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的每部電影里,都有一個無處安放的小孩

他的每部電影里,都有一個無處安放的小孩

你也是一樣吧,你也被奪去了童年時代吧,被周圍的大人。

請慢慢補回來,雖然我不能為你這麼做了。

再見。

——《海街日記》

日本有著自成一派的家庭片傳統,在這個領域有不少傑作。

電影方面,小津安二郎、成瀨巳喜男等都是留下過經典作品的名匠,而近二十年的代表人物,當屬是枝裕和。

日本社會的氛圍有一種強烈的反差。

「不給別人添麻煩」和「守護自己最重要的東西」輪番作用著每一個個體,形成嚴謹大秩序下的隱忍小自我。街上行人習慣行跡匆匆眼神冷漠,安靜克制,孤獨默然而生。

但日本又有體貼溫暖的一面,心照不宣的恰到好處,甚至讓人第一次去就會產生從未離開過的感覺。

在這種大背景下,日本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愈發顯得微妙敏感。

關於生活

家庭如同社會的細胞,家庭的狀態反應出人的溫情和自私,順從和叛逆,理想的美好和現實的殘酷。

是枝裕和秉承了前輩們的傳統,同時又獨闢蹊徑。他的作品從不說什麼大道理,只用孩子的視角和表達方式看待被生養的環境,用日復一日的時光點滴填滿每一處細節,描述最真實的東西,描述人的內心世界。

《無人知曉》,《海街日記》,《比海更深》,《步履不停》,是枝裕和的鏡頭裡除了交通街景,就是一個個平凡的家庭的廚房、書房、卧室、浴室,【家人們】在其中交談、爭吵、交換回憶,從孩童長成大人,再漸漸老去。

關於成長

表達舐犢情深,用金錢,還是陪伴?

教育一個孩童,規矩約束還是放飛天性?

是枝裕和用了自己的方式來詮釋。每一個家庭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各自的幸福方式,不需要對與錯,只受習慣和感情所牽引。

身份都是相互給於的,【兒子】的出現成就了【父親】,父與子在經年累月的相處和不斷磨合中,互相支撐對方扮演起的角色。

關於血緣

領養,抱錯,非婚生,重組家庭,同母異父,同父異母……

因為上一代的情感糾纏或陰差陽錯,在不同境況下出生的孩子,依然順應氛圍長大了。各種矛盾碰撞和抉擇,擺在懵懂又堅韌的小孩子/大孩子面前,考量血緣的意義是否比人和人之間的溫情友善更重要。

是枝裕和把決策權交給時間,讓時間展現最大化的包容和原諒,稀釋掉芥蒂與隔閡。

1993年,是枝裕和拍攝紀錄片《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在台灣見到了侯孝賢,後者對其電影的評論是:「你早就都畫好分鏡了吧?」

這句話讓是枝裕和反思,他發現自己並未將過去拍攝紀錄片的經驗,如縝密觀察現場人事物、臨機應變等能力加以利用。

「侯孝賢不僅改變了我拍電影的方式,更改變我對待人的方式。」是枝裕和表示,侯孝賢的話語令他在往後的導演生涯,反覆思索在電影里,該以何種影像手法,才能捕捉到「人」最真實的樣貌。

25年後,《小偷家族》摘得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評委會主席凱特·布蘭切特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小偷家族》制勝的關鍵是情感。而這種恰到好處的情感正得益於克制。

這一次,走失的小女孩沒有被奪去童年,而是在一個拼拼湊湊的奇怪家庭里,按照小孩的樣子天真活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語電影聯盟 的精彩文章:

這部讓戛納主席當眾打賭的電影,又會促進紙巾銷量

TAG:華語電影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