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西閃 | 貞潔女神阿爾忒彌斯之惑

西閃 | 貞潔女神阿爾忒彌斯之惑





在安那托利亞四處遊盪時,Kindle里裝了十幾本電子書。其中最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人類學家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的名著《金枝》。這本書大學時期翻過,沒怎麼讀懂,但在土耳其讀它實在太合適了。







阿爾忒彌斯(Artemis)是貫穿《金枝》一書的角色。這位古希臘人崇拜的神祗在時間之河中一次又一次地浮現,其影響長達數千年。最近一次出現是在斯皮爾伯格的電影《頭號玩家》里,女主角的網名就叫Artemis。




女神的地位很崇高,她是宙斯的女兒,阿波羅的孿生姐姐,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到了羅馬時代,她仍然備受尊崇,繼續掌管著月亮、狩獵、繁育和巫術,只不過有了一個拉丁化的名字「黛安娜」(Diana)。



比地位更吸引我的是女神的形象

。很多場合阿爾忒彌斯一身利落的獵人裝束,活躍在月夜中的山林,但在以弗所考古博物館,我看到的卻是另外一個形象。她端正肅立,雙手小臂平舉,服飾繁複,完全沒有希臘風。說來好笑,遠觀時我想當然地以為,女神的上半身披掛鎖甲,走近一看才清楚,那是胸前排成三行的乳房——據說多達37個。







阿爾忒彌斯雕像,作者供圖



顯然,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古人,祈望阿爾忒彌斯保佑的並非狩獵那麼單純

。正如古羅馬學者聖哲羅姆(Saint Jerome)所說,「

以弗所人尊崇的黛安娜,不是那個著名的女獵手,而是一個長有多對乳房的女子,因為在希臘人看來,這一形象足以讓人相信,她哺育了所有動物和生靈。




阿爾忒彌斯和雅典娜、赫斯提亞並為古希臘三大處女神,以弗所人憑什麼認為,一位貞潔女神可以分泌乳汁哺育萬物呢?直到逛完博物館,我的困惑也沒有消除。好在阿爾忒彌斯不是以弗所考古博物館的唯一亮點。博物館不大,內容卻很豐富。大量的雕塑、陶器、飾品、錢幣和棺槨,每一件珍寶都值得久久駐足。




但困惑跟著我,即使第二天到了阿爾忒彌斯神廟,它也沒有消失。神廟名列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列,不過現在幾乎什麼都沒留下。這個地方經歷了無數浩劫,最有名的一次發生在公元前356年,整個神廟付之一炬,一個卑鄙的以弗所人為了出名故意放的火。法庭為了抵消罪犯相當現代的作案動機,除了判罰死刑,還下達了「記憶消除令」,試圖把縱火犯的姓名和行跡從所有的記載中徹底抹掉,但是沒有成功。



兩千多年過去了,罪犯的姓名還是被人提及,甚至成功登上銀幕,成為1967年一部英國電影的片名。這個以弗所人叫赫洛斯塔圖斯(Herostratus)。在西方文化中,「Herostratus」儼然成為一個高級隱喻,意指那種想出名想瘋了的人,以及為了出名做出的瘋狂之舉。我心想,這個詞在未來肯定會比阿爾忒彌斯更有名。







阿爾忒彌斯神廟今貌,作者供圖




在歷史和現實的擠壓下,阿爾忒彌斯神廟遺址顯然縮小了不少面積。遺址上除了青草,十幾塊巨石,就剩一根孤零零的圓柱。像這個城市的所有柱狀物一樣,石柱的頂部居住著白鸛。每年4到9月,成對的白鸛都會飛臨此地,在城市的煙囪、路燈和樓頂上築巢,共同繁育後代,

看來阿爾忒彌斯繁育生靈的神力沒有完全消失,對此信心尚存的當地人還在遺址上放養著孔雀和鵝群。




來去神廟的路上也是萬物繁盛的景緻,幽靜的桑椹樹散發著成熟的甜香,墜落的果實把地面浸染成了暗紫色。在甜蜜的呼吸中,我又記起《金枝》的章節。弗雷澤沒有明確解釋阿爾忒彌斯的來由,只是說崇拜她的歷史非常悠久,且意義重大。「人們崇奉她是偉大的女神,掌管著人類、牲口和田地的生產;敬仰她庇佑人類多子多孫,保佑孕婦順利分娩。」




如果因此以為阿爾忒彌斯像母親一般仁愛那就錯了

。《金枝》里寫道,以弗所人會定期向她獻祭誤入此地的陌生人,守護神廟的祭司不但必須自我閹割,還只能通過殺戮的方式進行新老更迭。荷馬在史詩里也曾寫到,阿爾忒彌斯要求阿伽門農把女兒獻祭給她,不然就會阻撓聯軍對特洛伊的進攻,可見女神的確不易相處。



難道是因為阿爾忒彌斯的月神屬性?陰晴圓缺歷來象徵著她的喜怒無常。還是說她與巫術的密切關係?畢竟從古羅馬一直到中世紀,黛安娜都是女巫的隱秘主宰。雖說這些答案都有道理,但直到回國後看到一張圖片,我的疑惑才基本消除。







那是一幅奇妙的插圖,藏在17世紀西方學者阿塔納斯·珂雪(Athanasius Kircher)的著作里。一尊雕像醒目地佇立在畫面中,她是以弗所的阿爾忒彌斯嗎?有人說是,有人反對說,那不是阿爾忒彌斯,而是埃及的女神,自然與魔法的守護者伊西斯(Isis)。可是就我所見,伊西斯的眾多形象中沒有一個長成那樣的。顯然人們對她們的認識出現了混淆。




還是哲學家皮埃爾·阿多(Pierre Hado)的解釋最清楚。他在引人入勝的《伊西斯的面紗》里認為,從埃及的伊西斯到以弗所的阿爾忒彌斯,再到羅馬時期的黛安娜,以及中世紀的魔法女神和17世紀以降的自然女神,其實是一個神祗的變化史。隨著時間的流逝,女神的形象在變,司職在變,象徵也在變,但變化本身並非任意,而是有章可循。這個解釋令我想起弗雷澤的觀點,他堅持認為,

古代的巫術與現代的科學存在邏輯上的一致性。




奇怪的是,當答案越來越清晰,我卻開始懷念阿爾忒彌斯神廟的荒蕪,還有那一路上甜蜜的呼吸。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 的精彩文章:

傅月庵 | 他用十年時間寫出了一本非虛構寫作的教科書
王斌 | 《二十世紀音樂》:新生與死亡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