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只是享受拍攝的過程:把玩三款老膠片機

只是享受拍攝的過程:把玩三款老膠片機

不止一次提過,我這種附庸風雅,喜歡裝文青的玩具玩家,一向把相機也當做玩具。幾年玩下來,技術沒多少進步,相機進進出出了不少,各種主流消費相機和鏡頭品牌都玩過。數碼機更新的快,換了不少,這期間也接觸了膠片幾台相機,留下了3台,都很便宜,但是都很有趣,外形也亮騷,時不時拿出來掰掰,平常在柜子里站屍。

尼康 FG

這是我的第一台膠片單反,也是一台非常廉價的相機,淘寶價格常年穩定在500+。玩尼康的機器,一大吸引人之處在於它多年沒改變過的卡口。雖然現在尼康開始使用電子光圈,近幾年的新鏡頭沒法再在老機器上用了,但是FG這種80年代的機器,以及更老的尼康單反,仍獲得大量的鏡頭支持。

當年尼康是把FG定位在低端機,所以現在保持著低廉的價格也不奇怪。入手後感覺的確如此:機身輕——用慣了沉重的全幅數碼單反再拿它,感覺這根本就是台微單;手感普通——總覺得機身是全塑料的,雖然據說機身用鎂鋁合金鑄造;快門震動大、過片扳手鬆垮,按快門、卷片時的手感總讓我害怕,怕拍著拍著快門系統就整個垮掉。

不過FG還有另一重身份,它是尼康第一台有程序曝光的相機,配備了A檔和P檔。有了P檔,搭配上AI-S鏡頭,裝好膠捲設定好ISO,曝光部分基本就可以不管了——只需要關注對焦。雖然FG只能使用裂像屏的手動對焦,但是用習慣了還是很容易對上的。FG還提供了正負四檔的曝光補償,玩起來就更有趣了。

FG還有一些有趣的小點,比如有曝光提示音,開啟後,曝光異常造成快門過慢或者過快時,就會有滴滴的提示音。另外機身右側有個小小的手柄,增強握持感,但是有可能和背帶衝突,這時候可以把它拆掉——不過我選擇用腕帶、裝在機身左側。

雖然很喜歡FG,但是我還是不喜歡尼康——安裝鏡頭的時候就會發現,鏡頭卡口旋轉方向對應其他品牌都是反的,很容易就會留下設計反人類的印象。於是到底我還是沒買尼康的鏡頭,一開始給FG搭配的是一顆蔡司的Planar 50/1.4 ZF.2鏡頭,早在入手FG很久以前就入手了,當時是放在佳能6D上轉接玩的,沒想到有一天能在尼康的機器上用起來。

這顆鏡頭據說是蔡司ZE/ZF系列裡素質最差的,收到來自各路的鄙視,蔡司自己也很不待見它,每次有鏡頭降價消息必然有它一份。不過我用的還是很舒服,而且和FG搭配的也很好,雖然不是尼康原生鏡頭,但是A檔P檔都能正常工作,大小也是剛剛好。

要說蔡司50/1.4有啥問題,大概就是和FG搭配起來稍顯長了點,鏡身長度和機身厚度差不多。于是之後在淘寶上又淘了一顆施耐德的Retina-Xenon 50/2.8 DKL口鏡頭(對,我就是這麼愛50mm焦段),雖然和同門的50/1.9比起來光圈小不少,但是鏡身非常輕薄小巧,搭配銀色鏡身和黃銅後口,也很漂亮。

不過DKL口的鏡頭沒有光圈控制機構,只能對焦,要想使用它,要用上一個DKL-M42的轉接環,這個接環能調整光圈,然後再加上一個M42轉尼康口的轉接環,就能夠裝上FG使用。只是這樣套娃一樣套了一圈,原本小巧的鏡頭也不小了。

來幾張實拍照片,不記得是什麼頭拍的,但是拍攝過程是很舒服的,尤其是裝上蔡司50/1.4開P檔,非常省心。

賓得 ME-super

這台是在入手賓得唯一的全幅數碼單反K-1以後入手的。賓得體系的K卡口和尼康一樣,都沿用了很長時間,經典的三金、三公主鏡頭都是膠片鏡頭,也能在K-1上使用。而賓得在K-1推出後,全幅數碼鏡頭實在不給力,我給K-1搭配的也就是這些老鏡頭。既然有老鏡頭,幹嘛不配台膠片機身呢?於是挑中了這台ME-super。

