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魯迅的文字為什麼一針見血?

魯迅的文字為什麼一針見血?

因為最近一直在看《魯迅文集》,還是有很多感想感嘆的。

所以,我就先談談魯迅的文字為什麼一針見血。

應該說,魯迅的文字風格是以1927年為分水嶺。

1927年之前的文字確實是像打滿了雞血,鬥志昂揚,針砭時弊,嬉笑怒罵一切國民劣根性。

這是為什麼?

首先是社會大背景的原因。

五四運動以及之後的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給魯迅文章的出現奠定了肥沃的社會基礎。

那個時代,百家爭鳴,各種思潮風起雲湧。

青年們也都像打了雞血一樣,面對中國的落後、社會的不公、民族的危亡,而振臂高呼。

那時的魯迅也還年輕,正處中年,不免也會受到熱血青年們的感染。

所以,他的各項代表作橫空出世,名氣慢慢變大。

其次是因為鬥爭的緣故。

人總是在各種鬥爭中成長壯大的。

魯迅的文字也不例外。

看魯迅早期的雜文,很大的篇幅,都是在與各種「文學評論家」們和「封建遺毒」們作鬥爭。

換到現在,就是說與我們有新時代特色的「網路杠精們」較上勁。

自然而然的,魯迅的文字就很直接、尖銳,刻薄,戰鬥性十足,力透紙背。

因為不如此一針見血,就無法在嘴炮上戰勝這些「杠精」們。

一旦回擊的言論里,有一丁點漏洞,那個時代的「杠精」們就會像蒼蠅一樣,一擁而上,爭著搶著喝魯迅這個「白話文運動金字招牌」的人血。

所以,魯迅的文字在鬥爭中是愈戰愈強,針砭時弊,嬉笑怒罵,陰陽怪氣,指桑罵槐,終究成為一派雜文宗師。

應該說是時代造就了魯迅,而魯迅也影響了那個時代。

而在1927年之後,魯迅的文字風格漸漸就轉向悲涼蒼勁。

尤其我在讀魯迅後期文章《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紀念》的時候,他言語之間真是充滿了深秋似的悲涼,藏在那平淡如水,不起波瀾的文字背後。

讀起來,會不經意間感受到一股悲傷撲面而來,濃烈如酒,嗆得人不禁流了淚。

為什麼魯迅的文字在1927年之後會變化這麼大?

首先是想一下1927年發生了什麼大事情?

對,白色恐怖。

蔣介石發動了血腥無比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隨之而來的是國民黨全黨範圍的「清黨」活動。

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

整個中國籠罩在恐怖的氛圍里。

這時的魯迅雖然身在廣州、香港一帶逗留,暫時的遠離了漩渦中心。

但他身處漩渦中心的舊時的朋友、認識的進步青年們,卻在這一漩渦中紛紛倒下。

整個文藝界、新聞界噤若寒蟬,生怕惹火上身。

魯迅也不例外。

此時他只能悲憤的發出含糊其辭的一兩聲,或者閉嘴,或者轉向了文史研究。

遙想魯迅先生在北洋統治下的北京的時候,段祺瑞政府槍殺遊行學生,魯迅在報紙上那叫一個不懼生死,大罵北洋政府。

北洋那些軍閥們卻也沒能怎麼樣。

而在這個時候,鮮血都流成了河,誰還敢議論時事、針砭時弊?

直到國民黨清黨活動漸漸平息,恐怖氛圍漸漸消解,回到上海的魯迅在數年之後才寫了這幾篇懷念的文章。

有的同志會疑問,魯迅又不是共產黨,只不過是一個旨在抨擊國民劣根性的大作家,國民黨政府會把他怎麼著嗎?

以言獲罪,遭受殺身之禍的事,在中國歷史上還少嗎?

