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人怎麼避暑 讀嘉

古人怎麼避暑 讀嘉

這是讀嘉的第60篇

文/張夢媛(原創)

又是一年盛夏日,在踏出空調房就似乎會一秒融化的日子裡,大家有沒有好奇,在沒有空調的年代,古人如何避暑呢?

總結下來,人們的智慧都聚集在了「一風一水多器物」之上。

1

用風致涼依靠的是各種各樣的扇子。扇子據說是起源於商,流行於漢,盛行於唐宋,根據其形狀又可以分為團扇、摺扇、旗扇等。大多數扇子是用竹編成,古人稱之為「搖風」,也有人稱它為「涼友」。

GIF

「揮扇送風」是古人最主要的納涼之法。經濟條件好的會用絹帛製成扇面,搖起來輕鬆。但一把扇子的風力有限,《西京雜記》中記載,在西漢時,有一位能工巧匠丁緩,把七個一丈長的大輪連在一起,做成了一個扇涼風的七輪扇,「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2

用水致涼的方法則更豐富一些。

有直接取水之寒氣的。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介紹了一個「霍都別墅」,在一個房間中鑿開七個井,皆以鏤刻之,復盤之,夏天坐在上面,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也有借用冬之冰的。西周時,出現了專門取冰用冰的官員,叫「凌人」,手下有幾十名辦事的人,一般從每年冬天十二月開始,便採集天然冰塊運送至冰窖儲存。這種采冰制度,從西周開始一直延續到晚清。

冰窖的構造相似,基本都是地下室。根據所屬者的不同,又分為官窖、府窖和民窖,據《大清會典》中記載,清代在紫禁城、景山、德勝門外、正陽門外都設有官窖,共計18座,僅紫禁城中的冰窖就有藏冰2.5萬塊。

這些冰塊在夏天可被直接放置在屋內降低室溫,也可以製作冷飲冷食。西周時就出現「棒冰」,是一種名叫「雪條」的食品,用大米加上奶油白糖冰凍而成的。13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東方見聞錄》中提到,宋代的中國人把冰塊和果汁或奶摻和在一起,形成了當時的高級飲品「冰酪」。

用水致冷還有大工程,即自製空調房。

這樣的房間,古人稱為「夏房」,先秦時期的「窟室」,秦漢時期的「涼房」,以及皇家的「涼殿」等,都屬於「夏房」。

窟室流行於先秦,其實就是地下室。《左傳》中有記載,鄭國大夫伯很喜歡喝酒,特地修建了一座窟室,晚上在其中飲酒取樂,通宵達旦。可見,窟室是貴族們的重要娛樂空間。

唐代時,唐玄宗製造了專供避暑用的「含涼殿」。「含涼殿」北臨太液池,傍水而建,用一種木質器具將水引上屋頂,然後沿檐而下,形成人造的水簾。同時,也利用水循環的動力使風扇轉動,形成徐徐涼風,從而達到納涼的效果。

含涼殿「空調房」原理

在眾多避暑「夏房」、「涼殿」中,最著名的應屬承德避暑山莊。它始建於1703年,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耗時89年建成。清代咸豐皇帝以前,諸位帝王都喜歡在避暑山莊聽政,既不耽誤國事,也不用忍受炎熱,直住到秋季才回遷。

3

除了風和水,其他各種能帶來寒涼的器物也被充分開發,集聚了人們的智慧。

生活在瓷器之國的中國古人,除了會用瓷器做碗、花瓶等之外,還發明了瓷枕。「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瓷枕表面有一層釉,夏天眠於其上,冰冰涼涼。

還有「竹夫人」也是一種常見的消暑利器。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也曾提到這種東西,薛寶釵出以謎語:「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來喜相逢。梧桐葉落分離別,恩愛夫妻不到冬。」謎底就是「竹夫人」。這種用竹篾編成的圓柱形物,中空,四周有許多孔,根據「穿堂風」的原理,收風取涼。

還有,為了適應夏季,人們穿的衣服也很有講究。首先是絲綢,本身就具有柔滑舒適透氣性,其中被織造得更輕薄者,比如紗和羅,被特別用來製作夏服。古人在夏服用料、紡織和紋路等方面的技藝讓人嘆服,比如福州南宋黃升墓中出土了輕盈的紗羅背心,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素紗禪衣等,都是令今人驚嘆的存在。

除去蠶絲,還有許多纖維被用於製作夏服。《天工開物》專門有夏服的章節,介紹了苧麻、芭蕉、葛等植物纖維可用於製作衣物。

除了布料,夏服也注重染工。比如靛藍花布,是用藍草和石灰染制而成。據李時珍《本草綱目》指出,這種「靛藍」有止血、拔毒和殺蟲的功能。在比如莨綢,用薯莨染制而成,絲質柔韌,手感清涼潤滑,穿著不粘身,很適合夏天。

在一個空調解決室內高溫問題的今天,再看這些古人的智慧,真是別樣有趣。

GIF

圖片來自網路

文章版權及錄音歸作者及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嘉 的精彩文章:

孔子是「歷代專制之護符」嗎?

TAG:讀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