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職場高管生存法則:「隱匿」在皇帝身邊的智囊團

古代職場高管生存法則:「隱匿」在皇帝身邊的智囊團

原標題:古代職場高管生存法則:「隱匿」在皇帝身邊的智囊團



唐國強版的諸葛亮堪稱三國影視劇中的經典形象



者按

他們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群體。


他們不在舞台中央,他們隱身帷幕之後,卻左右和影響著時局以及更多人的命運;他們雖然不在封建官僚體系內,得不到書面肯定和承認,但卻能全面參與決策;他們深知底層思維,也能揣摩上層意志,以江湖的思維處理廟堂事務;他們操弄筆墨,也操弄權術,大多數時候,他們斯文敦厚如教書先生,關鍵時刻卻能殺伐決斷如在疆場;他們的出現和他們的消亡,都算不上轟轟烈烈,但漫長的歷史還是留下了他們詭譎多變的面影。


從先秦的「士」,到晚清的「師爺」,他們的稱謂雖然一直在發生微小的改變,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時代和政局賦予他們的職命。從朝廷到縣衙,他們的身影幾乎貫穿了整個官僚體系,某種程度上,他們的存在,決定著一個朝代、一個君主的存亡盛衰,也決定著一方民眾甚至億萬百姓的溫飽饑寒與生死禍福。


循著遠去的王朝,我們看到了他們模糊的背影,也看到了他們最後留給我們的稱謂:幕僚。


此文為《看歷史》原創內容,版權歸看歷史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


幕僚的演變


將「幕僚」二字分訓,我們會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幕」,一義帷幕,古代戰爭中將帥的辦公之所,因是臨時性而非固定的官所,所以更像是軍隊首長的臨時作戰帳篷。在這個帷幕里管理大小軍政事務的人,稱為「幕人」。《周禮·天官冢宰第一》: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凡朝覲、會同、軍旅、田役、祭祀,共其帷、幕、幄、帟、綬。這應該就是「幕僚」的雛形,他們最初是服務于軍隊將帥或者將領的,參與朝覲、朝會、軍旅、田役和祭祀等事務,地位非常特殊。



《說文解字》指「僚」通「勞」,故「僚者,勞也」。 又:勞,劇也,從力熒省,焱火燒,用力者勞。可見「僚」是苦命人、幹活人。所以將「幕僚」合併來看,他們雖然地位特殊,參與軍政事務,但到底是苦命的幹活人,而不是指揮者和享樂者。


這樣的定位當然決定了他們的地位。作為幕主個人的政治工具,他們的私有屬性雖然因應於專治的統治而看起來高度和諧統一,但由於幕僚服從於幕主意志而使幕僚的行為可以不受制度甚至法律制約而造成公害。由此不難看出,養士之風的盛行,可看成幕僚在先秦的最初形成。而士這個龐大的群體,只是服務於戰國群雄的,有濃厚的私有和專制色彩。到了秦漢時期,這種養士之風演變而成為「辟署制」,即地方長官有權配置自己的僚屬。這種由朝廷給地方大員特殊用人權力制度,可以看成幕府制最初的雛形。


《軍師聯盟2:虎嘯龍吟》中諸葛亮的扮演者:王洛勇


如果說戰國和先秦、兩漢是幕僚的形成期,那麼,三國就一定是幕僚在政治舞台上大顯身手的第一個高峰期。這個歷史時期內,幕僚被尊為謀士——在「士」的前面有了謀劃這個具體的動作。曹魏政權的荀彧、郭嘉,孫吳政權的周瑜、魯肅,劉蜀政權的諸葛亮、龐統,都是此間最為傑出的謀士。


魏晉南北朝的幕僚多為文學侍從。注意「侍從」這個詞,它雖然出現得比較早,在漢朝就有了侍從官,但繼承使用的時間也比較長。蔣介石在1926年當上北伐軍總司令以後,身邊就有了侍從副官,並設置了侍從室,如「國民政府軍事委會委員長侍從室」和「國民政府主席侍從室」,下面還有侍一處、侍二處、侍三處等機構,足見蔣介石對皇權的崇尚和迷信。


也是在這個時期,對應於幕主,幕僚被稱為「幕賓」,也稱「入幕之賓」,在官方的記錄里,軍師、參軍、長史、司馬都是幕僚。能夠進入幕主的內帷,足見幕僚的心腹地位。


文人入幕在唐代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現象。士子以入幕作為入仕的途徑,看起來,推官、巡官、司馬這些官職雖然是虛銜,但因為可以作為轉為正式官員的憑據而受到文人們的看重。白居易說:「幕府之選,下台閣一等,異日入為大夫公卿者十八九焉。」可為文人入幕的真實寫照。我們熟知的王維、李白、岑參、杜甫、李商隱,都有入幕的經歷。



