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兵出自敢死隊,血戰後成愛哭鬼,臨終立下遺囑感動眾人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想必這首詩大家都已是耳熟能詳。可我們這些生長在紅旗下的兒女都是不能懂的,看了他們的故事,感動是真的,但個中辛酸苦楚只有那些經歷過的人才能知曉。那個時代的人物性情和不屈的精神追求也是需要我們這些人仰視的。
盧溝橋
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叫王德修,一個愛哭的抗戰老兵。1918年他降生在河南商丘縣的一個富人家庭,倘若沒有抗日戰爭,想必也是大富大貴的一生。可現實是殘酷的,王德修12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戰爭帶來的消極影響逐漸擴散,他們家也未能倖免。身邊的家人和朋友陸陸續續的被殺害,也有不少憤慨的參了軍。他18歲那年,老母親用僅有的一點家底為他討了個媳婦。不安的生活持續了幾個月,他頓悟了:只有拿起來武器,守衛國土,才能換來小家的平安,和諧。於是,他也參了軍,服役於國民黨29軍37師3營12連。
戰場
1937年,蓄謀已久的戰火終於還是以站不穩叫的借口展開了,這場戰役打響時,王德修剛參軍不久,這也是他入伍以來的第一場戰鬥。誰都知道戰爭殘酷,對方裝備優良,作戰有序,彈藥充足。我們顯然處於劣勢,除了人海戰術別無他法。整個連齊上,整個連齊陣亡。那麼,就再上去一個連。於是也就有了傳說中的敢死隊,王德修在列。因為營長在他們作戰前特地交代:寧做戰死鬼,不做亡國奴。這支敢死隊悄然聲息的成立了。大家都心照不宣,只想殺敵。
老兵
雖說年輕,但家國之仇之恨讓他無所畏懼,戰場上他一心只有殺敵。肉搏也是這場戰役的主要作戰方式之一。在近距離肉搏中,他的右肋下被刺傷,就連手指也被刺刀砍斷。這種情況下,他也沒有退縮,選擇了繼續戰鬥。待他極好的老營長也倒下了,最終王德修的身體還是先於他的意識倒下了,等他再次醒過來的時候,已經躺在了後方醫院的床上。後來他們軍隊改番號為七十七軍來紀念這次的事件,再往後長達8年的抗戰里,老人一直都在前線,安徽、 江蘇、四川全國各地的戰場都有它的身影。幸運的是,老人身經百戰最後全省而退。戰爭結束後他過起了最平凡的生活,但落下了一個愛哭的毛病,聽聞身邊人談起那段歷史就哭,看抗日的電視劇也哭,總之只要提到關於那段歷史,他就會哭。
墓地
只因為那段經歷太過刻骨銘心,讓他陷入無盡的痛苦中,就是因為這個習慣大家都誤以為他很軟弱,然而,老人在彌留之際,義正言辭的告訴子女:等他死後一定要把他埋到盧溝橋。幾番追問下,老人口齒不清的說出了原因,因為老營長在那!
軟弱的表象下是堅毅的心。這樣的無名英雄還有很多,小編要做的只是找出他們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事迹,分享給大家。為的是記住這些英雄們,因為他們真的偉大。


※他是清朝漢臣之首、三朝元老,一生修鍊為臣之道,三件事情直接導致了晚年的一敗塗地
※上古四大戰神的坐騎分別是什麼?蚩尤的坐騎至今依然存在,還成為了國寶
TAG:有閑者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