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爆雷潮」給予P2P乖孩子的那些禮物

「爆雷潮」給予P2P乖孩子的那些禮物

縱覽全球宏觀,洞悉行業前沿

深度聚焦產品,智能配置資產

作者 | 范麗

RE/固收 研究工作坊

諾亞研究工作坊 核心觀點

1. 誕生時的價值:協助部分主體建立借貸關係,補充銀行不能覆蓋的金融需求,民間借貸可更陽光化。

2. 生存時的矛盾:不偏離信息中介的本質,或死於襁褓。偏離本質,或死於信用風險。當時的金融生態環境不足以支撐P2P信息中介的定位。

3. 瘋狂時的風險:監管、出借人以及行業自身等所有參與主體對新興事物所包含的風險的不認知與漠視滋養了部分P2P平台更大限度的踐踏紅線。

4. 凈化後的禮物:提供了一個被教育的市場(剛兌不死,P2P不興)、瞄準了更加健康的競爭方向(增強金融科技能力)、在新的方面提供了提升客戶體驗的機會(提供準確可懂全面的信息)。那些能夠通過備案且有能力幫助借貸雙方識別風險、定價風險的信息中介平台,終將在不完善的金融市場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實現價值。

P2P近期問題頻發,市場上的違規操作「貢獻」了大部分力量。一時間,這些違規操作被口誅筆伐,若不被清理出場,行業難以健康發展。

但是,反過來想,為何P2P的合規之路如此艱難?到底是什麼導致了P2P行業的亂象叢生?

誕生 — 商業模式看似沒毛病

由於個人徵信不足以及利率市場化不足,銀行很難通過高利率向資質較差的個人以及小微企業提供貸款,去覆蓋他們比較高的信用風險,因此這一類主體很難通過傳統金融機構獲得金融服務。

但與此同時,社會上又有另外一些個人與機構擁有相對充裕的資金正在尋找投資方向,但認為銀行收益過低。因此這兩類主體便有了建立借貸關係的意願。但由於信息不充分,這樣的借貸關係經常發生在輻射範圍較小的熟人或同鄉中,這就是民間借貸。

民間借貸暴露出了較多問題,且較為隱蔽、不利於監管,另外,信息匹配效率較低。為了更好的滿足資質較差的群體獲得金融服務、提升匹配效率,P2P平台應運而生。

P2P最初應該承擔的職責為協助不能在傳統金融機構獲得金融服務的個人、小微企業與資金充裕的個人或機構完成借貸關係。中間的「協助」環節為P2P平台的核心。

通過線上化操作,P2P平台更大範圍、更高效率的滿足了部分客戶群體的金融需求,實現跨區域的借貸關係匹配,也將散落在民間的借貸信息聚集在平台上,民間借貸變得更加陽光化。

從這個商業邏輯看,只要傳統金融機構不能做到全覆蓋,P2P行業都會存在巨大的需求,且順便解決了一部分民間借貸的社會亂象,是極為正確的。但實際上,我國當時的金融生態環境不足以承擔P2P信息中介的本質,隨後P2P行業便開始了「先天不足,後天畸形」的發展。

生存 — 即使自律,為了生存,風險也大

P2P自身定位與開展業務方式的矛盾

為了生存與競爭,討好客戶。由於P2P的互聯網屬性,初步進入該行業的主要是互聯網從業者,金融知識稍弱。相對於實體經營的金融「正規軍」銀行,P2P平台作為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新興事物,安全性較差,民眾接受度低。為更快獲客,提升客戶體驗,部分平台提供了保本付息的信用擔保服務。這時,他們便已脫離了信息中介的定位。那可否不如此討好客戶、堅持原有定位呢?— 或許在行業起步的獲客階段,平台就將面臨生存困境。

討好客戶的同時,風險加大。在提供了信用擔保服務的情況下,由於監管空白,P2P並不受諸如準備金、壞賬撥備等抗風險指標的強監管。缺乏外界約束的同時,由於行業准入門檻較低,大多數平台內部也無風險管控能力。疊加P2P的客戶群體的風險本來就高,導致行業面對信用風險時,極為脆弱。

行業的實質行為跑偏原始定位,但監管沒跑,為什麼?既然這樣,監管進入,提升行業門檻,按著更加嚴苛的信用中介的要求來監管,豈不是可以解決風險管控較弱的問題?然而,P2P是一個信息中介,這樣的監管與定位不符,監管層不會以像監管銀行那樣的嚴苛要求去約束P2P行業的發展 — 因此在2016年之前,對P2P的監管幾乎空白。如果變化監管方向,將對P2P行業的定位、在金融行業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重新討論。

矛盾:生存博弈。P2P自身發展的矛盾在於,他是一個信息中介,但在之前的金融環境與互聯網模式的基礎上,即使是單純為了生存,他都需要直接或變相承擔著信用中介的職責。關於他原本應有的角色,出借人不那麼看,甚至毫無意識,認為這是一個收益更高的「銀行」,P2P自己也沒那麼看,監管卻是這麼以為的。因此,行業或堅守本位死於襁褓,或照此發展死於自己賴以生存的獲客點,直至信用風險爆發。

P2P自身矛盾的解決

想要解決P2P的矛盾,可以有以下幾種方式:

