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五位重臣出國學習,出訪8大強國,回國後稱日本最好!
1840年以來列強帶來的種種奇恥大辱,清朝政府並不是沒有感覺,畢竟首都都一度淪陷,所以也相近了辦法擺脫。清政府進行了各種嘗試,比如洋務運動,比如戊戌變法,然而由於各種原因,均已失敗告終,清王朝的破房子搖搖欲墜,革命的聲音此起彼伏。
1905年,清廷決定讓載澤、端方等人去西方考察,這就是「五臣出洋」。清廷當時採取的這一方案,主要目的是為了迷惑民眾,讓革命派和改革派看到清政府改革的決心,同時也讓西方看到自身願意接受別人同化的「誠意」。國人充滿期待,幾千人到火車站歡送。
然而當時社會上的革命勢力已經是不可能停止下來了,此舉實質是與掩耳盜鈴無關的。五大臣8月26準備乘坐火車到上海,然後由上海坐船出洋考察,結果革命黨人吳樾帶著炸彈想要刺殺五大臣。可是在火車上,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由於火車在車頭掛鉤時震動猛烈,吳樾身上的炸彈被碰撞,自動爆炸。
革命黨人吳樾當場犧牲,五大臣出洋的計劃只能耽擱幾天,清廷派了另外兩個人接替一行人中的徐世昌和紹英。
之所以更換這兩個人,小編猜測有兩個可能:徐世昌曾經與袁世凱同為維新派,在維新變法中提前變節,鼓動袁世凱向榮祿告密,後在北洋軍中頗有能量,曾出任國務總理,更換此人是想降低革命派的仇恨;不過也有可能是吳樾的身上的炸彈將他們炸傷了,無法繼續出國。
到了十一月,五個人終於啟程,大家分兩路進發:戴鴻慈、端方出訪美國、德國、奧地利、沙俄、義大利;載澤、尚其亨、李盛鐸前往日本、英國和法國,此行包含了世界上8個最強的大帝國。
五大臣出訪留下的資料顯示,當載澤等人到達英國之後,恰逢英國下院(英國最高權力機構,上院主要由貴族組成)辯論,眾人深深的讚歎:「非政府黨每事指駁,務使遮衷恰當」、「爭公理、不爭義氣」。。。。。。。
戴鴻慈等人前往美國更是深受啟發,他們看到這個與世界上其他帝國形成過程截然不同的新國家,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尤其當參觀首任美國總統華盛頓故居時,這些人震驚了,戴鴻慈的出使日記中寫道「室內陳設樸素,無異平民」、「不以天下奉一人也」。幾人到瑞士後,又對瑞士總統父子二人步行回家感到驚奇。
當回國後,幾個人的意見經過整理之後,向中樞回報。
作為皇族的載澤的呈報被最終採納,皇族們經過仔細對比之後,認為還是要學習日本。載澤說「大抵日本立國之方,公議共之臣民,權柄操之君上,民無不通之隱,君有獨尊之權」。
想來想去,全世界最先進的國家轉了一遍,唯獨把為數不多的糟粕拿了回來。
宣統3年改革正式開始,13名內閣成員中皇族佔了5人,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強烈不滿,激發無數起義。


※古德里安進攻蘇聯時,後方來了兩個命令,令德國遺恨
※康熙太子胤礽被廢掉,為何四個月後又被重新立為儲君?
TAG:村長的歷史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