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動不動就吃滿漢全席嗎?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原標題:清朝皇帝動不動就吃滿漢全席嗎?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上世紀90年代,香港影星張國榮、袁詠儀、鍾鎮濤等主演的電影《滿漢全席》(又稱《金玉滿堂》)向觀眾呈現了一場「滿漢全席」的視覺盛宴。滿漢全席豐富的菜品、精美的菜點、講究的禮儀,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麼,清朝皇帝是不是經常吃滿漢全席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實際上,所謂滿漢全席從未在清朝宮廷中出現。晚清時期小說《海上花列傳》第一次出現「滿漢全席」的說法,也只是強調菜品豐盛,並沒有記錄具體食譜。至於近些年各大酒樓推出的滿漢全席,則是追求一種飲食體驗,或者滿足「炫富」的心理。
一
我們知道,清朝入關之前,一直居住在東北寒冷地區,對於飲食沒有更多追求,無非是吃飽、吃暖為目標。因此,清朝的宮廷菜肴里,火鍋一直承擔主力軍的責任。
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初一日,是一年一度的春節。當晚,乾隆皇帝在宮中舉行盛大的宴會,邀請王公貴族和朝廷重臣參與。宴會菜單如下:
「鹿腸鹿肚熱鍋一品、燕山藥酒燉鴨子熱鍋一品、肥雞雞冠肉熱鍋一品、山藥蔥椒雞羹熱鍋一品、托湯雞一品、羊肚片一品、燕窩膾鴨子一品、清蒸關東鴨子鹿尾攢盤一品、燒肥抱肉攢盤一品、象眼小饅首一品、白糖油糕一品、年年糕一品、小菜五品、鹹肉一碟、粳米干膳一品。」
數一下,光是各類火鍋就佔了4個。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其自傳《我的前半生》里,提到「進膳」的場景:「平日菜肴兩桌,冬天另設一桌火鍋,此外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鹹菜一小桌。」
由此可見,清朝皇帝對火鍋真是情有獨鍾。
二
那時候,宮廷宴會也沒什麼講究。最初甚至連桌椅都沒有。《滿文老檔》記載:「貝勒們設宴時,尚不設桌案,都席地而坐。」大家坐在一張獸皮上,熱熱鬧鬧地燙起了火鍋,其樂融融。
有意思的是,性格豪爽、不拘一格的蒙古親王甚至將食物帶回家,與家人一起分享。《清稗類鈔》記載如下:
「年班蒙古親王等入京,值頒賞食物,必之去,曰帶福還家。若無器皿,則以外褂兜之,平金綉蟒,往往湯汁所沾,淋漓盡,無所惜也。」
用蟒袍盛裝連湯帶水的鴨肉火鍋?那場面太精彩,拍成電視劇一定很好看。
三
與大家想像中不一樣的是,在正常情況下,清朝皇帝一天只吃兩頓飯。即「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卯正(約早晨六七點鐘)以後,「晚膳」一般在午、未兩個時辰(十二點至十四點)之間。
眾所周知,中國從宋朝以後,就實行了三餐制。哪怕尋常百姓也是每日三頓飯,「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清朝皇帝為何只吃兩餐?這是因為,清朝本來是關外的游牧民族,日子過得很辛苦,一天能吃上兩頓飯,就已經很不錯了。入關後,清朝宮內就保留著一日兩餐的習慣。
當然,你不用擔心皇帝會餓肚子。清朝皇帝在「早膳」和「晚膳」外,還會在下午加一頓點心,因此不會餓。
四
清朝也舉行過類似於滿漢全席的大型宴會:千叟宴。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康熙皇帝在自己60壽誕來臨之際,在暢春園舉辦了一次盛大宴會,宴請從各地來到京師祝壽的老人。由於參加的老人數量很多,超過了1000人,故名為千叟宴。這是一次盛大的宴會。為慶祝活動搭置的彩棚,從西直門一直延伸到暢春園,長達20里。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康熙皇帝為預祝70壽誕,在乾清宮再次舉辦千叟宴。11歲的皇孫弘曆也參加了這次宴會,對宴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以後,弘曆已是乾隆皇帝了,他也仿造康熙皇帝的做法,舉辦了兩次千叟宴。
第一次舉辦千叟宴時,正好是隆冬季節,菜肴一端上來很快就冷了。老人們牙口也不好,吃的並不是很滿意。乾隆皇帝感到有一絲遺憾。
第二次舉辦千叟宴時,乾隆皇帝交給和珅負責。和珅知道乾隆皇帝的心理,特地針對上一次千叟宴上菜越吃越冷的情況,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改良之前使用的舊式火鍋,放到千叟宴上去。這樣一來,菜肴始終保持熱氣騰騰,數千位老人吃得眉開眼笑。乾隆皇帝很是滿意。
瞧,說來說去還是吃火鍋。
【參考資料:《清史稿》《海上花列傳》《滿文老檔》《清稗類鈔》等】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真的是不懂近代海軍的外行嗎
※官員拿名片見總督 總督說:你的姓我不認識 你自己說吧
TAG:勇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