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建廟「無功德」,貧女供一盞燈卻可成佛?
問
如何看待梁武帝和貧女的兩個著名的公案(見附錄)呢?梁武帝一輩子行善積德,建廟、供僧無數,但達摩祖師卻說他沒有功德。貧女只用一枚銅幣供養了一盞微小的供燈,佛陀卻當下授記,說她未來能成佛。
我雖然也在社會和寺院中做了不少事,卻擔心自己會像梁武帝一樣,自以為做了很多功德,結果最後只是糊裡糊塗換來一些人天果報。
如孝法師
這個賬我們是算不明白的。做了,就不必擔心。
梁武帝的功德並不會因為他的提問就消失。他的問題只是當下一念之迷,達摩祖師的回答也是當下一念之悟。達摩禪師說的是機鋒【註解】語,是緣起的話。從因緣上來講,梁武帝有他的使命,最起碼是一位菩薩。
【註解】
機鋒:機鋒,禪宗術語,又作禪機。指通達大道的祖師大德,以充滿深刻意涵的對話方式來印證學者的程度,或導引學人與道契合,得到頓悟。
兩者相比,貧女供燈的著力點是空性,梁武帝一生行善的著力點是有為法。有為法也是生滅法,但從因果來講福德是不虛的,功不唐捐。所以我們要基於無為法,因宏觀地了解生命而發願。貧女的厲害之處在於發願,她發的是真心忘我的大願,我們是可以學的。
同時,我們也要在事相上不斷地累積,這功德也不能匱少。梁武帝究竟不究竟,是另外一個話題。但是梁武帝利益了很多眾生,這是菩薩的境界。做了,就不用擔心,梁武帝的有為法和貧女的空性這兩個法,我們都要修。
——2018年五一禪七
如孝法師於白馬寺對大眾開示
拓展故事
梁武帝與達摩祖師的對話
菩提達摩祖師到東土時,受到梁武帝的迎請。
梁武帝問道:「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少,有何功德?」
達摩祖師答道:「實無功德。這些只是福德,算不上真正的功德,只能獲得人天小果。」
梁武帝問:「如何才是真正的功德?」
祖師答道:「若得根本智慧,清凈空寂,圓融無礙,才是真正的功德。真正的功德,不是以世間有為法所能求得的。」
貧女供燈
在《賢愚經》「貧女難陀品第二十」中講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佛陀時代,古印度舍衛國里的國王、大臣和施主們常常會舉辦供燈法會,以供養佛陀和僧眾。
一個名為年嘎姆四處流浪的貧窮乞女,見到供燈法會非常歡喜,心裡想:「我往昔造了什麼惡業而轉為乞丐?現在雖然遇到可培植福德的三寶,卻沒有錢財。」想到這裡,不禁潸然淚下。
有一天,貧女乞討到了一枚銅幣,於是便興高采烈地跑到油店買油,店主問:「一文錢只能買到很少的油,你要這一點油做什麼?」貧女就說,她想去供燈。這店主很善良,很理解她的善心,於是多給了一倍的油。
貧女非常高興,她做了一盞油燈,供在佛前,並發願說:「今天我以小小的一盞燈供養佛,以此功德願我將來具有智慧燈,並遣除一切眾生的無明黑暗。」貧女發願並頂禮佛陀後便離開了。
第二天,佛陀大弟子目犍連去收燈器的時候,發現其它燈都已經熄滅了,唯獨貧女供養的燈像剛剛點燃那樣光亮著。目犍連想,白天點燈沒有意義,也很浪費,應在晚上佛陀傳法時再點。於是,他便去熄滅那盞油燈,但是,無論他用了什麼辦法,都沒能將燈熄滅。
佛陀走過來說:「目犍連,停下來吧!身為聲聞的你是無法熄滅這盞燈的,因為這盞燈是以利益諸多眾生的廣大發心供養的。」並授記道:「年嘎姆未來將會成佛,佛號燈光如來。」
貧女供燈,是一個很著名的佛教故事。它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我們在行善的時候,不管是布施財物給貧窮的人,捐錢給寺院、社會慈善機構,還是做其他種種的好事,都要以清凈心去做,並且要懂得發願。
心地越純凈,願心越廣大,我們所能得到的果報就越大。就像貧女,她供佛的燈是最小的,但她得到的果報無疑是最大的,遠遠超過了那些國王大臣們的供養所得,其原因就在她有著比國王大臣們殊勝千百萬倍的清淨髮心!
心越純,願越大,果報就越大
長按小程序碼,即可讚賞


※學會面對獨立的、自己的世界
※人生需要效率,聚焦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吧
TAG:如孝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