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被蔡英文新課綱算計,台灣學子重新背上殖民主義枷鎖

被蔡英文新課綱算計,台灣學子重新背上殖民主義枷鎖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睿】

兩岸輿論多數認為台灣當局在高中歷史課綱操作「去中國化」,這樣的說法當然沒錯。而且,這個所謂「去中國化」的工程,在教育上至少進行了二十多年,培養了蔡英文口中一整個世代的「天然獨」。問題是:操作「去中國化」的人,其本身卻是在「中國化」教育下培養出來的一代「台獨工作者」,這就不是用「去中國化」能解釋得通了。

況且,即使所謂「天然獨」世代的選票百分之百都投給了蔡英文,仍然只佔蔡英文選票當中的一部分而已。另外不小的部分,卻是接受「中國化」教育成長起來的好幾個世代。由此可見,所謂「去中國化」教育,只是台灣政治「台獨化」的一小部分原因;甚至是「台獨化」政治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去中國化」教育是殖民主義的遺留

學界政壇議論的「台獨」,其實是以近現代殖民主義為背景,屬於第三世界國家追求現代化進程中發生異化的一部分。

舉例來說,自大陸出走來台串連「台獨」的民運人士,均具有歐美政學媒的背景;台灣內部主張對外搞「價值同盟」,以自絕於中國的人士,其使用的話語也是同樣一套的西方邏輯。「台獨」的理由,不外乎以選舉民主為核心的現代性文明話語,比如自由、理性、海洋、科技等;與此相對立的,就是保守、落後、內陸、傳統等。前者所畫的餅,與清末、民初、五四以來,以至80年代當中一部份中國人所嚮往與追求的脈絡,竟何其相似!

從民族救亡,到非我族類,中國人從自慚到自殘、到外國「重新做人」的一部至今不絕的當代史,恐怕才是「台獨工作者」心中真正的課綱。

當年殖民主義者的套路,是用大炮當真理的前鋒;中國的國門被打開後,西方人(以及日本人)讓中國人相信自己的文明不行、文化不行、文字不行,連種性也不行。許多中國人因而相信自己在全球範圍內,是劣等人種;但這並非中國人獨有的現象。

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即使在二戰後紛紛擺脫殖民宗主國的統治而尋求獨立,卻在人格上、心靈上、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上,再無能力從自身傳統汲取資源來獨立發展,而成為依附前殖民宗主國的模式來思考與行為的「後殖民現象」。這種現象,讓第三世界國家人民厭棄自身傳統,有機會便想取得「上國」身,中國人也不例外。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習近平以台海和平統一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組成部分,就是一套創新於既有模式的思考和行為。這種新時代的模式要求把真理擺在前面,向全球展示中國特色的文字、文化和文明,用中國特色的經濟與政治績效,來體現新時代中國人的振作與擔當。孔子學院和一帶一路,都是這種「中國模式」的代表。當然,鑒於殖民主義者帶來的經驗和教訓,「中國特色」的大炮也絕不含糊。

因此,要清算「台獨」,大炮是一種方法;但習近平似乎是用一種創造性模式來處理這個殖民主義的遺留。

「台獨」既然是一種「上國」思維的產物,要從根本上解決它,就需要把它放回19世紀以來中國人追求現代化的路徑來審視。而歷史實踐證明,單純軍事上的勝利,還不能完全導正中國人的集體人格。

對日抗戰和抗美援朝的勝利,都發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是五四知識分子向西方取經、清理中國人種性運動之後,在短時間內連續兩次反帝戰爭的勝利。無論是國際輿論上,或是地緣政治上,這兩場犧牲無數的境內外戰爭的勝利,都是中國人取得光耀史冊的成績。但是,戰後帝國主義的勢力仍然橫亘台海;香港也因為牽制帝國主義的需要,而被延遲近半世紀才得以回歸,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明顯受阻。

在這期間,不但港、台兩地持續受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洗禮,即使在政治上取得自主權的作為中國主體的大陸,也有許多人比港台更多人在心理上趨附或效仿西方世界。這種自卑、自慚與自殘的心理,在大陸至少延續到21世紀初,在港、台則以2014年的「佔中」「反中」運動為標記。

他們不是不記得對日抗戰和抗美援朝這兩場勝利,而是軍事上的勝利,並不能或不能完全療愈中國人的心理疾病。當年殖民者用完大炮之後,也還是跟著用一套「真理」來訓示的。五四新文化時期,知識分子為了民族的救亡圖存,也用同一套包括廢除漢字在內的西方話語來診治國病。百年過去,國魂何在?

