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紫砂大師之作欣賞一下,在購壺前我們一定要了解紫砂!

紫砂大師之作欣賞一下,在購壺前我們一定要了解紫砂!

宜興紫砂壺,起源於宋,宋時梅堯臣就曾留下詩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但是紫砂壺的興盛和推廣則在明朝正德年間才真正的廣泛起來。

紫砂壺從古至今,一直都是文人墨客品茶論道的器具,故而備受歡迎,一把形、神、氣、態俱佳的名家之作,更是一壺難求。

顧景舟早期紫砂大紅袍朱泥小壺

其一、供春

供春,乃明代正德年間人,也是紫砂壺的鼻祖,是因為他,才能讓紫砂壺得以推廣。供春原為宜興進士吳頤山的書童,吳頤山在宜興金沙寺讀書時,供春發覺寺中僧人將製作陶缸陶瓮的細土,加以澄練,捏築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製成壺樣。便仿照老僧做法,亦淘細土,摶坯茶匙穴中,指掠內外,做成「栗色暗暗如古金鉄」的茶壺,這就是後來名聞遐邇的紫砂茶壺。因供春所制,後也稱供春壺,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樹癭壺」便是他所制,其造型古樸,制壺時留下的指紋還隱約可見。

樹癭壺

其二、時大彬

時大彬,明代萬曆年間人,乃繼供春之後的紫砂壺一代宗匠,供春創造推廣開紫砂壺之後,時大彬為制壺設計了多種專用工具,並且還開創多了更多紫砂壺型,還為紫砂壺藝術的傳承培養了如李仲芳、徐友泉等諸多後世名家。

制壺工具

時大彬所制的紫砂壺,目前尚存十六七件,其中有五件是從明人墓中考古發現的,其餘均為傳世品,傳承至今。壺式多樣,有園壺、六方壺、三足壺、開光方壺、提梁壺、書扁壺、僧帽壺、印包壺、菱花壺、半瓜水盂等,分藏於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等地各公私機構及藏家之手。

時大彬提梁紫砂壺,現存於南京博物院

其三、陳鳴遠

陳鳴遠,清代初期人,其最擅長以生活中常見的東西為元素,設計不同造型的壺型,如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薺、荷花、青蛙等都是他的制壺素材。工藝精雕細鏤,善於堆花積泥,使紫砂壺的造型更加生動、形象、活潑,使傳統的紫砂壺變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藝術品,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陳鳴遠紫砂壺

除此之外,他推動了形成了紫砂壺制壺固定工序,為後世紫砂壺的發展和製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陳鳴遠的制壺技藝出神入化,名聲鼎盛,因此也導致了仿冒、贗品的大量存在,至今存世的真品,也極為少見。

陳鳴遠紫砂壺

其三、顧景舟

顧景舟,是民國年間生人,18歲始繼承祖業,隨祖母學習制壺,承襲家中制壺客師訣竅,再憑著自己的文學底蘊,一舉成名躋身當時的壺藝名家行列。建國後更是響應國家號召,積极參与推進紫砂文化的發展,廣收弟子,培養了一批現代名家制壺藝人。

顧景舟-上新橋壺

顧景舟年輕時制壺先以方器入手,兼做圓器,後期逐漸偏重光素器型的製作,最後是以幾何形壺奠定其個人風格,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創作方向。他的代表作有:漢雲、雪華、鷓鴣、提壁、上新橋、鳳嘴壺、僧帽、仿鼓、石瓢、牛蓋蓮子等,其中牛蓋蓮子、鷓鴣壺獲國家金質獎,僧帽、井欄壺獲國家銀質獎,並有許多佳作被國內外收藏家和博物館收藏。

顧景舟 石瓢壺

顧景舟認為明代中期至今的紫砂藝術可以像書法、繪畫藝術一樣,分為神品、極品、精品、能品。明代供春、時大彬,清代陳鳴遠,作品造型完整,技術高超,他們將紫砂技術發揚光大,並與中國文化藝術結合起來,他們的代表作,應尊為神品。清代陳曼生承前啟後,「曼生壺」就是紫砂藝術與詩書畫藝術的結合品,即便技藝有所不足,若是真作,也可稱為極品。顧景舟坦言,歷史上紫砂仿古之作不少,他自己亦有一段時間專門仿古,雖然壺形依舊,但隨著社會進步,技藝上則超越前人。東西是仿的,但質量是好的,堪稱精品。現在流行的高檔紫砂茶具,則為能品。顧景舟將其紫砂生涯總結為少年仿、中年創、晚年變三部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紫砂知識 的精彩文章:

紫砂壺的壺嘴,你知多少?
紫砂壺的開壺就是這麼簡單!

TAG:紫砂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