蓄——故宮博物院汝窯瓷器展」,河南寶豐清涼寺村汝窯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修復件、窯具、帶釉及素燒瓷片及海內外多家收藏機構的傳世汝瓷參展。配合此次展覽,還編輯出版了《汝瓷雅集——故宮博物院珍藏暨出土汝窯瓷器薈萃》。16 日至18日,故宮博物院陶瓷研究所主辦了汝窯學術研討會,汝窯研究走向深入發展的階段。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圖文由作者提供


本文曾經發表於《藝術商業》雜誌2018年第一期


樂藝會延伸閱讀


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繫後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藝會 的精彩文章:

宋代筆記中毛骨悚然的湖北稜睜鬼惡俗:鬼祥宏講夷堅之湖北稜睜鬼
宋代筆記中難念的白傘蓋真言救了書生:祥宏講夷堅之蜀士白傘蓋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