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死於奸臣之手,連劊子都手不忍落刀,都說:這是一樁千古奇冤

此人死於奸臣之手,連劊子都手不忍落刀,都說:這是一樁千古奇冤

如今,前去參觀杭州西湖的人們,似乎不會去于謙的墓地祭拜一番。人們對他的記憶,倒是隨著時代變遷愈發的淡卻了。

有記載,于謙一生都在家裡恭恭敬敬地供奉文天祥的遺像和牌位,就像供奉自己於家的祖先一樣,甚至比供奉自家的祖先還要虔誠。據傳,于謙出生前的那個晚上,他的父親於仁做一個夢,夢見一個緋袍金襆的神對他說:「我感動於你們於家對我的供奉,也感動於你們於家一門忠義,所以我文天祥打算轉世投胎,來做你們於家的子嗣... ...」

在明代,很多文人著書立說,對於謙都是讚不絕口的,例如:潛谷先生、蝶庵居士、首輔大臣朱平涵等。著作分別有《皇明書》、《石匱書》、《皇明大事記》等。這些讚美大多集中在於謙的三點優秀品質上:

重名節,輕名利;

重成仁,輕殺身;

重社稷,輕君王。

第一點:于謙這個人很有才華,善動腦筋。他過目不忘,不滿二十便成為縣裡學生。當同行一遇到難事時,他都能想出妙招來。文采方面,朱彝尊稱他「意態自然」,有詩為證:千里逢人俱是客,十年持節未還家。就連大文豪錢謙益都說他「頃刻間即可寫下萬語千言」。

第二點:他極富政治才能。他巡按江西時,下決心革除弊政,平冤昭雪,被當地百姓稱為「神明」。四十歲不到便任贛豫兩地的巡撫,更是為民辦事,同甘共苦。後來,發生了土木之變,蒙古瓦剌大軍來犯,京城為之震動,他受命於危難之間,出任兵部尚書,擊退蒙古瓦剌鐵騎,穩定了局面。

第三點:于謙這人為官正派,不搞歪門邪道,不搞貪污腐敗。在他任兵部右侍郎時,有人教他潛規則,要他上下打點,來擴充交際。于謙當然不肯,甩了甩袖子,哈哈大笑曰:「我兩袖清風,要什麼打點!」甚至,後來他被處死抄家,卻沒有查到什麼財產,只有書籍和皇帝賞賜的物什,可謂是「清貧蕭然」。

然而,就這樣一位大大的清官,怎麼會惹了砍腦袋抄家產的悲劇呢?

簡單點說,就是在在皇權交替的時候,只一心為國而不善於考慮自己。哪怕像于謙這樣的能臣,面對錯綜複雜的宮廷大戰,也是要馬失前蹄的。

明朝正統十四年間,朱祁鎮在他信任宦官王振的一頓亂說之下,遂帶領部將親征。卻在居庸關土木堡遇上蒙古瓦剌軍隊的突然襲擊,最終,致使其全軍覆沒,護駕的官員更是全部戰死,就連朱祁鎮本人也被俘。事後,始作俑者王振也沒落個好,被勇猛的樊將軍硬生生給砸死了。

皇帝都被人家俘虜了,面對這樣的奇恥大辱,一干大臣自然氣得要死,遂向代理朝政的郕王提議:「應當對王振的黨羽及家屬處以極刑,否則難穩民心。」於是,憤怒的官員蜂擁而上,把馬順這人當場殺死,又把另外兩個跟班王某和毛某殺了,其侄子王山也被逮捕。

這是一場大亂,而郕王朱祁鈺沒有當皇帝的經驗,還不會處理這樣的緊急事件,還想著避開矛盾,先溜了做個甩手掌柜。于謙這時候才任兵部尚書,急中生智,趕忙扯住朱的袖子,耳語了一番,告訴他:這樣做,一定得這樣做。朱祁鈺按照于謙的話語,先是公告這一伙人的罪行,後下令把王山押到西市,以凌遲處死,王振家屬也難逃死劫,家產全部充公。

之後,這一場騷亂終於平息,吏部尚書王直感慨說:「這種大事,也只有于謙才能做好啊!」

偌大一個明朝,沒有皇帝是萬萬不能的,太后遂命郕王即臨帝位。郕王卻膽戰心驚,跑到自己的府里躲了起來。于謙奉命前往勸說,言臣等確實是擔憂國家,並非為了私人。言語之間申明大義,由是說服郕王。九月,郕王朱祁鈺登基,年號為景泰,至此,把朱祁鎮奉為太上皇。