方式一,銀行承擔P2P原本的職責。增強個人與企業徵信,提升利率市場化程度,銀行能夠用較高的利率給資質較差的群體提供金融服務,覆蓋此類客戶相匹配的高風險。若能實現,銀行亦可充當P2P承擔的解決部分社會問題的角色,且能夠將此類借貸需求更加陽光化。但是在我國徵信覆蓋面不足、傳統金融機構風險識別條件有限、努力減少金融風險的大背景下,此方式極難實現。

方式二,將P2P定位為信用中介。定位上承認P2P的信用中介定位,主要負責接受信用資質較差的客戶群體的金融服務,通過信用中介的強監管提升P2P安全性、合規性。但這一點的實現也相對較難。由於行業進入門檻較低,大量平台不具備滿足強監管的能力,因此即使P2P定位發生轉變,也會出現大量平台退出、行業清洗的情形,出借人同樣需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另外,監管層或無力承擔更多的監管職責。因此方式二也難以實現。

方式三,出借人自己承擔信用風險。但面臨著三個方面的阻礙:第一,出借人風險識別能力與定價能力不足,這導致出借人沒有能力選擇自己可承擔的風險水平;第二,平台信息披露不足,出借人沒有識別風險的基礎條件。這兩點也很大程度造成了居民打破剛兌的意識不足,出借人無意願承擔風險。不管是平台還是監管,在這樣的條件下也無法要求出借人自己承擔信用風險。

以上三個方式中方式三是最接近P2P信息中介的本質的,但在這三點的阻礙下,方式三能否實現?有望實現,但當時不行,甚至現在也得等等。

瘋狂 — 監管與教育來的晚了點

在發展初期,行業進入者不多,主要玩家逾越信息中介的行為或許還只是與自己的生存、發展相關。但是隨著行業的發展,尤其是2014年互聯網金融被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報告繼續對其給予重視,之後P2P便開始進入到了瘋狂的發展階段,這時的紅線踐踏便與金融行業的貪婪有了關係。

滋生這種貪婪的正是監管長期的空白與出借人對投資「安全性」的需求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源則是監管、出借人以及行業自身對新興事物所包含的風險的不認知與漠視。

監管的缺失與政策的鼓勵使得行業除了之前堅守信息中介定位的、為了生存偏離定位的兩類玩家之外,又多了終於可以進入金融行業「圈錢」的不良玩家。這些玩家精準把控了出借人的金融需求,賺的盆滿缽滿。也讓第一類玩家的生存更加艱難。

這也體現了我國發展P2P的基礎不夠,出借人沒做好準備,監管也沒有做好準備。只有那些磨刀霍霍的人做好了一切準備。

金融行業的風險可以被漠視,但卻真實存在;可以被延期,但終會顯露。面對新興的行業,隨著宏觀去槓桿的前期積澱、P2P資產端所處行業的監管加強、原本制定的備案大限前的業務限制與排查,這幾步的輪番推進導致P2P在今年6、7月份出現了多處爆雷。

凈化 — 乖孩子應有的「禮物」

前期的行業亂象導致了不合規、膽子大的平台演變成了無門檻限定、無監管壓力、可跨區經營、公開吸儲的金融機構,一時風光無兩、吸金無數。而那些極少量的死守信息中介定位的合規平台,在嚴峻的競爭環境中艱難生存。從行業的誕生到瘋狂,空白的監管環境、注重個人短期體驗的投資者對這些合規的平台著實不公。

此次爆雷淘汰了大量的玩家,不良玩家以及實力較弱的平台將會被淘汰出局,那對這些合規平台來講,又有什麼影響呢? 是被錯殺陪葬,還是倔強重生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回答之前的問題:行業的矛盾現在能否由上文提到的方式三解決?這將影響著行業未來能否有條件在信息中介的路上走得下去。

有望實現,但需要更多的市場教育與技術進步。為實現P2P的信息中介定位,需要做的還有很多,但核心仍是打破剛兌 —剛兌不死,P2P興不了。通過此次行業的凈化與市場教育,出借人 — 甚至整個社會 — 對打破剛兌、承擔風險的意識有望加強。

有了這一點意識的打破,便會倒逼後兩個方面的加強。風險識別能力方面,出借人因散落在各行各業,無法有效識別、定價風險,P2P平台應承擔起該職責或出借人將資金交予有風險識別能力的機構,或者引進第三方擔保。信息披露方面,需要求P2P平台在標準項目中進行標準化描述,甚至用生活化用語,保證出借人可懂可觸及。

這些便是行業給予乖孩子的禮物:提供了一個被教育的市場(剛兌不死,P2P不興)、瞄準了更加健康的競爭方向(增強金融科技能力)、在新的方面提供了提升客戶體驗的機會(提供準確可懂全面的信息)。

因此,雖然此次爆雷潮使得長期以來對P2P行業風險不認知與漠視的機構、個人遭受到了較大的損失,但是並沒有影響到P2P行業在金融市場中本該有的價值與角色。

監管的介入、民眾意識的轉變、不良平台的退出使得行業的先天逐漸充足、後天畸形逐漸被矯正,留存下來的平台獲得了更好的競爭環境,那些能夠通過備案且有能力幫助借貸雙方識別風險、定價風險的信息中介平台,終將在不完善的金融市場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實現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諾亞研究工作坊 的精彩文章:

加拿大房產投資機會大發現

TAG:諾亞研究工作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