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讀!糜爛性胃炎的前生今世
「糜爛性胃炎」,很多拿到自己胃鏡檢查報告的朋友看到這個診斷結果都十分惶恐:
胃......爛了?這還有救嗎?
那麼「糜爛性胃炎」究竟是什麼?到底嚴不嚴重?又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
01
什麼是糜爛性胃炎?
糜爛性胃炎分為急性糜爛性胃炎和慢性糜爛性胃炎。
急性糜爛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多發性糜爛為特徵的急性胃炎,又稱急性胃黏膜病變或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約佔上消化道出血的20%。這個往往危及生命!
大量飲酒、大劑量服用非甾體類藥物、精神壓力、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熬夜等是它的主要誘因。
慢性糜爛性胃炎,一般僅見飯後飽脹、泛酸、噯氣、無規律性腹痛及消化不良等癥狀。對這些病人,目前某些胃鏡報告有些模糊,雖然報告說糜爛,其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嚴重。
大多是飲食、飲酒造成的,其實就是黏膜層輕微受損或炎症,或者充血、微細血管出血。
02
糜爛性胃炎嚴重嗎?
急性的要及時處理,慢性的不嚴重!甚至可以自愈。
糜爛性胃炎是一種良性疾病,胃的黏膜受多種原因,物理、化學等等,刺激造成黏膜的炎症,稍微嚴重一點就達到黏膜層,黏膜糜爛。
慢性糜爛性胃炎不嚴重,是一種良性疾病,是完全可以自愈的,有黏膜保護劑加抑酸劑,適當的飲食控制,大約7~10天就可以治癒。
通俗地說,飲食和飲酒以及吃刺激食物引起的糜爛性胃炎,就是黏膜充血紅腫,黏膜層有點損傷而已。
我們的胃粗略說,從里向外有四層:
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漿膜層。
一般來說,糜爛性胃炎僅僅是損傷了最表面的一層,所以很好修復。
03
糜爛性胃炎的癥狀
慢性的一般沒癥狀,或者僅僅是消化不良或者飽脹感,有的偶爾會疼。
而急性的就需要詳細說一說了
急性糜爛性胃炎的癥狀
急性糜爛性胃炎起病較急,在原發病的病程中突發上消化道出血,表現為嘔血及黑糞,單獨黑糞者少見。出血常為間歇性。
大量出血可引起暈厥或休克,伴貧血。出血中上腹隱痛不適或有觸痛。內鏡檢查,特別是發病24~48小時內行急診內鏡檢查可見胃黏膜糜爛、出血或淺表潰瘍,尤以高位胃體部多見。
急性糜爛性胃炎已成為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約佔上消化道出血的20%。
臨床癥狀多為上腹部的隱痛或劇痛,伴噁心等癥狀。少數患者由於原發病癥狀較重,表現為嘔血和(或)柏油樣便,出血常為間歇性,部分病人表現為急性大量出血,病情較重,可出現失血性休克。
04
糜爛性胃炎要注意什麼?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遵醫囑治療!
而在平時生活飲食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
飲食上避免粗糙,濃烈香辛和過熱食物,和辣椒、胡椒、芥末等,以減少對黏膜的刺激;
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少吃或不吃煙薰,腌制食物,減少食鹽的攝入量。
飲食要定時定量,多吃一些易於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細嚼慢咽。最忌食無定時、食無定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是治療胃病的關鍵。
應忌烈酒、戒煙,少喝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飲料。尤其禁止空腹飲酒、喝茶及咖啡、碳酸飲料;
增加纖維素的攝取,食用富含纖維的食物,纖維被認為是抗癌成分,食用高纖維飲食同樣可以減少十二指腸潰瘍發生機會,纖維被認為能促進黏蛋白分泌,黏蛋白可以保護胃及十二指腸黏膜。
不要有精神壓力,不熬夜、不拚命,少吃外賣,多吃媽媽做的家常菜;勞逸結合,有規律地定時定量進食,以維持正常消化活動的節律。
來源:每天學點胃腸健康養生
關注消化,攜手未來!


※Nature Reviews:微生物群與現代世界的隔絕
※癌前病變與癌前疾病是怎麼一回事?應如何面對?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