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這句話很容易激起階級革命者和女權主義者的憤怒,或許恰巧這兩者都不符合於我,因此倒常常拿這句話來警醒自己;很多人關注的重點在前半句,而我的注意點在後半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感覺就像是在說我。

不過,即便來掰扯這前半句,也是很可怪的,大家何以只看到「女子」與「小人」,卻獨獨無視了「養」這個字呢?女子與小人之所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只不過是因為那個時代他們都是依附於貴族男子的存在而已,嚴格來說,他們並不屬於完整意義上的人,也就沒有完整的「我」,尋找自我的途徑只能通過他們所依附的人,就像一個沒有自己的軌道的運動體,自然是給它一個向左的力,它便一個勁地往左側奔去;給它一個向右的力,則又義無反顧地向右偏去。或不遜,或怨恨,無他,沒有自我的人生和意義罷了。

他們沒有自我,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屬於被君子養的地位,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人。可今天的我們,如若依然找不到自我,或者沒有自我而不自知,不是更加的可悲嗎?

都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其實「決定」這個詞是很有誤導的。沒有經濟獨立的基礎,便很難有人格獨立的實現;但並非有了獨立的經濟,便能有獨立的人格。前者是後者的必要條件,卻非充分條件,並不能直接「決定」後者。沒有A便沒有B,並不等於有了A就有了B。

現代很多女性掌握了金錢,掌握了權力,她們的世界滿是「我要」,卻並非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歸根到底,不過是放大的「不遜」而已。那個大寫的「我」之面具下,隱藏著的是無盡的迷失和慾望。於是,當別人剝奪了她們的「我要」之後,便難免要「怨」了。這並非女權的勝利,而是慾望的勝利。

現在也基本沒有經濟或者政治意義上的小人了,但我們是否真的超越了生物的活著,擺脫了做別人的回聲呢?更多時候,我們在為自己而活,還是在為別人眼裡的我而活呢?

好比路已經開闢,但不上路去尋找,我們依然到達不了目的地。而上路,難免要面臨艱辛,遠不如依附輕鬆。掙脫有形的枷鎖容易,掙脫無形的枷鎖則難。辜鴻銘說,我的辮子在腦後,你們的辮子在心裡。

「我是誰?」

這個問題有多層次的含義,簡單說,只是三個字,深了說,無窮無盡。這裡也並不試圖來探討這樣宏大的話題。只是生活中有太多似是而非的東西,容易誤導我們。我個人有一個比較簡單地判斷一個人是否真的找到了自我的方法,就是是否快樂。

這個快樂,帶有一些滿足的意味,並不等同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高興,開心或者歡笑;有時候苦悶、痛哭也是一種快樂。

孔子稱讚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而有些人的關注點總是很奇怪,他們嘲弄顏回喜歡貧窮;也有人稱讚顏回這是「安貧樂道」,其實這也是低了一個層次。殊不知在顏回的世界裡,並沒有「貧窮」這個意識,他只看到了「我」,並享受於「我」,他並非喜歡,也並非安於,而是忘記了,就如夫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而我們的問題恰恰在於,過多地關注於貧窮與富貴,獨獨遺失了「我」。

賢哉,回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文齋讀書 的精彩文章:

TAG:一文齋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