這兩件事下來,朱祁鈺對於謙越發看重,於是,封官加爵,將他任命為太子少保。這時京城一片混亂,人心惶惶,官至副都御史的徐有貞認為,當下局勢緊張,我等君臣宜「南遷」護國保君為要,其實,是想放棄北京城逃跑。于謙不同意,義正言辭地闡明:「京城是江山社稷之基,宗廟社稷更是江山之所託,一動則氣數盡去。」

他更是反對關閉九門,消極困守,力主主動出擊,挫敗敵軍的鋒芒,並親至前線,誓師六軍,說明:「此刻乃危急存亡之關頭,稍有不慎便生不如死。」于謙自從土木之變以後,發誓不和敵人共生存。救國安邦,于謙此人可謂功不可沒,朱祁鈺對他就更加器重了。但他不驕不躁,仍兢兢業業,一心為國,以致於操勞過度,舊疾複發。

時為代宗的朱祁鈺不但派太監輪流前往探望,還放下尊貴登山伐竹,提取藥物給於謙治病,可見,皇帝對他寵信到了何等地步。但是,這樣的寵信,無異於把于謙往火坑裡推。又加上,于謙也自信過了頭,對一些達官貴人視而不見,自命清高了起來。《石匱書》說:「于謙衿傲自用,可見一斑。」顯然,這種事情對於謙來說,可不是什麼好兆頭。

更何況,朱祁鈺當上了皇帝之後,貪戀皇帝的寶座,一邊把回歸的英宗囚禁於南宮,廢掉其大兒子朱見深的皇儲之位,封為沂王,另一邊則把他的唯一的兒子朱見濟立為皇儲。內閣大臣無奈,起草文件稱:「皇帝想把國家治理得好,把皇位傳給了朱見濟。」于謙想到皇帝對自己的恩寵,只好認同了這事。

後來,朱祁鈺之子朱見濟死了,很多官員就建議重立沂王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但是,朱祁鈺不同意,于謙也不好表態,唯有沉默。再後來,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明朝代宗朱祁鈺景泰時期,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於景泰八年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複位。

在英宗復辟之後,這些事情便成了那些小人攻訐他的罪名之一。于謙自感朝不保夕,嘆息:「救國無門,壯士心寒。」

而促成英宗復辟成功的石亨、徐有貞之人,自然受到了朱祁鎮的寵信,石亨、徐有貞等人就開始了對於謙的報復,陷害於謙和另外一位正值的大臣王文想要讓襄王世子當為皇儲。權臣當道,司法官員只能下令,以「謀逆」之罪判處於、王二人凌遲之刑。面對此等誣告,王文十分憤怒,眼睛都要噴出火來,一定要討個公道。于謙嘆息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眼看著大功臣于謙受到這樣的極刑,英宗也看不下去了,說:「于謙還是有功勞的。」徐有貞知道,不殺于謙,這個皇帝的位子便是不正當。朱祁鎮沒辦法,只好把於、王兩個人由凌遲改為斬首。史料記載:「于謙受刑時天氣突變,頓生陰霾,劊子手不忍落刀... ...」可見,這亦是一樁千古奇冤。

之後,有個叫陳逵的都督有感於謙的忠義,哭著為他收斂了遺骸而不至於葬身荒野。翌年,于謙的養子於康把于謙的遺骨還葬杭州城。陳逵,是六合人,曾被推舉為有將領之才,是從李時勉門下舉薦的。皇太后開始時不知道于謙的死,聽說以後,嘆息哀悼了幾天。

直到憲宗上任後,認識到了父皇犯下的的錯誤,下詔為于謙平反昭雪,並派人祭祀拜謁。其後,孝宗上位,追贈于謙太傅頭銜,賜謚號「肅愍」, 建祠為念。晚是晚了一點,但歷史的正論不會被埋沒,有功之臣的光輝亦不會埋沒。乾隆十六年的時候,乾隆帝南巡,為其題寫匾額「丹心抗節」。

參考資料:

『《明史》、《土木堡之變》、《奪門之變》、《于謙之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一千年前,中國發生了一場大災,結果,皇帝家的糧食卻多得吃不完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