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i黑馬對話前PPTV CEO陶闖:我為什麼入局高精準地圖行業?

i黑馬對話前PPTV CEO陶闖:我為什麼入局高精準地圖行業?

黑馬智庫,創業必讀

33歲成為卡爾加里大學(加拿大)終身教授,35歲成立GeoTango並被微軟併購。回國創業加盟PPTV,一聲不響升級了視頻網站的直播技術。在2011年南非世界盃一炮打響,短短3個月,用戶從2000萬猛增到2個億。2015年轉移戰場,創辦知卓資本,以投資人的身份強勢回歸。

陶闖說,「創業就是在原始森林裡不斷探路,不斷前行,不斷往前跑,沒有終點」。業內稱他是強勢的「跨界人」,國際榮譽長達20多個。i黑馬在與他的對話中,卻幾乎沒有發現「較勁」的因子,在人生多個轉折點的選擇上,在對工作、生活、團隊、命運、科學等看似深奧命題的表述上,陶闖的回答都顯得平順而自然,沒有過多的執拗。

或許名字中有一個「闖」字,本人卻更通透些。也或許,正是由於「闖」了那麼些年,才在經歷中把事情看了個明白。

在過去一個月(7.1-7.31),汽車出行領域共有23家企業有投融資記錄。其中,涉足自動駕駛的企業融資數量最多,共有7家,佔據了行業的30.4%。由陶闖一手創立的Wayz.ai(提供完整的位置智能服務解決方案)正是其中一家,近期完成了由光速中國、藍馳等VC機構注資的8000萬美元A輪融資。這是一家年輕的公司,司齡僅有1年,目標卻很明確,成為領軍者,並「釋放位置智能的洪荒之力」。

Google從2009年開始做自動駕駛,到如今已有9個年頭。這個行業風光無限、機會無窮,卻也未知、焦慮、不確定。孫正義相信,50年後,不會再由人開車。也有投資人懷疑,基礎建設、人口密度、科技精度,自動駕駛要跨過的山巒還有一重又一重。

創業之火從未熄滅,它源於好奇心、探索欲、以及意義感,人類一步步推動自己,進入萬花筒般流光溢彩的21世紀,也註定無法叫停、無法勒繩,只能一往無前的走下去,去探索人類共同的、未知的命運……

談行業

「我為什麼做Wayz.ai?」

i黑馬&車有引力:2009年做PPTV,2015年做投資,為什麼又回來做地圖 ?

陶闖:地圖是我的老本行。

i黑馬&車有引力:為什麼是現在?

陶闖:互聯網下半場來了。上半場的時候,大家都在考慮虛擬的東西,是網路信息的數字化,包括遊戲、搜索、視頻,以內容為主。下半場不同了,是物理世界的數字化,最直接的就是地圖。

i黑馬&車有引力:怎麼講?

陶闖:在互聯網上概念距離等於零,到了線下以後,最核心的就是解決距離問題。共享單車是人和自行車的匹配(位置),滴滴是人和汽車的匹配,外賣是人和商戶的匹配。地圖,相當於真實世界的再現,就是在解決線下的鏈接問題。

因為距離決定了服務,任何一個線下商業的核心都是基於位置。業界首先要做的就是「物理世界的數字化」,地圖又是一件「趨勢確定、模式不確定」的東西,很適合創業公司。Wayz.ai主要做自動駕駛和移動出行的賦能。

i黑馬&車有引力:自動駕駛在2017年很火。

陶闖:2014年,我把股票賣掉,從PPTV出來,看海內外都在做什麼事,當時就覺得自動駕駛的時代要來了。

i黑馬&車有引力:不是所有人都看好。

陶闖:目前,緩解交通問題只有兩個方法:1.修高速公路,直到每個人出門都有高速公路,但成本太大、性價比太低。我們把修路叫「橫向解決」;2.還有「縱向解決」,把每個開車的行為有效規範化,讓車間距從20米壓縮到2米,這樣的車只有機器才能開,人開不了,會出問題。

美國人做了一個計算,如果自動駕駛完全普及開來,車間距減少到2、3米,全球的車交通效率會提升20-30倍,而安全係數會提高至少1萬倍,甚至10萬倍以上。

i黑馬&車有引力:能實現嗎?

