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房藏品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房藏品

一鑒齋博客中,展示過很多博物館館藏文房藏品,計劃後期陸續轉於一鑒齋公眾號。本文曾於2015年7月發佈於一鑒齋博客中。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房用具數量不多,但類別齊全。從館藏文物能夠比較清晰地看出硯、墨的發展脈絡。

首先來看看漢代的硯。漢代的硯分硯板與研石兩部分,硯板又分兩類,一類如下圖這方西漢時期的圓形石硯的硯板。

西漢圓形石硯所配的研石。

另一類漢代石硯硯板為長方形石板,研石有方的,也有圓形的,或四角為圓角的方形研石。如下面這方國博館藏的「漆盒石硯」,長21.5厘米、寬7.4厘米,山東省臨沂市金雀山出土。這方石硯漆盒精美,可以斷代曾經的使用者身份顯赫。

漢代開始出現了人工制墨,形態多為下圖這類樣式的墨丸。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隃麋大墨一枚,榆麋小墨一枚。」隃麋小墨,當是這類墨丸。隃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國博展示的漢墨存放於錦盒之類,不易看清。下圖為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漢墨丸,與國博的類似,看得真切一些。

漢代研墨方式是將墨丸放在硯板上,用硯石碾壓,並兌水調和成墨汁。

下圖東漢松塔形墨,高6.2厘米、直徑3厘米,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西郊出土。此墨呈松塔形,黑膩如漆,使用了墨模加工成型。西漢初開始把墨製成小墨丸狀,至於東漢把墨製成錠狀,就可直接在硯上研磨。此墨出土地距古隃麋不遠,不知是否就是東漢時期的隃麋大墨。

到三國時期,著名書法家韋誕對松煙墨進行了改良,開創了中國制墨業添加珍貴輔料的先河。

墨的變化同時帶來硯的變化。從硯板加研石碾壓研墨,變為直接將成型的墨錠在硯上研磨。硯的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下圖是從西晉三足硯,南朝、唐代多足硯。展現這一時期硯形變化趨勢。

經過唐代、五代時期箕形硯、鳳字硯的發展,迎來了宋代抄手硯時代。隨著傢具形態的變化,硯的形態也開始進入到一個精彩的時代。這一時期,油煙墨開始盛行,墨模也逐步變得豐富多彩。這一時期,對硯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研墨也講究硯材的下發效果。硯與墨就是這樣在變化更迭中不斷發展衍進,為我們呈現了多姿多彩的硯墨盛宴。

下圖為北宋抄手百一端硯(註:此硯頗多疑點,筆者認同此硯非宋代製作的觀點。

發展到明清,硯型則進入到一個絢爛的時代。同時,中國的制墨行業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墨除了墨質頗佳之外,連墨模、描金、包裝等工藝都達到一個極高境界。

下圖明代程君房造「玄玉」墨。明董其昌喜用程君房墨,並稱讚道「百年之後,無君房墨而有君房墨,千年之後,無君房墨而有君房之名」。400多年過去了,今天在中、日墨品收藏界,均以能藏君房墨為榮,以能藏君房墨為藏墨最高境界。

下圖為清代文溯閣墨。

鎮紙,是指寫字作畫時用以壓紙的東西,常見的多為長方條形,因故也稱作鎮尺、壓尺。最初的鎮紙是不固定形狀的。鎮紙的起源是由於古代文人時常會把小型的青銅器(如下圖)、玉器放在案頭上把玩欣賞,因為它們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們在玩賞的同時,也會順手用來壓紙或者是壓書,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一種文房用具——鎮紙。下圖這件戰國時期楚國卧牛青銅鎮當是鎮紙的前身。

鎮紙正式進入書房不晚於南北朝時,《南史·垣榮祖傳》:「帝(齊高帝蕭道成427-482)嘗以書案下安鼻為楯,以鐵為書鎮如意,甚壯大,以備不虞,欲以代杖」。由此可見,鎮紙至今已逾1500多年。宋元及以前的鎮紙甚少有傳世品,幸好書籍文獻中多有論及。

下圖西漢鐵書刀,是用來修改簡牘上誤筆的文具。這在簡牘盛行的時候是必備的文具。當書寫載體變成紙張的時候,這種文具則消失了。

水盂,在古代則直呼為「水注」。其主要作用是配以小勺研磨時給硯添水之用。最早出現在秦漢,它的形制多種多樣,千變萬化,但以隨形、象形居多,另一些則是圓形的,或扁圓、或立圓。從材質來說,它的用料非常豐富,有陶土、瓷品、銅質、玉石、水晶、玳瑁、綠松、瑪瑙、玻璃、漆器、竹木、景泰藍等500餘種。

西漢兔形青銅水盂

西晉青瓷蛙形水盂

筆洗,是用來盛水洗筆的器皿。形制以缽盂為其基本形,其他的還有長方洗、玉環洗等。種筆洗不但造型豐富多彩,情趣盎然,而且工藝精湛,形象逼真,作為文案小品,不但實用,更可以怡情養性,陶冶情操。古用貝殼、玉石製作;宋代已有典雅的瓷筆洗問世;明代還用銅製瓷筆洗,歷代多以玉、陶等製作,較為豐富多彩。

東晉青瓷筆洗

宋代汝瓷筆洗

宋代鈞窯玫瑰紫釉鼓釘筆洗

清代青玉六蜻蜓環耳雙聯筆洗

明清時期的毛筆修飾也是多姿多彩,下面這支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清代粉彩描金雲龍紋瓷管筆

筆筒,是擱放毛筆的器物。它的材質多用陶瓷、竹木、翡翠、紫檀和烏木等製作而成,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傳世器物,大多是用瓷或者是竹木製作的。

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說筆筒是否為今日筆筒,不得而知。從傳世品來看多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見有宋元筆筒。明屠隆《文具雅編》:「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座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長物志》:「筆筒,湘竹,栟櫚者佳」。故有筆筒為晚明之物一說,但查宋無名氏《致虛雜俎》:「羲之有巧石筆架,名『扈』;獻之有斑竹筆筒,名『裘鍾』皆世無其匹」。似乎筆筒的年代應起碼推至宋代。

明代朱三送竹雕人物筆筒

黑漆描金山水大筆筒

百寶嵌硬木筆筒

文房用具里,也有一些存放瑣碎器物的小盒子箱子之類的容器。如下面這件剔紅的盒子。

乾隆款剔紅百子寶盒

焚香大約早在春秋時代就開始了。《拾遺記》說,燕昭王二年(公元前585年),波弋國貢「荃蕪之香」。不過,在秦漢以前,中國還沒有沉香之類香料傳入。當時焚燒的,是蘭蕙一類的香草。漢武帝時代,嶺南逐漸與中原交通。由於武帝好道,南方諸郡紛紛貢獻珍奇,香料也就傳入中原,不再焚燒草香。薰香在古代是非常流行的一種活動,特別是在貴族階級和文人墨客的生活當中應用的極其廣泛,是他們居家養生、陶冶情操必備的日常用品。

晉代青瓷香薰

南朝青瓷傅山薰爐

明代鏤空繡球熏香銅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鑒齋之文人生活 的精彩文章:

TAG:一鑒齋之文人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