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北京的傳說故事:乾隆爺不買東西

老北京的傳說故事:乾隆爺不買東西

少年說,說歷史談民俗講古建

劉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大學士劉統勛長子。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劉墉奉調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在南書房行走。當時和珅炙手可熱,劉墉也只能「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表現出其為人和為官的另一面:面對和珅專寵於乾隆,劉墉只好靜默自守,滑稽模稜取容。嘉慶四年(1799年)三月,劉墉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奉旨辦理文華殿大學士和珅植黨營私、擅權納賄一案。劉墉再次展現出不畏權勢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黨羽橫徵暴斂、搜刮民脂、貪污自肥等罪行20條,奏報朝廷。嘉慶隨即處死和珅。嘉慶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

紀昀(1724.7.26-1805.3.14),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殿試二甲第四,嘉慶十年(公元1805)二月,紀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賜謚號文達

王傑(1725年-1805年2月9日 ),字偉人,號惺國,陝西韓城人。清朝狀元、名臣,有清一代陝西第一名臣。王傑在朝四十餘年,忠清勁直,老成端謹,不結黨營私,不趨炎附勢。王傑在朝身擔要職十餘年,為官清正,敢於直言。是當時統治集團中一名難得的廉潔之士,特別是在與奸貪之臣和珅的鬥爭中表現了他剛正不阿的品格,經常與和珅在朝中爭得面紅耳赤。嘉慶帝即位後,宣布了和珅二十大罪狀,王傑參與了和珅一案的審理,查明了和珅貪污納賄的種種罪狀。嘉慶十年(1805年),王傑去世,享年八十一歲,追贈為太子太師,謚號文端,祀於北京賢良祠。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鈕祜祿氏,原名善保,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滿洲正紅旗,清朝中期權臣、商人。和珅後考上咸安宮(位於西華門內,清內務府在宮內為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學中之優秀者而開設的官學設於此,稱咸安宮官學。),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言,更通讀四書五經。和珅初為官時,精明強幹,隨著權力的成長,他的私慾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打擊政敵。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十八,嘉慶帝賜和珅自盡,和珅死時年僅49歲。

相關鏈接

?角落裡的老北京

微信公眾號喜馬拉雅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角落裡的老北京 的精彩文章:

TAG:角落裡的老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