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牡丹江—發配寧古塔,到底有多恐怖?

牡丹江—發配寧古塔,到底有多恐怖?

這是城君原創的第1074個城市故事

「發往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

這在清宮劇里,

不管他們是身居高位,

還是身負要職,

從此,只剩一個身份——

「流人」。

流放,也叫「流刑」,

雖始於秦漢,

但在清軍入關之後,

流刑才真正流行。

在《大清律》中,

流刑被細節化、規範化,

雖輕於死刑,卻生不如死。

這感受最深的,

當屬方拱乾一家了。

順治十四年(1657),

江南貢院科舉案發。

一份不實的奏書,

把方家從天堂拽了下來。

他們被發往「人間地獄」,

但寧古塔可沒有塔。

相傳,清皇族有六個遠祖兄弟在此,

「六」在滿語中發音「寧古」,

「塔」是「個」的意思。

可以說,寧古塔就是清皇室的發家地。

出身於科舉家族的方拱乾,

才學能力出眾。

明清交替,南定之初,

為了實現「以漢治漢」,

清王朝啟用了他。

但他的家族裡,也有一心反清復明的,

他們與大明王朝盤根錯節的關係,

為方拱乾埋下了禍根。

方拱乾一心以為,

為新王朝建功立業,

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但沒想到,

清王朝卻是一面啟用,

一面小心窺探,不斷打壓。

機會終於來了。

一次,方拱乾的小兒子考上了舉人,

幾個落榜考生私下說閑話,

認為主考官和方家是遠親。

壞話傳千里,傳到了皇帝那兒,

皇帝直接免了兩個考官的職。

方拱乾嚇得趕緊上奏解釋,

雖然證據條理清晰,

也改不了皇帝的「金口玉言」。

就這樣,年過六旬的方拱乾,

除了還是弱冠少年的小兒子,

方家舉家十幾人,

從此走上了漫漫的冰雪流途。

從北京到寧古塔,4000里路。

這是一趟長達四個月的遷徙,

每日50里,日日無歇。

交通發達的今天,

50里不過半小時車程,

但幾百年前,對於只靠雙腳,

又身帶枷鎖的流人來說,

卻是極大的考驗。

他甚至感慨:

方家富有,買通了押送的差役,

得到一定的照顧。

但那些攜妻帶子,

又被抄了家的,

沒有幾個人能熬過這死亡之路,

即便到了寧古塔,

那時的東北,是廣袤的冰封之地。

他們的牢房,

在人煙荒蕪的東北邊境。

每年只有5月是暖和的,

8月就開始入冬,

「寧古嚴寒天下所無」。

想逃跑也不可能,

森林、沼澤、野獸是這裡的特產。

跑不得了多遠就會迷路,

最後不是被凍死,

就是被餓死,餵了野獸。

只能接受命運了。

流人們夜以繼日地開荒種地,

修橋築路,挖山鑿石。

說是為了懲惡揚善,

讓罪犯免死到關外自思自悔,

其實是自私的,

為了給清皇族老家「添磚加瓦」。

還好文人多情懷。

詩詞日記總能成為他們的寄託。

有人排遣憂愁,

偏遠的東北,

是以往史冊文典中,

很少涉及的角落。

方拱乾卻苦中作樂,

將其作為文化考察對象。

在寧古塔的3年中,

他寫出了《寧古塔志》,

是此地的第一部風物誌,

成為後世研究東北的珍貴資料,

至今仍被地域文化研究者稱道。

他不僅「半肩行李半肩書」,

而且「種花兼種菜」。

在當地的生產方式上,

他們也有著啟蒙之功。

從中原和江南來的人,

帶來了先進的耕種技術;

懂經商之道的,試著發展貿易;

擅長醫術的,

則改善了當地的醫療條件。

皇帝的「支邊」政策還是起了效果,

寧古塔逐漸變成東北重鎮,

東北的物資都集中寧古塔,

再運往京城。

然而300年後,

這裡只剩一叢荒草。

黑龍江海林市長汀鎮,

牡丹江最大的支流海浪河流過鎮邊。

兩條村道的交匯處,

有座一米多高的土墩,

上面長滿了雜草。

撥開雜草,仔細辨認,

才能發現立有一塊石碑:

「寧古塔將軍駐地舊址」。

站在土堆之上,

環顧四周,滿目荒涼。

雖然後來方家的命運,

依舊坎坷不平,

但至少那一次是幸運的,

終獲赦免返鄉。

在生命的盡頭,等待他們的,

便是客死他鄉。

「市朝興廢尋常事,

遷客何須問故鄉。」

古城已坍塌成土堆,

古人屍骨已無處可尋,

但立於這片土地之上的

祠堂、廟宇,

和存在於生活中的

拜年、鞭炮,

都彷彿能看到300年,

寧古塔的苦難和輝煌。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見過趕廟會,沒見過廟會跑!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