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暴君與五十度甜

暴君與五十度甜

想什麼呢,你是魔鬼嗎?甘草又稱國老,就是丞相的意思。

前幾日,小真真和醫生大大們聊天談到,最近遇到的一些甘草好像不那麼甜了。也有的學生朋友提到,古人似乎對甘草的甜有誇大之嫌,並沒有想像中的「甜」。

關於這一點,小真真表示,甘草的甜是一種特殊的甜味,和普通的甜味劑不同。古人講的「甘」也是形容一種比較好的味道,更多可能表達的是一種「幸福感」,不是一般認為的甜味。

另中藥的質量參差不齊,你可能會遇到甜到發苦的甘草,也可能遇到不怎麼甜的甘草,其藥效也有一定的差異。

甘草中含有的甘草甜素(甘草酸)等成分,近代被廣泛用於日用品、化工等領域。隨著甘草的需求擴大,甘草採收對環境有很大的影響,甘草的野生資源大量減少。

現藥房多用甘草的栽培品,其質量與野生品有差異,目前人工栽培的甘草在藥效上還無法完全替代野生品。且甘草栽培、採收等各方面的影響導致甘草的質量參差不齊。

要想從眾多甘草中挑選藥效好的甘草還需有一雙「火眼金睛」,一般質量較好的甘草,表皮色偏深,粉性大,質堅體重,斷面偶見裂隙。

影響甘草質量的因素

1、品種

古代運用的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一般多認為此種質較佳。

甘草來源於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Bat.、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L.的乾燥根及根莖。

▲植物甘草

現用的甘草的來源植物有三種,考證認為,古人運用的甘草只有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這一種。

《本草圖經》中載:

「春生青苗,高一二尺,葉如槐葉,七月開紫花似柰冬,結實做角子如畢豆。根長者三四尺,粗細不定,皮赤色,上有橫樑,粱下皆細根也。」

從多本古籍中的植物描述和記載的植物圖看來,古人運用的都是甘草這一種。植物甘草的根其表面色更紅,質地更堅實,斷麵粉性強。

同時現代研究表明,甘草中的甘草酸(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含量明顯高於光果甘草和脹果甘草,甘草次酸含量也較高。

2、產地

甘草產地分布較廣,多以內蒙古、黑龍江等地產者為佳。

甘草最早產于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地,後逐步轉移到現在的寧夏、內蒙古、新疆等地。現主要認為產於內蒙古、黑龍江等地區的甘草質量較好。

▲甘草採挖後的環境

南北朝時期《名醫別錄》記載,「生河西川穀(今甘肅地區),積沙山(今甘肅臨夏地區)及上郡(今陝西榆林)。」

後《植物名實圖考》載: 「五月按兵塞外( 今西北地區) ,道傍轍中,皆甘草也。」

《藥物出產辨》亦載:「 產內蒙古,俗稱王爺地( 內蒙阿拉善左旗) 。

現在有研究認為產於內蒙古和黑龍江肇東縣的甘草藥材中甘草酸含量較其他產地的要高。

3、入葯部位

現在甘草入藥用根及根莖。但多認為根莖不堪用,以根入葯較好。

南北朝《雷公炮炙論》記載甘草,

「凡使須去頭、尾尖處,其頭、尾吐人。」

明代杜文燮在《葯鑒》中提出甘草

「氣平味甘,陽也。入足厥陰太陰二經。生用則寒,炙之則溫」。

並提出「梢子生用,取莖中之痛。胸中積熱,非梢子不能除。節治腫毒,大有其功。養血補胃,身實良方。」

他認為甘草生用、熟用性味不同;根與梢子藥效不同,梢子主治腫毒、胸中積熱等。表明根與根莖的藥效是不一樣的,多不用根莖。

後來各醫家也對此多有記述,言甘草「去蘆頭及赤皮」,即除去甘草根莖的上端,颳去赤皮。現代將去皮後的甘草稱之為粉草。

▲甘草(颳去皮)

當然影響藥材質量的因素還有很多,但是保證來源、產地的優質是可以控制的。對於藥材的質量主要以性狀來判斷。

如宋《本草圖經》記載:

「今甘草有數種,以堅實斷理者為佳。其輕虛縱理及細韌者不堪,為貨湯家用之。」

甘草以皮色偏紅,質堅實,斷面有粉性者佳。

甘草野生品和栽培品的差別

古代運用的甘草都來源於野生,現代野生資源短缺,主要用栽培品。但是兩者在質量有差別,目前栽培品在藥效上還無法完全替代野生品。

性狀上的差異:

1、野生品,表皮色更深

▲野生品

▲栽培品

2、野生品,斷麵粉性更強,裂隙較多

▲野生品

▲栽培品

3、野生品口嘗甜度更高,偏苦(甜度過高而帶有苦味)

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生長環境的不同。

野生甘草人為干預少,生長在荒漠,環境惡劣,根深入土層;栽培甘草土質較疏鬆,環境相對較優。

有研究表明,生長在土壤深處部位的甘草中甘草酸含量更高。按種植農作物模式對栽培甘草進行管理對提升甘草酸含量效果不佳,如果給予一定的環境脅迫可以提高甘草酸的含量。

另野生甘草,多4年~6年採收,栽培甘草的栽培年限不夠,多移栽2~3年後採收,藥效成分積累不夠,質量不如野生品。

如郝心敏等對栽培甘草的質量進行了考察,認為栽培甘草的內在質量總體水平較野生甘草差。

兩者在質量上的差別,導致藥效上也有差別。栽培甘草入葯,甜味相對較低,口感上不如野生甘草,臨床療效也以野生甘草更佳。

但是野生資源有限,我們需要尋求更好的栽培方式,仿野生種植,人為干預減少,種植年限達到一定的時間,栽培甘草也可以成為優質的藥材。

THE END

總體上,從古至今甘草都以質堅實,斷麵粉性強者為佳

甘草入藥用產於內蒙古等地的來源於植物甘草的根較好,栽培甘草用栽培年限長的甘草更適合。

參考資料:

周香珍,王文全.甘草質量差異研究概況.中國中藥雜誌,2011,36(11).

趙則海,楊逢建等.野生與栽培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甘草酸含量分析.植物研究,2005(04).

馬婷婷,龔慕辛等.甘草色澤與有效成分含量的相關性研究.中國中藥雜誌,2017,42(19):3776-3785.

趙則海,曹建國等.野生與栽培甘草不同部位甘草酸分布特點及其意義.植物學通報,2006(02):164-168.

高曉娟,趙丹等.甘草的本草考證.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2017,23(2).

審核| 靈貓法師 重樓等

圖片| 半夏有毒 網路(侵刪)

轉載及合作請聯繫【本草真源】後台

具體用藥一定請謹遵醫囑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本草真源 的精彩文章:

豆蔻 l 哎喲呵,小丫頭還有四副面孔

TAG:本草真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