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執政時期,為何親王不採用清君側,扶持光緒親政!
相信大家最清朝晚期的歷史並不陌生了,既然提起清朝末期那麼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她就是慈禧太后,她是晚清的實際掌權者,她掌握了清朝大約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她在位時禍亂朝綱,專政弄權,生活上也是奢侈糜爛,而且不顧國家的存亡,更是不顧百姓的生死安危,並且對待西方列強的騷擾,她不會選擇與西方列強進行對正面衝突,唯一的一次強硬反擊還是聽信了義和團的刀槍不入的胡言亂語,在每一次失敗之後,她都沒有選擇反思怎麼讓大清國強硬起來,而是選擇和西方列強簽署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在那個時候由於他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專權導致了清政府無官不貪,上上下下非常腐敗,吏治混亂,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更是西方列強讓我國主權支離破碎,在這樣的混亂背景之下,使得我國成為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那麼為何當時大清王朝的親王或者是王爺為何不採用清君側逼宮慈禧太后扶持光緒皇帝親政呢?
既然提到了親王為何不採用清君側的方式扶持光緒皇帝親政,那就不得不提起一個歷史事件了,因為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就有親王進京以清君側的方式幫助皇帝治理國家,或者是自己登基稱帝,明朝是我國最後一個由漢族人所建立統治的封建王朝那時候明朝的朱棣因為明太祖朱元璋並沒有把皇位傳給自己,而是傳給了一個軟弱無能的黃口小兒,然而那個孩子登基之後,並沒有做出什麼對國家有利的事情反而選擇了皇位還沒坐穩就削藩,這就惹怒了明朱棣,因為我都已經不和你搶皇位了反而你還要削掉我的王位那我豈不是要造反啦?
所以朱棣就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靜難之役奪下了建文帝皇帝的位置,但是慈禧太后是一件女流之輩竟然把持著朝政,禍國殃民,竟然大清王朝還沒有人敢管這樣的事情真的是非常的奇怪,但是如果我們對於清朝的基本國策,進行研究就會發現這種情況的發生也是擁有著主要性和客觀性的原因存在。
雖然說清朝繼承了明朝的制度,但是清朝有一點還是和明朝截然不同的。明朝是不允許藩王進京而且藩王所生下的每一個兒子都會有擁有自己的爵位,而清朝的親王如果要是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爵位的話那繼承人就必須要有軍功,而且皇帝也是必須答應了才可以繼承,如果沒有的話他的兒子只能是一個貝勒,貝子的爵位,不可能是親王王爺之類的爵位,就像大家平時看到電視劇當中的那樣,哪個親王的兒子立了什麼戰功,皇帝就會下一道聖旨封那個親王的兒子一個什麼爵位,或者是那個親王的兒子都可以世襲罔替。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從清聖祖康熙年間說起,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之後從那開始清朝就對王爺們的監視非常的嚴格,如果這些親王王爺有一點點異動的情況之下,朝庭馬上就會採取一系列的行動,如果親王,王爺結黨營私的話,那麼就會被殺頭滅口,那些待在皇帝跟前的親王,王爺除了貪污就更不可能會有一些什麼異動了,因為一舉一動都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借他倆膽他也不敢。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一定是皇帝最親近的親王,像同胞兄弟或者是為自己的登基稱帝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的人才可以留在身邊,否則的話所有的親王都只能待在封地或者是替皇帝鎮守邊關。
而且清朝對親王和大臣們在私底下聯絡的管理方式也非常嚴格,那些手握兵權的親王如果想要造反的話就,必須要在朝廷裡面有人脈,如果對於朝廷里的一些政策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那麼對於他起兵造反也是非常不利的。就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親王才不敢用清君側的方式扶持光緒皇帝親政讓慈禧太后退居後宮,所以這就是慈禧太后這麼昏庸無能的人掌權那麼長時間依然沒有人反對她原因。
這也就是為什麼清朝會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岌岌可危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如果他們沒有遺棄明朝時候清君側的這一條規定,可能光緒皇帝就會正式管理清朝的朝局,那樣子清朝也很有可能就會晚一點消失在歷史的長河當中,畢竟光緒皇帝是一位很有遠見,懂得跟著世界形勢走的人!


※六百年前朱棣留下一招可保大明不亡,崇禎卻給廢棄了!
※盤點一些外國訪華送的國禮,大家覺得那個最好看!
TAG:高顏值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