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虹鱒是不是三文魚?「三文魚正位之爭」比清宮劇還精彩!

虹鱒是不是三文魚?「三文魚正位之爭」比清宮劇還精彩!

虹鱒魚到底是不是「正宮娘娘」

哦~不好意思配錯了圖

近日,有關虹鱒魚、三文魚的話題再次引發了廣泛討論。原因是一份《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發布,把虹鱒算作了三文魚。

據青海日報報道,

據了解,該標準基於科學分類和命名方式,明確規定三文魚的定義,標準規定「三文魚是鮭科魚類的統稱,包括大西洋鮭、虹鱒、銀鮭、王鮭、紅鮭、秋鮭、粉鮭等」。

此外,對產品標籤作出明確要求,並標註原料魚產地以及種名,讓消費者清楚原料魚來自哪裡,知曉產品的商品名及種名。

這相當於是為5月底那次的「三文魚正位之爭」給出了「答案」。而答題者是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和13家相關企業。

今年5月,央視財經報道稱,青藏高原上養殖的「三文魚」,已經佔據了國內三文魚三分之一的市場。有人說青藏高原養殖的是「虹鱒」,並非「三文魚」。

然而,對許多人來說,說起三文魚首先想到還是來自挪威、日本、紐西蘭、加拿大等的三文魚。央視財經的報道傳出後,一些大V和網友圍繞三文魚的「身份問題」展開了討論,認為龍羊峽養殖場中的是「虹鱒」,並非「三文魚」,而虹鱒魚體內含有寄生蟲,並不適合生吃。

可這次的團體標準,算是徹底給了「虹鱒」的三文魚身份。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告訴中國之聲記者,「我們現在生食的標準實際就是決定了,不管你進口的還是國產的,以微生物、寄生蟲兩個指標來判定能不能夠食用。」

《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針對目前我國水產品中對人類健康危害較大的寄生蟲——線蟲、吸蟲和絛蟲,結合寄生蟲的生活史,參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動物性水產製品(GB10136-2015)》中即食水產品中寄生蟲的要求,對三種寄生蟲的感染人體階段(吸蟲囊蚴、線蟲幼蟲及絛蟲裂頭蚴)進行了限定,要求不得檢出,以保護消費者食用安全。

這份團體標準劃定了安全的底線,不過,「團體標準」中關於虹鱒屬於三文魚的權威性卻受到質疑。

值得注意的是,前幾天發布的、將虹鱒列入三文魚的標準制定者包括: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

青海日報的報道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同三文魚分會成員單位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上海荷裕冷凍食品有限公司等十三家單位成立標準起草組,經過充分調研和徵求意見,嚴格把握關鍵控制點,結合專家科學支撐與企業實踐狀況,順利通過標準審定。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官網上,《生食三文魚》編製說明(報批稿)顯示,這十三家單位分別是:

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

上海荷裕冷凍食品有限公司;

大連瑞馳企業集團有限公司;

愛樂水產(青島)有限公司;

上海費澳德食品有限公司;

北京北歐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盒成食品有限公司;

甘肅文祥生態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青海凱特威德生態漁業有限公司;

十堰格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山東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溪艾格莫林實業有限公司;

重慶市城口縣任河水產養殖有限公司。

截圖:《生食三文魚》編製說明(報批稿)

團體標準是什麼?

問題來了!這個標準制定者到底是誰,說了算不算?

有網友在微博上表示,所謂的「《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既不是國家標準,也不是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沒有質監局給的標準文號,它就永遠是只能在企業內部的生產標準。而這個標準要想生效,必須報相關部門備案。

據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

標準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國家標準分為強制性標準、推薦性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是推薦性標準。

國家鼓勵學會、協會、商會、聯合會、產業技術聯盟等社會團體協調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由本團體成員約定採用或者按照本團體的規定供社會自願採用。

推薦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的技術要求不得低於強制性國家標準的相關技術要求。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告訴中國之聲記者,一般來說,團體標準高於行業標準,而低於企業標準,「有的企業為了創品牌,他會把標準制定得很高,那對於我們團體標準來講,我們不能夠採用單一企業的標準,單一企業標準就會容易造成壟斷了。」

對於這個由一個協會和13家企業制定的團體標準,網友炸鍋了。

網友認為國內三文魚第一個不答應,那國外的三文魚答不答應呢?

實際上在不同國家的消費市場三文魚涵蓋不同的種類,挪威三文魚主要為大西洋鮭,芬蘭三文魚主要是養殖的大規格紅肉虹鱒,美國的三文魚主要是阿拉斯加鮭魚。崔和說,作為行業協會,不可能產生商業欺詐行為。

崔和:我們行業第一個就是說不能夠產生商業性的欺詐,這是堅決不允許的。虹鱒魚叫三文魚,首先要判定它可不可以?正確不正確?這是我們要乾的事。

我們今天說可能這個虹鱒魚借了點大西洋鮭的光,可能用不了幾年,可能就是大西洋鮭要借虹鱒魚的光,因為虹鱒魚再過幾年價格肯定和國外一樣,老百姓就意識到了,肉質美,顏色鮮艷,各種指標都比大西洋鮭高多了。

新浪微博認證為「知名評論人、雜文作家」的喬志峰發表頭條文章,對這些利益相關方在起草標準的時所遵循的原則表示質疑,並擔心消費者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

他認為,虹鱒蹭了三文魚的IP,兩者並不是一個東西,「三文魚它比較有名,在市場上的價格也比虹鱒要貴的多。你說我們這個魚也可以生吃也非常好,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說是虹鱒生魚片讓大家去吃,為什麼一定要叫三文魚?」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團體標準中除了對三文魚的定義和寄生蟲做出了規定以外,對產品標籤也作出明確要求,預包裝產品的標籤、營養標籤都應符合相關國家標準的要求,並標註原料魚產地以及種名,讓消費者清楚原料魚來自哪裡,並知曉產品的商品名及種名。

也就是說,按照這個團體標準上市銷售的產品標籤上,應寫明三文魚(大西洋鮭)或者是三文魚(虹鱒)等等。

焦點問題:淡水三文魚能生吃嗎?

虹鱒魚究竟是不是三文魚表面上是名分之爭,但爭論的背後消費者關注的還是生食淡水魚的安全問題。

據中國之聲報道,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王炳謙告訴記者,三文魚有沒有寄生蟲不取決於在海水還是在淡水生長,而是看其生長過程是否安全可控。

王炳謙認為,無論是海水的還是淡水的都可以生吃,前提是養殖過程中沒有病原體感染的機會或者沒有病原體,並且在吃之前有個冷凍的過程。

「冷凍環節會把表層的寄生蟲直接殺掉,我們吃魚肉,不吃魚皮。現在我們養殖的虹鱒也好還是其他鮭類魚也好,它都是人工配合的。人工配合中都經過高壓滅菌的處理過程,所以在飲食環節里一般不會出現所謂的寄生蟲。」

據澎湃新聞,上海海洋大學教授陳舜勝說,「所有海水魚和淡水魚都有寄生蟲的可能,生吃三文魚時也要防止寄生蟲,但海水魚的寄生蟲種類少,海水的滲透壓高,到人類體內往往因環境不合適,不會長成成蟲,淡水魚的寄生蟲與人體的生長環境接近。」

他認為,生吃虹鱒的風險「比海水三文魚大得多」

來源:中國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我首次實現皮秒精度任意序列發生器;美明年推出太空旅遊票價30萬美元
令人驚艷的十大微觀世界!你知道幾個?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