ME-super和乍看上去和尼康FG很像,都有著硬朗的線條和復古的外觀,但ME-super更加小巧。事實上,賓得MX、ME系列相機都很小巧,就是在和數碼單反相比小很多的膠片單反中,也是體積最小的那一批。

ME-super雖然造型看上去和FG差不多,但是操控上非常別具一格。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取消了傳統的快門調速盤,而代之以上下按鍵。然而,不知是因為第一次這樣設計,經驗不足,還是其他什麼原因,ME-Super除取景器外就沒法看到快門速度。想要知道快門速度到底是多少,必須從取景器里看,非常不方便。當然,賓得還是準備了AUTO檔也就是A檔,還是能省點事的。

另外曝光補償也不是常見的正負幾檔,而是1/4×、1/2×、2×、4×,無補償就是1×,其實應該也就是正負四擋吧。

ME-super買來主要是配賓得的幾顆老鏡頭,最常使用的還是大公主FA 43mm F1.9 Limited。

個人認為這隻鏡頭是最獨一無二的經典鏡頭,焦段是唯一的,43mm這個奇怪的焦段據說和35mm膠片的對角線長度一樣,所以號稱最標準的標頭。我雖然不在意這些,但是大公主精美的做工還是非常出眾,不裝遮光罩後體積相當小,最早入手是很久以前玩K-01拿來搭配的,之後就一直沒捨得出掉,即使K-01出了也留著玩轉接。

終於賓得出了全幅機,大公主在K-1上就是一塊餅乾頭,現在拿來用在ME-super上也相當合襯,只是顏色上有些色差,大公主還是有些金色。

除了大公主,還準備了一顆SMC M 24-35/3.5來搭配,這也是我接觸過的唯一一顆變焦手動頭——又要調焦距又要對焦,變焦手動頭用起來還是很麻煩的。

雖然不喜歡手動變焦鏡頭,但是這顆24-35/3.5實在吸引人,價格很低,做工紮實、造型緊湊、光圈不小,還包含了24、28、35這樣的經典焦段,在膠片機上的表現也非常不錯,妥妥的小牛頭,只是上數碼機就非常差強人意,牛頭變狗頭。

實拍方面,這台機子入手後用的太少,只拍了一卷。

朋友養的小貓,叫阿波羅

這張漏光了,倒是貓如其名

福倫達 Bessa-L

這是一台非常有趣的相機,牌子、型號、相機本身、鏡頭都可以好好說道說道。

福倫達最早是個德國牌子,德文寫作Voigtl?nder。相比至今仍風生水起的徠卡、蔡司,福倫達要坎坷的多。但是人家祖上也闊過,早在1841年,福倫達公司便製造出了其第一台相機產品,之後的時間裡一直作為一家頂級光學器材製造商為世人所稱道。

直到20世紀50年代,由於日系廉價相機佔領了大多市場,經歷了DKL白銀時代的輝煌,福倫達逐漸衰弱,核心被掏空以後,只留下了一個品牌,被蔡司收購,之後還曾被祿來接手。1999年,福倫達被確善能(COSINA)收購,完成由「德福」到「日福」的轉變。

確善能本來是一家日本中游光學器材企業,他們早年負責為尼康公司生產配件的,後來負責研磨部分非關鍵鏡片——連副廠都算不上。確善能買下了福倫達的品牌,同時也就買下了福倫達下屬所有的型號名稱,包括福倫達的相機和鏡頭的名稱。於是確善能用這些名字開始打情懷牌,現在要說的這台Bessa L,名字就來自於早年非常著名的Bessa中畫幅皮腔相機。

回到福倫達Bessa-L上來。之所以挑中這台掛羊頭賣狗肉的情懷機,還是因為它有趣——你甚至很難界定它是什麼類型的機器。絕不能說它是單反——沒有反光板和五稜鏡結構,說是旁軸相機?Bessa-R倒是沒問題,人家能正經的黃斑對焦,但是Bessa-L並沒有旁軸光路——它連取景框都沒有,聯動對焦也欠奉。

