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曾有一個絕美神秘古國,能煮土成鹽、洞出神魚!為什麼現在鮮有人知?
一處文明是一個地方最具說服力的文化名片,一首文明讚歌足以讓一方百姓傳音千年,探尋歷史深處的文明,猶如翻閱塵封千年的經卷,厚重而莊嚴今。今天,小編同各位讀者一道探尋一段鮮為人知的文明痕迹——仇池古國。
甘肅省東南部的西和縣境內出現過一個神秘莫測的小國叫仇池國,分為前仇池和後仇池。仇池國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氐族楊氏建立的政權名稱,因其立國之時政治中心在甘肅省隴南仇池山而得名。歷史上的仇池國主要是指楊茂搜建立的前仇池國、楊定重建的後仇池國。前仇池國被前秦所滅,後仇池國被劉宋所滅。而楊氏後裔所建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也被史學家認為是仇池國的延續,所以完整意義上的仇池國應該指前仇池國、後仇池國、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五個政權,我們重點論討探尋的是仇池國。
現在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轄區還有個叫做仇池的地方,現在只剩下了一座仇池山,一切歷史陳跡都被漫長的歲月塵封了。但在史書上,它卻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地方。據說華夏人文始祖伏羲,就誕生在這裡;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以仇池山為中心的縱橫數百里的土地上,還曾經建立了一個地方政權,顯赫一時,神秘莫測的仇池古國,其在當時出現的十多個政權中建國最早,享國最長,《三國志》《宋書》《仇池國志》等史籍都有記載。
仇池國曾顯赫一時,神秘莫測,絕地求生三百餘年,而今似乎被歷史長河遺忘在浩瀚如煙的長河中!按照現在的地名考究,西和縣境內的仇池村、府城村、仇池郡、龍門鎮等地名都和仇池古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今之仇池山,在西和城南。其高百仞其地百頃,下石而上土,形似覆壺,上有豐水泉,能煮土成鹽。又岩屯白雲,洞出神魚,被譽為:「洞天福地」,誕生過刑天葬首仇池山之神話,史籍記載,人文始祖伏羲「生於仇池,長於成紀」,是當之無愧的「羲皇之鄉」,魏晉南北朝時,氏人楊氏在此建國,擴地稱雄,歷時300多年。海內所存典籍文獻志書中都載有仇池的歷史、風物。如此豐厚的文化積澱如何不使歷代文人墨客、專家學者所矚目而心蕩神馳。
今天的白馬人(即隴南和四川西北一帶的白馬藏族)是氐的後裔,白馬人自稱「貝」,即為漢語中的「龍」,白馬就是「海邊龍」,意味著白馬人最早是生活在海邊最強大、最勇猛的「一條龍」。根據《史記》記載:貝在紛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來到了隴南、陝南和川西北,安身在這片難得的真空地帶,先後建立了仇池國、武都國、武興國和陰平國。
因為自然環境和生活習慣的因素,氐人不需要與外界貿易,山險偏僻,天然的屏障又躲避了戰亂,氐人在這裡建立了自己的世外桃源,仇池山成了真正的桃花源。「絕壁峭峙,孤險雲高,望之若覆壺。高二十餘里,羊腸蟠道,三十六回。山上豐水泉,煮土成鹽」。所以客觀的自然環境對於氐人來說是天賜福地。
仇池山峭絕險固,自古為形勝鎮戍之地,西漢水由西北繞山腳南流,洛峪河從東南沿山麓西來,二水匯流而下,形成三面環水,一面銜山的天險雄關。因上有大池與良田百頃,故名仇池或百頃原。仇池山峽谷幽深,奇峰競秀。山上景緻奇妙,在仇池山上,還出產仇池石,根據當地傳說,伏羲創世時,其妹女媧煉五彩石以補蒼天。所余之石棄置仇池,故有此石,傳說這種石頭「幽光先五夜,冷氣壓三伏」,用其製作的硯台為書家所垂愛。
說完地理位置,我們再來陳述歷史,用以更直觀的說明仇池古國的神秘。唐肅宗乾元二年,詩人杜甫由於躲避戰亂和生活所迫,由陝進入隴右入蜀途中,登臨仇池山,為山中美景所感,便立即想以仇池作為他養老歸隱的地方,為此他寫下了膾灸人口的詩篇《秦州雜詩二十首》之十四,原文如下:
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
