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把能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狙擊步槍,為什麼無人問津?
【軍武次位面】:9527
輕武專欄是軍武全新打造的單兵武器類欄目,不求最高深,但求最有料!
1980年代,各國興起研製對付輕型裝甲車輛、直升機、雷達、導彈發射架、油料貯存容器等戰術、戰略裝備/器材造成毀傷的重型狙擊步槍,即反器材狙擊步槍。因為目的是反器材,所以應用子彈多為特種子彈,如穿甲彈、高爆彈、遠程狙擊彈等。
反器材狙擊步槍的代表:巴雷特
斯太爾公司在1980年代中期也開始研製一種這樣的反器材狙擊步槍,原型槍就稱為AMR(意思是反器材) ,他們對反器材的理解不僅滿足於打擊車輛還要能夠擊穿輕型裝甲,於是另闢蹊徑選擇採用脫殼穿甲彈或者次口徑彈藥。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有高初速、高穿甲能力的特點
在這種思想下,最後研製成功14.5mm口徑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及一種配套口徑的滑膛槍管半自動步槍,命名為Steyr AMR 5075。
AMR 5075在發射14.5毫米的大威力彈藥時,後作力很大。為此斯太爾做出不少創新性的設計。
AMR 5075原型槍
它碩大的槍口制退器很有意思,是一種在榴彈炮上才常見的液氣混合後坐吸收裝置。
而且採用了一種長行程後坐系統,槍管和槍機一起后座。發射完畢後整根槍管是套在一個類似於大型火炮的液氣後坐緩衝系統內運動的。該緩衝系統吸收了大部分的後坐能量,降低到與普通步槍相近的水平。
可見碩大的槍口制退器和槍管後方圓筒狀液氣后座緩衝系統
AMR 5075發射的14.5mm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是一種全新設計的槍彈,彈殼為塑料殼體和金屬彈底,彈頭包在塑料彈托內,鎢合金箭形彈頭重20克,槍口初速達1500m/s,要知道著名的蘇聯「57神針」初速才1150m/s。
特製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實際上射出去的是下面的小箭
AMR 5075在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加持下,甚至在800米射程內可以穿透40mm的軋制均質裝甲,並在裝甲板背面產生大量碎片而導致嚴重的二次殺傷效果。
AMR 5075在緩衝裝置的支架上安裝有兩腳架,標準瞄準具為10倍的瞄準鏡。一個盒形彈匣彈匣容量5發。
AMR 5075在1990年首次公開展示,但不幸的是,此時即將冷戰結束,各國開始縮減軍費,這種需要兩人背負的精貴武器一下子沒了銷路。
然而不服輸的斯太爾公司進一步改進這種產品,研製成功更大口徑的15.2mm APFSDS彈藥及配套的武器系統,新的武器系統被稱為斯太爾 IWS 2000。IWS 2000的外形有了較大的變化,但基本結構和原理都沒有改變,除了口徑增大外,彈匣容量也增大到8發。
IWS 2000反器材狙擊步槍
15.2mm 尾翼穩定脫殼彈全重150克,全長207mm,彈殼底緣直徑26mm,鎢合金箭形彈芯重20克,彈頭直徑5.5mm,連同4瓣彈托共重35克,初速達到1450米/秒。
FSDS彈藥和其它常見彈藥對比
最中間是IWS 2000槍彈,裝藥量驚人
這種彈可以在1公里穿透兩堵牆或現代化的裝甲人員輸送車。這種箭形彈的彈道非常底抻,射擊1000米距離時彈道高不超過800mm,射擊精度很高。
IWS 2000可以說是反器材狙擊步槍中反裝甲的佼佼者,但和它的原型AMR 5075一樣依然是默默無聞無人問津,甚至都沒有接到任何訂單。這到底是為什麼?
無人問津大概還有一個原因:「丑」
一個原因是現有的各種.50BMG口徑步槍都可以滿足反器材任務,彈藥獲取還相對容易。長達一米八的IWS 2000攜帶也極其不方便。
當初開發AMR的另一個目的是當時的反器材步槍還搞不到高精度的.50BMG彈藥,但現在專用的.50BMG高精度彈已經不是什麼難事,所以IWS 2000可謂是生不逢時。大家手裡錢都不是風刮來的,能用殺豬刀辦到的事幹嘛非要用倚天劍?
雖然IWS 2000沒能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但是有一種觀點認為,如今傳統彈藥的性能已經挖掘差不多了,要想槍械的精度射程在更進一步,箭形彈倒是一個很不錯的發展方向。
15.2mm FSDS剖面圖
雖然現實世界中IWS 2000不太火,但是隨著手游《少女前線》大火,IWS2000作為遊戲中的中的一把五星反器材狙擊步槍,上線前就萬眾矚目。那極低的出貨率,各位歐(fei)皇(qiu)都建出來沒?IWS 2000是不是你的菜?
更多有趣好玩的 軍事 文章、視頻、圖片、電影、 遊戲 ,請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美國駐中國大使館光地皮就值2個多億,建的和碉堡一樣
※真丟臉!美國士兵找小姐不給錢,還讓憲兵抓人
TAG:軍武次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