沒錯,這就是台盲拍機。你可以裝一個和鏡頭焦段一致的外置取景器來幫助取景,但是對焦就完全只能靠估焦了,但是這種不確定的拍攝體驗卻能帶來別樣的樂趣。

除了沒有取景器的問題,Bessa L並沒有太多的省略,機頂有兩個撥盤,快門速度最高能到1/2000s。採用機械快門,在沒有電的情況下照樣工作,不過還要裝電池,這是因為它雖然結構簡單,但卻有類似LEICA M6 ttl型相機的焦平面測光系統。由於沒有取景器,所以該照相機乾脆將3燈式LED做在機身的外面,裸露在外的燈光使照相機顯得與眾不同。

另外Bessa-L沒有曝光補償,但是過片扳手上有個快門保險——前兩台相機都沒有——如果不過片扳手拉開,快門是無法按下的,防止了誤觸。另外背面的膠捲蓋左側有一條透明小窗,正好可以看見膠捲的ISO數據,這樣就再也不用擔心換膠捲忘記調整ISO轉盤了。

不過這台奇特的相機做工實在差點,我不知道它是什麼材質的,但是手感非常塑料,就連蒙皮部分也像是塑料的。快門的聲音只能用慘烈來形容,似乎每一下快門都是把膠捲扯斷完成的。這樣一台相機,如果不好好保養、小心使用,很容易就會損壞,於是想要找到一台性價比高、品相好的Bessa-L很不容易。我的這台是在ebay上以極低的價格入手的,什麼都好,包括銀色部分都沒有掉漆,但是蒙皮卻有很多老垢,膠片艙蓋的蒙皮完全沒法處理乾淨,最後只能用膠帶裹一層了事。

來到鏡頭這邊,Bessa-L使用的是L39螺口,由於沒有取景器,無法對焦,據說福倫達就配套推出了Super Wide-Heliar 15mm/F4.5 ASPH鏡頭。這顆鏡頭和Bessa-L能搭配好,完全依仗它的景深非常大,稍微收一收光圈就幾乎可以不用對焦,隨便估一估就能拍的清楚。而且它的畸變處理的也非常好,擁有110度視角,但拍出的照片肉眼幾乎看不出垂直或水平線有變形現象的存在。可惜這顆鏡頭是純粹的膠片鏡頭,在數碼機上會有很嚴重的紅移,之後的2、3代產品都有糾正。

另外這顆鏡頭自帶15mm外置取景器,雖然不能對焦,但是好歹拍了什麼還能知道。

雖然15/4.5能解決盲拍不能對焦的問題,但是視角太大了也難控制,而且盲拍的時候練練估焦也很有必要。於是我入手了這顆佳能L39口的28mm/f3.5,這是佳能早年還在仿造徠卡生產旁軸相機時生產的全銅鏡頭,做工非常精良。鏡頭相比15/4.5,景深也比較大,但不像15/4.5那麼誇張,拍攝的時候有必要很認真的估焦。只是最後往往都是光圈縮到8以下了事。

另外這顆鏡頭也配有取景器,圓柱形的鏡身像是個迷你鏡頭。

有了佳能28mm/f3.5,乾脆把35mm經典人文焦段也拿來玩玩,同樣是佳能L39口的35mm/f2.8,鏡身相對28稍微大點,但仍就非常小巧。估焦練好了,即使是這顆鏡頭也能用好。

這顆佳能35mm/f2.8入手時沒有配取景器,於是後來又入了一個福倫達兩用取景器。這個福倫達是早年的德福,並不是被確善能收購後的日福。取景器支持35mm和100mm兩個焦段,只需要打開目鏡,轉動鏡身讓前後轉換位置,就可以在35、100mm之間切換,設計非常有趣。

用Bessa-L實拍,還是很考驗人的,膠片機要估焦,拍完以後心裡完全沒底,拍了啥拍的怎麼樣都只能等膠捲洗出來才知道,好玩嗎?算是吧。

以上就是我平常拿來玩的三款膠捲相機,真的也就只能拿來玩玩。這些機器幹活是幹不了了,拿去閑魚也賣不出幾個錢,就老老實實留在手上慢慢玩吧,畢竟每次拍完,倒片、取出膠捲、攢多幾卷、拿去沖掃,再一張張慢慢看看,回憶當初拍攝時的場景,也是一項別樣的體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什麼值得買 的精彩文章:

三星發布 Note9,屏幕電池創紀錄、國行7499起
再續E3性價比神話,I7 QN8H+B360M上手評測

TAG:什麼值得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