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從多維度努力發現更全面的真實
「歷史的趣味在於它的複雜性,多展現一些歷史層面,就多一層思考。」
——任世江(2007)
閱讀
推薦
《伊斯蘭教創立:書寫與真實之間》
法里德·路維斯·迪·巴利馬爾 著
薩格出版社
2016年
92.61CNY
本書以伊斯蘭教的興起和發展為基本線索,試圖描繪出其顯著特徵,並評述了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作者並未局限在伊斯蘭教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伊斯蘭教,而是從其它視閾借鑒參考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尤其是科普特、亞美尼亞等東方學的研究成果,並以批判精神審視了伊斯蘭部分史料。
作者通過有關伊斯蘭教創立時期、阿拉伯半島內部征服時期的大量研究參考資料,與伊斯蘭體系之外的科普特、亞美尼亞、敘利亞等文獻進行比較,對各時期各地區建立的伊斯蘭王朝及其始末都有較系統、扼要的介紹,並重點考察了《古蘭經》和《聖訓》最早兩代謄寫員的作品,分析他們對於一神論宗教的要求,如何將其納入伊斯蘭經典的歷史過程。
拓疆運動:公元632-633年哈立德率兵奇襲
本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阿拉伯人的歷史閱讀,尤其伊本·伊斯哈格和伊本·希沙姆等人有關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傳記;第二部分主要研究拓疆運動,及伴隨的史書編撰運動,分析了對被征服國家歷史事件的認識了解問題;第三部分探討阿拉伯歷史的編撰,其中有關伊斯蘭社會政治宗教事件的記載方法。
在公元600-800年期間,《古蘭經》部分章節以及一些早期伊斯蘭詩篇都以書面形式保存了下來,而很多經典文獻大多集中編撰於公元800-1100年,並且這段時期幾乎所有著作都是以阿拉伯語寫就。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古典伊斯蘭法律、神學思想、《古蘭經》和《聖訓》研究、以及對後世極其重要的編年史,構建這些內容最重要的全部著作實際都是從這段時期開始。在此之前,只有管理文獻被按時記錄。即使是那些被認為是先人著述的著作也是在這一時期首次記錄固定下來。
本書作為比較全面的研究經典,囊括了20世紀以來該領域研究成果,對於研究伊斯蘭教歷史和《古蘭經》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法里德·路維斯·迪·巴利馬爾(1930-2006),法國學者、伊斯蘭教歷史和阿拉伯語領域專家。出生於法國圖爾市,童年大部分時間都在摩洛哥度過,並學習了阿語,曾就讀於摩洛哥拉巴特穆罕默德五世大學,研究伊斯蘭文化,後來在法國普羅旺斯大學任職,從事有關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文化的教學研究工作。2006年,還未來得及校對本書的阿拉伯語版就不幸離世。
《別人的神話:當代伊斯蘭教批評與批評的批評》
亞辛·哈吉·薩利哈 著
薩格出版社
2011年
69.46CNY
本書試圖從文化、思想角度對伊斯蘭教進行審視,反對將伊斯蘭教與現當代批評割裂開來。作者對現代伊斯蘭教的歷史理解加以發展,認為它雖然在意識形態上與現代化相對立,但仍然是按照現代化形成的。他表示,當代伊斯蘭教面臨的各種問題與當代穆斯林所處的社會政治問題緊密相關。作者並沒有美化流行的世俗主義思想,認為更激進的伊斯蘭主義者其思想似乎也有可取的另外一面。
各大宗教都強調自身不僅是與眾不同的,更是超越其它任何宗教群體的,自身「更接近造物主」,都認為自身是比他者更人性更文明,並因此認為自己有權利甚至有責任去統治他者,使之文明促其進步。作者認為,這種觀念根源在於這一宗教群體對其自身歷史地位的看法、對其宗教誕生的歷史背景解讀,同時無視其它群體在世俗歷史時間的位置。
同時,作者也是一個堅定的改革者,主張宗教信仰自由,認為信仰自由本身就是讓宗教回歸信仰的本位。從宗教信仰本身看,它僅指人的一種精神狀態,是作為主體的人對某一教派的依從或對某一人格神的皈依。如果說思想是自由的,那麼信仰也必然是自由的。
作者認為,信仰自由離不開困擾阿拉伯國家的「世俗化」這一概念,即宗教觀念、宗教情感的淡化、宗教影響領域縮小的問題,從而實現宗教信仰與政治生活的解綁。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一些宗教政治反對派的興起,反對世俗化的要求逐漸成為政治鬥爭工具,甚至出現了某種泛化和極端化的傾向。在一批政治伊斯蘭勢力(伊斯蘭主義者)的推動下,社會伊斯蘭化這一倫理道德訴求開始演變為政治伊斯蘭訴求。作者呼籲重新多角度看待伊斯蘭教改革,改變目前宗教從屬於政權當局的狀態。
作者亞辛·哈吉·薩利哈,敘利亞作家,現居大馬士革。曾在多家阿拉伯報紙雜誌上撰文。已出版《陰影中的敘利亞:黑匣子里的視角》《別人的神話:當代伊斯蘭教批評與批評的批評》。


TAG:thatsarab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