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現代設計的起源-英國設計史

現代設計的起源-英國設計史

談起現代設計,大部分人首當其衝想到德國包豪斯,毫無疑問包豪斯對現代設計的影響深遠,並且至今都沒有消退,甚至越演越烈,但是在歷史上,現代設計發展的萌芽之地並非20世紀初的包豪斯,而是在19世紀下半葉與它隔海相望的英國。

英國的當代設計在全球的地位不算引人矚目,反而設計理論的研究位於世界前茅,可謂是理論太多耽擱了實踐,但是英國有很多獨立的小型設計事務所發展得很好,很多主顧都是國際級企業,而且世界最大的廣告公司也在英國,可能跟其零售行業發達密切相關,但不管如何,今天史太濃希望通過解說帶大家穿越時代回到19世紀,從當時的日不落帝國這片土地,了解現代設計如何萌芽。

一切,得先從一個運動開始說起,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工藝美術運動」。

談這個運動之前,我們先來交代一下背景,150年前的歐洲版圖大致有法國、奧匈帝國、英國、西班牙、荷蘭、波蘭等國家,由於後來世界大戰打來打去相互瓜分,所以對這些國家目前的領土範圍、名稱等不需要特別較真。

18世紀初期的英國還處於農業經濟時代,經濟發展取決於勞動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比方你家有100人在幹活,理論上經濟效益就比隔壁老王10個人幹活要強許多。

然後到了18世界中葉,也就是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標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開始,由此100年間,英國就像被開光加持,走上發展快車道,一下子躍升為世界大國。

這個時候我們橫向看看中國的情況,18世紀的中國正處在清朝統治之下,清朝歷史上最著名的康乾盛世就是在18世紀中期(乾隆早期)達到頂峰,當時GDP佔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也很厲害。我們可以從建築面貌,生活場景,商店來感受一下當時中國的生活水平與設計面貌。

工業革命在英國發展了100年後,正好來到英國著名的維多利亞女皇時代,維多利亞時代前接喬治時代,後啟愛德華時代,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和大英帝國的巔峰。它的時限一般定義為1851年~1901年長達50年,這個時期的英帝國走向世界之巔,領土達到3600萬平方公里,給大家一個參考數據,咱們大中國目前的領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僅僅是當時的英國領土的四分之一,而經濟佔了全球的70%,貿易出口更是比全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還多上幾倍。

所以,現代設計由此時此地發生萌芽,似乎是合情合理。

這個時期英國的設計風格就是鼎鼎大名的「維多利亞風格」,後世對這個風格進行歸納後認為,它屬於一種古典藝術復辟整合的風格,因為你可以從維多利亞設計風格的產物中,看到:哥特樣式、文藝復興樣式、都鐸樣式甚至義大利風格樣式。維多利亞時期通過融合當代審美元素及使用了新建築材料等方式,重新演繹及完善這些風格,因為糅合了眾多古典風格,所以在視覺上顯得矯揉造作,裝飾繁瑣,色彩豐富細膩,顯得唯美主義。

也正是1851年,英國為了向世界炫耀工業革命成果決定搞點事情,於是聯合歐洲各位大國,舉辦歷史上有名的倫敦世界博覽會,而籌辦這個博覽會的又是歷史上有名的阿爾伯特親王,下面請注意我介紹他和維多利亞女皇之間的關係。

阿爾伯特是德國薩克森-科堡-哥達公爵恩斯特一世的小兒子。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是維多利亞的舅舅和阿爾伯特的叔叔。維多利亞的母親和利奧波德一世是姐弟,所以阿爾伯特是與他的表姐維多利亞女王結婚,是否有點小燒腦,沒關係,你只要知道他們是夫妻,然後屬於近親結婚。

他們一生育有九個孩子,因為近親結婚的緣故,四個王子中的三個都是血友病患者,所幸的是五位公主個個健康美麗,但也是血友病基因攜帶者,關於他們更多的故事請自行搜集,因為咱們今天是來聊倫敦世界博覽會的。

阿爾伯特一直對設計方面的事務非常感興趣,所以很積極籌辦這次博覽會,但期間碰到一個極大的難題,就是當其它國家往英國運送大型工業設計產品時,比方火車頭、蒸汽機,建築模型等東西時,英國暫時沒有如此龐大的場地進行安放,並且當發現這個問題時距離對外宣布開展的日期只剩不到半年,按正常流程壓根無法完成這樣的場館,問一眾大臣無人敢啃聲,阿爾伯特心急如焚,某天他在花園裡眉頭緊皺思考這個問題時,一位皇室花農的兒子忍不住問親王怎麼回事,親王跟他簡單說了情況,沒想到這個花農的兒子居然說:如果親王相信我,不如讓我試試看吧。這位花農兒子就是後來英國著名的建築師:伯克斯頓。