陶闖:孫正義說,50年以後,人開車一定是消亡的。大家以前都坐「馬車」,不會想到有一天會開一種燒油、冒煙,叫「汽車」的機器出行。交通工具這件事,會比大家想像的發生得更快。

AlphaGo打敗人類的時候,你覺得不可思議,現在的情況反過來了,如果人類贏了,更不可置信。2014年我在矽谷,右邊來了一輛谷歌的無人駕駛車,司機拿著一個ipad,手沒握著方向盤,我嚇得心驚肉跳。回去和朋友講,所有人都不可思議,覺得胡說八道。到現在呢?也就那麼回事,不久就要實現了,大家也不害怕,就是興奮。

i黑馬&車有引力:人的適應性很強。

陶闖:慣性很強。從不可能到可能,就是一夜之間的事。當趨勢已經確定,這件事就一定會發生,即使再多人不相信。而當它以超乎想像的速度發生之後,你一下子就會習以為常,包括Iphone,就是一夜之間。

移動互聯網也一樣。我們在做PPTV的時候,還專門開研討會,用戶是在PC上看視頻,還是在手機上看視頻,手機屏幕這麼小,大家會看嗎?2005年,我進微軟,比爾蓋茨說「未來每個人都會有一台個人電腦,叫PC」。沒有人相信他,那時全球只有大型電腦。實際上呢?

談高精準地圖

「AI系統是一個黑匣子」

i黑馬&車有引力:在商業應用層面,高精準地圖怎麼和自動駕駛結合?

陶闖:自動駕駛是在一張地圖裡開車,沒有地圖,這個車怎麼開?所以,地圖是自動駕駛的基礎設施,相當於在自動駕駛車的大腦裡頭,這是一條真實的道路。沒有這個圖,它不知道去哪裡,以前的圖給人用,AI圖給機器用。

i黑馬&車有引力:和傳統的地圖供應商比較,Wayz.ai有什麼區別?

陶闖:Wayz最大的變化是用AI(人工智慧)來做地圖。我們以前用感測器、照相機、激光雷達,一是表象有差別,那些技術的解析度不如AI;二是本質有差異,AI技術不同於傳統的邏輯推理演算法。

比如怎麼識別一個杯子?傳統的方法是識別「輪廓、陰影、紋理」,把相關的參數、代碼標準化,工具是演算法,它是數據化的、是理性的。但人腦怎麼工作?我一看就知道是杯子,肯定不是臉盆,因為它在桌子上,也不是盛化學藥劑的容器。發現了吧?人在識別的時候是很智能的,考慮到了環境因素。

i黑馬&車有引力:質的變化源於,AI識別不是演算法,而是多維的信息源。

陶闖:對。裡頭沒有演算法,AI的邏輯是模仿「神經元網路」,它是一套非線性引擎。AI系統是一個黑匣子,方法就是「讓它不停學習、輸入真實世界的信息」。比如同樣是識別杯子,AI的邏輯是讓它學習各式各樣的杯子照片,但沒人知道在它內部是怎麼運轉的(分析、歸類、總結,就像人腦)。最後你指著桌上的杯子問它,它一下子就會告訴你答案:這是喝茶的杯子。

i黑馬&車有引力:明白,AI的識別更接近於大量的、真實的經驗,怎麼應用它?

陶闖:人生活在三個空間里:網路空間(mobile)、社交空間(social),和物理空間(local),你會發現你超越不了這三個邊界,它們相互平行,又相互交叉,人類的所有生命活動都在裡面。我們要做的,就是物理空間的事,甚至是整個現實世界「最底層、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術工作」。

把網路搭建起來,地圖就像水管和電管。調度可以用、物流可以用、O2O也可以用、自動駕駛一定要用,人們越使用地圖,其中積累的信息就越多。它的潛在價值和市場規模是巨大的,我到現在都沒有完全想清楚,空間太大了。

談Wayz.ai

「不做0-1,只做1-N」

i黑馬&車有引力:Wayz.ai發展了一年多,已經解決了什麼問題,下一步的核心工作是什麼?