《楚漢傳奇》中的張良


鑒於晚唐五代藩鎮開府造成中央大權旁落的歷史教訓,宋太祖趙匡胤改革前代幕僚制度,將幕僚的聘用方式由唐朝的自辟制改為中央任命制,並限定了員額,削弱其地位,明確其職能。舉凡記室、參謀等幕僚職位,皆由中央委派,不再由地方官私聘,因此,宋朝的幕僚,進入到了正官系統。


「師爺」是明清時期幕僚的專稱。「爺」字的使用,雖然不完全是對其地位的肯定,但卻一定是幕僚在這兩個朝代受到官方和民間尊重的最好證明。同時,這個時期興起了幕學,即從事幕僚的人,要通過專業的幕學,學習當師爺的職業技能。幕學當然不外三個大的系統,一是師爺之法,二是師爺之道,三是師爺之學養。按照需要,師爺在這兩朝也細分為刑名、錢穀、書啟、賬房和挂號等類型。「紹興師爺」在晚明形成,在有清一代形成口碑,並最終成為幕僚在清代的代名詞。

民初軍閥幕僚雖是幕僚演進史中的餘緒,但為軍人服務,倒算是對幕職的回歸。對應幕僚誕生的初義,一頭一尾,歷史迴環,幕僚的起、興與消失,正是遠去王朝的另一種證明。



中國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裡的紹興師爺像



紹興師爺博物館


幕僚的俸祿


從軍隊將帥到地方官員,幕僚效命範圍的擴大,主要還是治理之需。在有限的行政官員編製下,要有效治理國家和地方,不佔官方編製的僚屬的形成和壯大是歷史的自然選擇。儘管這部分僚屬的俸祿,看起來是由地方大員們自己支付的,但幾乎所有人都明白,羊毛出在羊身上,這部分僚屬的俸祿還是要納稅人來承擔。


幕僚的收入各代相差不大,總體來說,因為清貴,所以足夠體面。即便幕主不給他們明確的收入,但也有足夠的能力把他們養起來。通常,養一個幕僚也意味著要養幕僚的一個家庭,至少,幕僚的配偶及其子女的生活和教育開支,要計算在幕僚的收入中去,起碼保證他們有著和普通人不一樣的社會地位。如此算起來,養一個10人以上的幕僚團隊,對一個地方大員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那麼,一個幕僚究竟有多少收入呢?按清代的慣例,一個師爺的年薪至少1000兩銀子,少了就算破了規矩,多的話可以因人而已,幕主可以和師爺談。按清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150元~220元左右估算,一個普通師爺的年薪大約是15萬到22萬元人民幣之間,屬於高薪階層。如紹興師爺的祖師鄔思道,他給河南巡撫田文鏡做幕僚,要求的酬勞是年薪白銀8000兩,且每日結算。這樣折算下來,每月大約600多兩白銀,月收入在9萬元到15萬元之間,遠遠超越一般意義上的師爺收入。


陳道明扮演的紹興師爺。《紹興師爺》是首部以師爺為題材的電視劇。


幕僚的功過


因為不在政治舞台的中心,我們今天很難評說幕僚的歷史功過。他們的平生事迹、參與處理的政務以及最後形成的效果,都難以形成最直接和最清晰的證據指向。他們被正史隱去了姓名,也同時隱去了功績。只有少數人,得以在語焉不詳的記錄里和民間傳說里,留下了他們身為幕僚的傳奇。


他們的權謀以及混跡帝王、中央和地方政權之間的生存法則,成為中國人傳統生存智慧中重要的一部分。他們當中有為國為民的好人,也有弄權誤國、謀財害命的大奸大惡。他們得專制之便,也成為專制之害。他們有的一步登天、名垂青史,有的持寵弄權賣身投靠而遺臭萬年;他們有的善於眼觀六路大玩政治投機,但結局有悲有喜;他們有的深諳韜光養晦,看準時機出山而一戰成名,有的深知方圓之道,周旋政治漩渦而能全身而退;他們有的善擇明主,有的不幸投暗,身敗名裂。他們在幕後推進了歷史進程,也改變了歷史進程;他們的智慧和謀略為國家和民眾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當然也有一些愚蠢做法產生了極壞的影響。



曾國藩的幕僚集團有近400人,人數眾多、盛況空前、影響深遠,


人稱「神州第一幕府」「晚清第一智庫」。


如果要開列一個幕僚的名單,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我們一定要有好幕僚與壞幕僚的兩極劃分。尹伊、姜尚、孫武、張良、諸葛亮、王猛、魏徵,他們是輔佐帝王的好幕僚,當然,我們還要將眼光向下,關注那些參與地方政務決策的好幕僚,他們的智慧和貢獻,並不亞於這些在帝王身邊出謀劃策的人。歷史本應給他們應得的位置和評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蕭何是如何從老大混到老二的?
為茶站台的東坡兄弟,如何在大宋朝廷掀起風雲?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