基於花卉種植的技術,伯克斯頓大膽運用了種植花卉的溫室結構原理,使用鋼鐵與玻璃為原料,又快捷又實用又經濟並且採光一流的方式做了這個場館,那就是後來已開展立刻震驚全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水晶宮」,這個建築物也被後世視為現代設計拉開帷幕的標誌性產物,也被視為「工藝美術運動」的開始。

水晶宮在1854年曾經從倫敦中心遷址南部,無奈在1936年的一場大火中被付之一炬。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表示它的燒毀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這個世界知名的博覽會所展覽的作品以工業產為主,並且全部都沒有一點現代設計風格的影子,那我們不是在聊現代設計的萌芽嗎,對的,這個博覽會的最大作用是反面刺激,因為展出的產品大部分非常粗陋,原因很多,其一是誰也沒經驗做工業產品,好比香港第一屆特首,前無古人很難做好,其二是工業發展本來就是初期,工藝水準遠遠沒有成熟。

而在一些人看來最要命的是為工業產品強制添加裝飾,比方把哥特式的紋樣刻到鑄鐵的蒸汽機體上,在金屬椅子上面畫個油漆畫,在縫紉機上面加一個丘比特造型等等,完全是不實用並且談不上美觀的設計。

這種情況在意見上形成兩面派,比方愛國者立場的人大唱頌歌,甚至要寫詩來讚美,比方英國大詩人丁尼生就為這個博覽會專門創作了頌詩。

而另一派自然就是批評者,批評的角度是博覽會大部分產品都缺乏一種從整體出發的設計構思,形式遠遠大於功能,能夠意識到這種問題的人其實已經具備了新設計思想,但很可悲的是他們又多數是機械否定論者,意思就是反對工業,崇尚手工,顯然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

這群反對者當中有一位後來非常著名的人,最後成為「工藝美術運動」的理論指導者,他就是約翰·拉斯金。

在博覽會現場,32歲的約翰拉斯金已經是英國成名作家,藝術評論家,同時也是教師及業餘地質學家,成名作是1843年寫作的《現代畫家》,他看到水晶宮的展覽後,發出感概:藝術家已經脫離了日常生活,只是沉醉在古希臘及義大利的迷夢當中,如果這些產品只能被少數人理解而脫離大眾,藝術沒什麼作用,真正的藝術必須是為人民創作,不然就是一件無聊的東西。

其實按現代的觀點,我們補充一下拉斯金這個說法,他提到的藝術嚴格來說應該就是當代定義的設計,因為160年前不存在設計的說法,設計跟藝術之間的定義非常模糊。

當時會場中的拉斯金可以說是憤怒的,隨後幾年,他開始通過著書跟演講來宣傳他的設計美學概念,比方他提出設計的實用性目的,他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品都要適用於某一特定場合,從屬某種目的。這個觀點說出設計的功能性問題,屬於初步的現代設計思想。

同時拉斯金極力反對精英主義,強調設計的民主特性,強調設計為大眾服務,這一點也是後來德國包豪斯非常重要的思想內核之一,拉斯金認為以往的美術都被貴族的利己主義控制,範圍一直局限在上層社會,如今不應該再為取悅公爵太太們,而應該更多的關注農村中的勞動人民,為他們生產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

約翰·拉斯金1819年生於倫敦。是個獨生子加富二代,因為父親是成功的蘇格蘭雪利酒商人,父母對拉斯金要求嚴格,把所有的希望和理想都寄托在約翰·拉斯金身上。他的父親一直鼓勵他從事繪畫和詩歌創作等文藝工作,而母親卻希望他能做一名牧師。年少的他一般在家庭和基督教堂學習。每年夏天隨父母遊覽名山大川,參觀古代建築和名畫,培養了對自然和藝術的愛好。

拉斯金在1836年進入牛津大學基督學院,1840年因病退學。此後兩年在義大利養病,同時搜集資料從事著述。其實拉斯金本身也做部分藝術創作,比方繪畫,但後期專註於理論研究及普及設計思想。但拉斯金的設計思想非常龐雜,也有一部分對時代消極的內容存在,但我們這裡基本不談及。

在拉斯金這種現代設計思想影響下,開始出現了一位超級大咖,跟拉斯金兩人一唱一和,一個搞理論一個搞創作,讓設計江湖由此風雲幻變,這位大咖到底是誰呢,留待我們下一講揭曉吧。

歡迎期待,下期再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遠麥劉斌 的精彩文章:

如何更像一名設計師

TAG:遠麥劉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