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爛片為何層出不窮,張藝謀和馮小剛各執己見,截然相反
2017年,在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馮小剛談了他對電影的一些看法。
談到垃圾電影時,馮導突然很激動的說:
之所以現在存在很多垃圾電影,那是因為現在的垃圾觀眾也多!
馮小剛的此番言論,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網友們的廣泛熱議。
首先,你不能要求觀眾有預判一部電影是不是爛片的能力,你不能要求觀眾有很高的審美水平,大部分觀眾去看電影只是消遣,作為電影工作者,你只能不斷出好片,來提高觀眾審美,而不是一開始就要求觀眾高審美。
其次,馮導的此番言論,還是缺乏著客觀和公正,一味甩鍋給觀眾,有些太多推卸責任的嫌疑。
如今熱映的《愛情公寓》和前段時間的《猛蟲過江》就結結實實打了馮導的臉,在《一出好戲》和《我不是葯神》面前,這兩部電影從票房到口碑徹底完敗,證明著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還是知道哪部電影是良心之作。
反觀,張藝謀對於中國爛片層出不窮的原因,就顯得專業和客觀。
中國電影市場發展太快,人才沒跟上。
此話怎講,中國還會缺人?準確的來說是,高度缺乏電影的專業人才。
自從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正式拉開了中國商業電影的大幕之後。
2002年中國電影票房不過9億元到2017年票房559.11億元,如今中國電影市場已經成為全世界第二大市場。不得不感嘆,短短十五年的時間,漲了550億
中國電影票房爆炸式的增長速度,讓全世界人都感到瞠目結舌。
伴隨著中國電影市場一片欣欣向榮,從過去的煤老闆,到如今各種商業資本都湧入了電影市場,需要拍攝大量的影視作品,以及手機端的興起,看視頻越來越方便,需求和供給都是飛速增長的。
可是電影絕非二人轉、脫口秀的形式,幾個人就可以搞定的事情,一部電影的成功是其背後成百上千專業人士努力的結果,電影製作是一個工業體系。
導演統籌著編劇、剪輯、攝影、美術、燈光、服裝、化妝、道具、聲音等,只有每個位置上的人能力相當,最終才能得到1+1>2的成果。
從2002年到2017年,短短十五期間,以大學四年為一周期提供的電影專業人才,遠遠供不上電影市場爆炸式增長所需要的人才,對於人才的饑渴到,大二大三沒有經驗的在校大學生,直接拉到劇組。更何況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是大量優秀的專業人士共同團隊協作的結果。於是我們會發現一部影視作品,從編劇、攝影、剪輯、配樂、服化道,只要其中的一個環節出現閃失,就會拉低一部電影的整體水平。
所以,在中國電影專業人才遠遠沒有達到需求大今天,一部爛片的出現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情,不要一味把責任都推卸給觀眾,在這個越來越良幣驅逐劣幣的市場里,那些魚目混珠的爛片會越來越少。
同樣,這也是一個最美好的時代。因為資金的充足,以及人才的缺失,許多的青年導演有更多的機會,比如寧浩,再比如《我不是葯神》的導演文牧野。
最開始馮小剛是就從美工干到編劇,最後干到導演的。
一部優秀的電影,是靠著背後專業人士團隊協作的結果。
他從基層做起,不會不懂得這個道理,但是為何依舊甩鍋於觀眾。
背後的用意,不得而知。


※Netflix凈利潤3.8億美元,股票下跌14%,愛奇藝將步其後塵,網友:為什麼
TAG:奇異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