中國共產黨本身是一個先進的政黨,代表了當時中國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

不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

不論是在民間,還是在文藝界。

縱然不是共產黨員,也無法避免的具有一些進步的思想。

而這些進步的思想就是代表落後保守的封建地主與資本買辦財閥的蔣介石集團想要竭力抹殺的。

要針砭時弊的話,很難不涉及當時國民政府的所作所為。

這是一個繞不過去、不能迴避的大山。

所以,魯迅為了安全,在國民黨勢力統治之下的上海,就很少再寫一針見血、針砭時弊的文章。

其次是這個時候的魯迅已經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

魯迅是在1927年與許廣平同居,而在1929年的時候,有了自己的兒子——周海嬰。

應該說,當男人有了一個固定的家,有了老婆孩子之後,心性是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更加成熟,也更加沉穩。

所以,表現在文字風格上,魯迅文章也愈加沉鬱厚重。

不再像單身狗那樣渾身上下散發著濃厚的戰鬥的荷爾蒙氣息,不再隨時有敢懟天懟地懟空氣的勇氣和熱血。

同時考慮到國民黨治下嚴酷的文字政策,為了妻子與孩子的生活計,魯迅文字的尖銳程度也就收斂了很多。

畢竟成家的男人身上背負了太多的東西,讓他不能不暫時低頭。

最後是魯迅自身文學觀念的改變。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列主義。

身處新文化運動前沿的魯迅,也不自覺的、或多或少的接觸閱讀馬列方面的著作。

而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深入,大量的蘇聯無產階級文學理論也湧進了中國的文藝界。

魯迅的文學觀點也慢慢的傾向了馬列這邊。

因為他自己覺得,在當下的中國,玩弄一些文字遊戲,已經沒有意義。

文字並不能解決什麼中國社會實際上的問題,而他這麼多年的呼喚,似乎也沒有讓中國人民覺醒。

他對自己曾經的文學道路迷茫了。

所以,魯迅選擇了改變。

他在他生命的後期,當然那時他還沒認識到自己快要患病離去,將大量的精力和財力,都投入到幫助左翼進步的文學青年和「左聯」的建設上去。

那個時期的魯迅,已經從單單一個批判性文字的寫手,變成了中國文藝界進步力量中的一盞明燈、一面旗幟。

魯迅在精神上獲得了新生。

而中國文藝界也獲得了新生,並茁壯成長,從而奠定了新中國直至當今的文學基礎與氛圍。

寫到最後,還想談一下別的。

就是我看到在當下,不管是在線上線下很多有想法的文學青年,都立志做一個魯迅式的人物,也以魯迅的文字風格自詡。

可現在的中國社會需要魯迅式的人物嗎?能造就出魯迅式的人物嗎?

我看夠嗆。

魯迅是屬於那個激情四射、充滿著民族危亡緊迫的年代的。

他與那個年代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

儘管他的文字,穿越了半個多世紀,仍然在如今社會裡被奉為一針見血的「圭臬」。

我們這個時代是有我們這個時代特點的。

我們如今要面臨的問題,不再是民族危亡的緊迫,而是民族復興的重擔;

我們面對的國內形勢,不再是一盤散沙的軍閥割據,而是中央集權的人民民主專政;

我們的人民不再是天天擔憂食不果腹,而是對生活充滿更美好的各種追求。

社會變了,人也變了,文學也在改變。

我們可能會更喜歡嬉笑怒罵,戲說古今,夾雜著各種段子的語言風格,因為魯迅這種戰鬥性、挑釁性十足的文字,會引起部分才子佳人的心裡不適與反感。

而最關鍵的是,魯迅式的文字風格是在鬥爭中形成壯大的。

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現在所謂的文字鬥爭,真是可笑可憐可悲。

有人在文章下面提出質疑,不管是不是故意的,就一律扣上「杠精」的大帽,不作任何有力量的回擊,只顧著撕逼或者直接拉黑。

如果魯迅用這種方式,去面對那個年代的各種「文學評論家」們,恐怕魯迅也不會成為雜文大家。

對於立志想要成為魯迅式人物的文學青年們來說,這樣懦夫式反擊是不行的。

得像魯迅那樣有理有據寫文章去回應「杠精們」的挑釁,而不是拉黑扣帽子了事。

那樣的話,文字就永遠不會一針見血,不會有戰鬥力。

但我回頭想想我說的話,實現的可能性也不大。可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現在社會節奏這麼快,又有多少人閑著沒事幹,能去費勁心思回應杠精們的挑釁,十年磨一劍的打磨自己的文字風格呢?

還是撕逼吸粉做噱頭拉廣告吧。

畢竟這樣來錢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丁壹拾柒的陋室 的精彩文章:

聊聊陋室里那些普通人的字畫

TAG:白丁壹拾柒的陋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