陶闖:我們的團隊成員都來自一些成熟型的大企業,包括微軟、Uber和谷歌,完全理解自動駕駛和高精地圖的整套技術方案,所以我們不存在大的學習瓶頸。我們這次創業不做0-1的事,只做1-N的事,我們不希望再去重新探討這件事怎麼做,而是用我們掌握的、成熟的技術,在中國馬上做成一家規模化的、可以適應適應市場的企業。

高精度地圖需要將精度控制在10cm級別,因為「安全」是自動駕駛技術中的核心。有了高精地圖,在行駛過程中,車上感測器只需分辨行人、車輛等隨機因素,而無需在路線、路口、環境感知等固定元素上浪費太多性能。

i黑馬&車有引力:團隊是怎麼分工的?

陶闖:Wayz.ai在上海、矽谷、西雅圖均有技術團隊,海外部門主要做感測器與高精地圖定位和晶元技術,國內團隊主攻AI,雲平台以及全棧位置服務高精地圖等技術。

我們一開始就從最艱難的技術入手,為複雜城市場景下的L4(高度自動駕駛)做高精地圖定位系統。高精地圖具備向下兼容的能力,L4、L3、L2都可應用,在市場上具有更長期的供應能力。

i黑馬&車有引力:我們什麼時候能真正看到跑出來的智能車?

陶闖:我們認為會在今年、明年、後年3年中完成測試,2020年開始量產,再加上2-3年的售賣期,到2023年就能看到落地的自動駕駛車。Wayz.ai的產品發布會在明年,到明年初,就能做出一張技術驗證過、最完整的中國高精度地圖。

i黑馬&車有引力: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會帶來什麼改變?

陶闖:它會帶動整個汽車工業的發展。一方面,車必須是電動車,另一方面是感測器、人工智慧、大數據、通訊(5G)的進步,會由自動駕駛,促使汽車產業鏈的劇變。

這裡有一個共性——「智能化」,跟手機一樣。如果車不智能,也會被淘汰,落後於產業,一樣會被用戶放棄。

談人與機器

「未來有三種人:自然人、機器人、和人機混血。」

i黑馬&車有引力:《失控》里說:機器,正在生物化;而生物,正在工程化,某種趨勢正在驗證著古老的隱喻。

陶闖:很有意思的話題。我專門講過,未來有三種人:自然人、機器人、和人機混血。大家都知道,「碳基車」會往「硅基車」發展。人類社會是碳基社會,都是生命體,而硅基是晶元組成的另一個世界。

i黑馬&車有引力:怎麼去理解它?

陶闖:AI的確太顛覆了,他們幾個小時可以看完全球的圖書館,知識面比我們廣得多,學習能力更遠遠超越人類。智能化逐漸發展之後,機器人之間也會產生語言或者情感。

人一開始也是孤立的,之所以產生互動,是因為我們希望協同完成一件事情,協同之後,又會形成規則。機器人也可能發生這件事,從合作、協同、交流、到規則、階級,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

我們最後會變成什麼?可能我們自己也變成一個半機器人,晶元植入耳後,人也開始智能化,這就是可能的第3種結構體。

i黑馬&車有引力:能感覺到您是興奮的、期待的。

陶闖:人追求的東西是共性的——幸福感、成就感。我比較正能量,大家不要想機器人毀滅人類,人在智能化的過程中,同樣在釋放自己,一直在進步。一種樂觀論,一種悲觀論,我是樂天派。

*本文由i黑馬旗下車有引力(ID:tzliaoche)授權i黑馬轉載。讓創業不再孤獨,提升普通創業者的成功率,歡迎關注i黑馬。

i黑馬,讓創業者不再孤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黑馬 的精彩文章:

海風教育創始人鄭文丞:我為什麼要押寶在線一對一輔導平台?
網貸平台還值得信任嗎

TAG:i黑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