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的「心病」 還需家長認真對待!

孩子的「心病」 還需家長認真對待!

一些孩子在碰到某些事情是,心情會突然大變,此時家長的應對方法對不對,起著很關鍵的作用。有時候孩子的心理不踏實,委屈,甚至是恐懼,如果家長不懂得說話的方式,那麼說出來的話就會反而讓孩子更加的不安的。那麼該如何應對孩子的心理問題呢?

這些有「心病」的孩子,多數是中學階段的青少年,也有一部分是出國留學對新的環境和學習不適應的學生。在這些前來就診的青少年當中,抑鬱、焦慮、強迫症等比較多見,但有些孩子表現出來的癥狀並不典型。比如,無緣無故的疲勞、心慌、嗜睡,父母以為是身體有問題,但查來查去並沒有查出有器質性病變,反而是抑鬱症。

家長向來對孩子生理疾病比較緊張,對心理問題不夠重視,加上很多人有病恥感,有了心理疾病易耽誤診斷和治療。發燒、肚子疼可能還會請假看病、休息,但如果孩子睡不好、心情不好,有了「心病」,甚至已經有明顯的焦慮、強迫性,有些家長卻不夠重視,未能及時發現、及早治療。

另外,有些「心病」的表現癥狀並不典型。比如抑鬱症不一定表現為情緒低落,有可能表現出容易疲勞、心慌、肚子疼,睡眠障礙(包括嗜睡和失眠)等異常。但當孩子出現上述這些跟情緒低落無關的異常時,家長往往只當作孩子是身體不適,由於父母讀不懂,更容易忽視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

入青春期,青少年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有些父母過於嚴苛,或是家庭不和諧,孩子感覺自己處在「高壓狀態」下,可出現明顯的反抗情緒,例如與父母激烈爭辯;但有些孩子反抗情緒不明顯,轉而出現比較隱蔽的反抗行為,比如拔毛、咬手指等。

在心理門診,明確診斷出「心病」後,仍有不少家長和青少年不願意吃藥,只願意接受心理治療;也有的只願意吃藥,不願接受心理治療。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對青少年常見的抑鬱、焦慮、強迫症等,系統化的治療是「三管齊下」,首選是心理治療,其次是規範化的藥物治療,第三是經過檢驗、有效的物理治療,三種治療方法合理使用才能取得更好的療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龍江華慈醫院 的精彩文章:

不要再為了追求苗條過分節食了!小心得厭食症
孩子有多動症?可能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TAG:黑龍江華慈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