喚醒國魂的百年診治經驗說明:中國人實現現代化的正道,是對自身傳統的繼承與超越,而不是斷裂與移植。

兩岸分斷影響台灣的文史課綱

況且,由於中國現代化不同路徑之爭的內戰遺留,台海兩岸分斷已近70年,並各自在不同範圍內延續著現代化的探索。台灣經過上世紀50年代白色恐怖撲殺之後,在親美反共的體制下,走向60年代的全盤西化論,後者幾乎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台灣版重演。隨後大陸進入文革年代,依然有著否定傳統的五四遺風;文革一結束,接著就是西化潮與出走潮。改革開放四十年,既有西潮東漸的延續,也有對傳統文化的開放與改革,而蔚成今日指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

台灣方面,自70年代經過保釣運動,以及在國際上失去中國代表權之後,「統獨之爭」遂起,其「本土化」逐漸往分離主義的、依附在新殖民主義之下的「台獨化」發展。90年代「台獨化」政治成形,掀起台海危機;而在那整個「帝國主義世紀」的環境下,大陸當局力有不逮。台灣當局則趁勢推出「去中國化」教改,中學歷史課綱大幅倒向台獨化敘述。

隨著新世紀變局的戰略機遇來臨,以及中華民族自身發展的邏輯和需要,「中國特色」、「中國模式」逐漸展露頭角,2004年的首家孔子學院可視為文化先行,2008年的北京奧運則是其標記。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圖/新華社)

北京奧運當年外有帝國主義金融風暴,內有汶川震災,但北京奧運所展現的中國元素為世所矚目。同年,馬英九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兩岸交流開始熱絡;2012年馬英九連任後,台灣當局開始進行中學文史課綱微調,意在從「去中國化」教育稍微反正。2013年台灣當局進行課綱微調期間,以習近平倡議一帶一路為中心的中國話語問世,這是中國人由參與現代化轉變到主導現代化的標記。然而次年在台灣方面,稍微反正中華文化為主體話語的微調課綱,卻遭到「天然獨」世代以及「台獨工作者」的阻撓,而為德不卒。

2016年5月,蔡英文當局廢止上述微調課綱,並著手制定將中國史沒入東亞史脈絡的新課綱。

中國史沒入東亞史脈絡,就台灣當局的角度來說,那可能隱喻「大東亞共榮」的精神復辟,或是「南向政策」的次帝國想像;其所謂「轉型正義」並不溯及日殖時代,就暴露這種肯定「大東亞共榮」的意思,目的在於消弭或稀釋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整個記憶脈絡。教科書上對於台籍慰安婦和日籍工程師八田與一的描述方式,可視為殖民主義話語宰制台灣的例證。

蔡英文日語推特(資料圖)

2017年,台灣當局為配合中國史沒入東亞史脈絡的新課綱邏輯,並為反制大陸當局大幅提升中小學生傳統詩文教育的份量計,而進一步刪減高中國文課的文言文比例。自上世紀90年代實施「去中國化」歷史教育以來,台灣中小學生的「中國化」教育任務已潛移到語文教師身上,儘管後者未必有這種自覺或自願。

換句話說,課本上的中國史不見了,中國話還在;一首唐詩或宋詞,一篇秦漢或魏晉文章,以至明清小說,通過課堂上中國人的對話,又把中國史說回記憶中。當然,台灣當局也發現這種教學偷渡,或者說漏網,於是才有2017年大幅刪減古詩文的天羅地網,刪去推薦篇章《台灣通史序》是其中標記。

台灣課綱問題已被拖入「死斗」的局面

只有在中國人追求現代化的百年歷程中,才能理解一群中國人深層次的靈魂折翼,由來已久,也才明白所謂「天然獨」,其實是被殖民主義及其代理人削奪中國話語權利的台灣子弟。後者的三觀既沒繼承傳統,也沒超越西方,言談中經常把一些熟知的教條或宣傳背誦一遍,就好像佔據了價值制高點。但這種斷裂與移植而產生的認知,往往只是不知道還有別的頻道,甚至不知道自己本來的頻道罷了。

總而言之,由於自我憎恨的異化和現實政爭的需要,台灣當局幾度翻改課綱,已將這個問題拖往「死斗」的局面,再論其中是非也不會有什麼新意。問題的根本解決,仍然是留待中國文明和中國話語的復興來一槌定音。

試看早於台灣被割讓予殖民主義者的香港,自去年林鄭月娥上任特首不久,即宣布初中生將必修中國歷史,而且是以香港自身作為中國主體部分的位置來修習。從百年中國現代化歷程的視野來看,這是中國人解放殖民主義桎梏的一部分,香港青少年將因此而具有面對新時代的新氣象。相較於此,處在「去中國化」課綱算計下的台灣學子,將背負著殖民主義枷鎖何去何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港台第一觀察 的精彩文章:

2020國民黨誰最有機會選贏蔡英文?台媒體人點名朱立倫
年底選舉日近,台灣幽靈人口蠢動

TAG:港台第一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