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隸書緣,是愚鈍還是質樸?

隸書緣,是愚鈍還是質樸?

打開一本微微泛黃的《張遷碑》字帖,思緒開始飄搖,我學習書法的歷程在腦海中慢慢由模糊變得清晰,像一抹隱藏在雲霧中的山巒隨著清風露出了秀色……

我從七歲開始臨習《張遷碑》。(下文簡稱「張遷」)在我能開始用毛筆寫出漢字的基本筆畫之時,我的恩師張老師便贈給我一本古色古香的張遷碑教本,裡面有明拓本的複印本和單字教程。老師在字帖的扉頁鄭重地寫上「長樂未央」,當時的我並不在意,也不可能知道,這本黑溜溜的字帖竟然成為我書法之路上的良師益友。

和許多初練張遷的朋友一樣,幼小的我只覺得它的字形稀奇古怪,而且一般隸書具有的「蠶頭燕尾」「燕不雙飛」的特徵也不是很明顯,它真是另類的隸書啊!

我臨張遷經歷了幾個階段。隨著我心智的成熟,閱歷的增長,審美的提高,張遷的形態在我的筆下不斷發生變化,張遷碑一直以它不變的姿態悅納我的成長。或者說,我是在不斷地發現它的美,不斷地刷新對它的認識。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它的美是一種沉穩大氣,樸拙蒼茫的美。應該說,大量的書法名作追求的是一種比較通俗的美,而張遷碑似乎與主流格格不入,它以雄渾強勁的方筆為主,字字充滿了力感和重感,有一種朴茂雄強的陽剛之氣。

它的美是一種充滿個性,追求獨特的美。張遷碑字字都有自己的特性,有一些字看起來頭重腳輕,如剛剛學會走路的頑童;有一些字則肆意放浪,像飽經風霜的俠客;還有一些字端莊大氣,好似謙謙君子……

它的美是一種浪漫天真,自然率性的美。張遷碑的字大都應勢結型,無拘無束,如「尚」字的「口」外方內園,似乎是人在咧嘴一笑;「間」字中的「日」左下傾斜,彷彿是老拳師在打醉拳一般;「漢」字的三點水是三個不規則的圓點,宛若荷葉上流動的水滴。

西風殘照,漢家樓闕。

應該說,是開放而自由的漢代孕育了多姿多彩的隸書,我們的民族在那個時代處於富有創造力的上升期,就像人在青春期時一樣活力四射。 我們知道西漢的隸書依然帶有篆籀的形態,而在東漢時隸書逐漸成熟,字形由長而趨向扁平,體態舒展,雍容大度,有一些碑追求工整勻稱,法度平穩,而略顯缺少藝術感和變化感,例如蔡邕的《熹平石經》,但是仍然有一些像《張遷碑》一樣的碑有諸多騰挪變化,顯得與眾不同,精彩絕倫。

我歸納了一些臨習張遷的經驗,希望對準備臨張遷碑的朋友有幫助。

首先是字帖,如果有一本好的拓本,就有了一個好的臨習對象。市面上的字帖很多是拓本的複印件,我建議大家使用明初拓的張遷,因為此本保留的字數較多,許多字保存良好。而且如果有條件可以選擇放大版的字帖,若買不到可以自己下載拓本的掃描圖片去放大列印,因為原本的拓本字比較小,不利於初學。

臨寫時,我們會發現,拓本上的字有很多小小的坑坑窪窪,這是風吹日晒的正常結果,為碑文增加了歷史的滄桑感,但是我們在臨寫時不應該有筆刻意地抖出扭曲的筆畫,應該正常地平穩行筆。如果有的朋友要追求一種「金石氣」,我建議用筆墨的輕重緩急,枯瘦豐腴,飛白牽絲來表現。

關於張遷的筆畫,自然是以方筆為主,但是張遷碑的方筆不是絕對的。張遷碑有一些地方出現了圓筆和尖筆,這是為了更好的映襯出方筆的強雄。方與圓是一種相對的關係,我們應該小心地注意好,避免方筆過多而顯得獃滯生硬,要剛中帶柔才顯得變化多端。比如說,注意好一些字內部結構的圓形處理,或者偶爾在收筆時較迅速提筆,不做回鋒,都能讓字比較生動。

我覺得如果是書法基礎較差的朋友寫張遷碑,有利於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如果是有行草基礎的朋友寫張遷碑,則能讓你的行草更有骨架和力量。但如果是初學書法的朋友則不是很建議直接臨寫張遷,因為容易把握不好「度」而誤入歧途。希望大家能好好練習,形成自己獨到的理解,讓張遷碑豐富你的書法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卓軒書畫 的精彩文章:

當魏碑遇到晚清、民國及現當代

TAG:卓軒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