神魚人不見,福地語真傳。
近接西南境,長懷十九泉。
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
當然命運多舛的杜甫最終並沒有在這裡養老歸隱,但歷史畢竟借他的詩篇把這一願望留存了下來。
宋朝大詩人蘇軾,比杜甫更加醉心仇池,他一生推崇杜詩,仰幕杜甫,曾慨嘆道「天下幾人學杜甫,誰得其皮與其骨!」由於蘇軾對杜甫的一往情深,因而對杜詩所吟詠之物,所嚮往之地也愛屋及烏,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共鳴,他與仇池石結下的不解之緣,就充足地說明了這一點。
西晉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氐氏人齊萬帥領導關隴各族起義,起義烽火遍及秦、雍等州。此時,楊飛龍養子楊茂搜(?—317)率部眾四千重返仇池,自號輔國將軍、左賢王。這標誌著仇池政權的建立,史稱前仇池國。
楊氏家族本來是略陽清水(今甘肅天水市清水縣)氐人,在秦、漢時期一直定居隴右。東漢建安年間,楊騰率領部眾遷到仇池定居下來。三國時曾聯合涼州馬超、韓遂、楊秋和佔據今甘肅一帶的興國氐王阿貴匯合共同反抗曹操。後因戰敗率少數將領投奔蜀漢,其餘部眾被曹操遷至扶風、天水一帶。
西晉武帝時,楊飛龍受晉封號,以假征西將軍名義,率部落「還居略陽」。楊飛龍以外甥令狐茂搜(即楊茂搜)為養子。西晉惠帝元康六年(296年),楊茂搜率部落四千家遷到仇池,自號輔國將軍、右賢王,氐族部眾擁戴稱王,始建前仇池國,稱仇池公。晉愍帝任命他為驃騎將軍、左賢王。東晉建武元年(317年),前仇池分裂,楊茂搜長子楊難敵繼位,號左賢王,屯下辨。其弟楊堅頭號右賢王,屯河池(今甘肅徽縣),今隴南地區大部都在其控制範圍之內。其後兄弟內鬥,國力日弱。
東晉太和十一年(371年),前秦皇帝苻堅遣將楊安攻仇池,城破之後,將氐族人遷徙到關中一帶,前仇池國滅亡。仇池國楊難當時疆域最廣時東到陝西漢中,南到四川梓潼,西到宕昌,北到隴右,地跨秦、梁二州,即今甘肅隴南、甘南、天水地區、陝西漢中地區、四川廣元、綿陽地區,轄區範圍很大,實力強盛。
想這仇池,人文薈萃,曾建國立業三百餘春秋,當初是何等富庶繁華,為何及至現代遺落此間,默默無聞,路斷人稀呢?查看資料,我發現有一些學者為此找過原因,其中考究比較多的就是西和縣一位叫楊天斌的學者。
有人說,仇池雖有神話傳說,但源於上古,距今人太遠,雖立國建業,但屬北方氐人少數民族蠻夷小國,沒有被統一的強國皇帝如秦皇漢武登臨封禪,所以不出名,也沒有得到史學界的重視。對這種說法很多學者不敢苟同,縱觀中華大地,未被天子遊覽封過的名山大川已有很多,為何也熱鬧非凡?
也有人認為仇池座落深山,路遠山高,交通不便,從西和縣城和成縣到此間要花兩天時間,這也構不成理由,那些遠及青藏高原,荒沙千里的山水不也遊人如織,熙熙攘攘。我想一處文化的遺落和傳承是有關係的,也是和當地經濟發展有密切關係的,這裡筆者不做過多贅述。
結合隴南西和縣文化學者楊天斌的觀點,筆者認為,仇池山之所以如此不被世人所熟知,是因為歷代兵家你爭我奪,許多寺院樓台不間斷地毀於兵鏖,加上無人修繕管理,自然變遷又使諸多景物破壞之故。唐時山中猶有九十九泉,今則溪流潺緩,僅供居人食之。山頂平田,原始森林伐盡,而致氣候變遷。因此,是多年的戰爭,使仇池喪失了家園感,也來不及為現代遊人提供遊覽條件。原始落後的大山,留下了歷史的荒蠻和不幸。
幸運的是仇池有一部獨立的專志供人們認知它的歷史變遷。為補歷史的缺漏和志書的遺憾,四川大學李祖桓教授一部《仇池國志》,獨行於世,在此不再祥述,
查閱資料時我在想,文化的興盛和發掘需要傳承和考究,在物質文明和經濟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讓更多的歷史真相被世人所知、所曉,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為子孫後代遺留的寶貴財富!
參考資料:
1、四川大學李祖桓《仇池國志》
2、甘肅西和縣學者楊天斌《默默仇池》
作者:
楊龍龍,魚羊秘史特邀作者。
版權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朱元璋在錢上刻了一個字,?就解決了這個世界級難題
※一個值得兒女一看的倫理故事,看完我沉默了!
TAG:魚羊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