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之賞 賞梧桐落葉
圖| 視覺中國
立秋這個節氣,是從梧桐落下第一片葉子開始的。所謂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在一部記載南宋臨安(今杭州)市情風物的著名筆記《夢粱錄》里,立秋這日賞梧桐落葉,是一件具有儀式感的事。
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庭內以梧桐樹植於殿下。俟交立秋時,太史官奏曰:「秋來!」其時梧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意。都城內外,侵晨滿街叫賣揪葉,婦人女子及兒童輩爭買之。剪如花樣,插於鬢邊,以應時序。
這是一個柔美的典禮。宮廷里的梧桐樹,在立秋交節之時,迎來太史官的奏報。一聲悠揚的「秋來」,便要有一二片葉飛落而下,這樣才能實現向天下人「報秋」的寓意。讓人不禁去想,倘若沒有葉子應聲落下來呢?與之相對,宮廷之外的市井生活,卻比這個儀式要隨意灑落得多,從早晨開始,都城內外,滿街都是叫賣「揪葉」的,婦人女子將這種葉子像插花那樣裝飾於鬢間,熱鬧得像是節日一樣,宮廷內的傳報聲早已被淹沒了。所以才會有詩這樣寫:「新涼昨夜透疏櫳,未報秋來信已通。太史年年占葉落,賣揪聲里近梧桐。」
為什麼是梧桐葉?梧桐是吉祥、高貴的樹木,莊子所謂「非梧桐不止」就是說鳳凰只在梧桐上棲息。古代宮廷里種植梧桐,最為常見。而在梧桐下讀書的仕女,便成為宮廷的一道風景。
明佚名《讀書仕女圖》 圖片來源| 高居翰數字圖書館
這幅畫託名五代南唐著名仕女畫家周文矩,後來被認定是明代的作品。畫中人讀的無字書里,似乎不難找出對時令的感知。花團錦簇中,雖有玉蝶肥貓,鮮花苔石,然而她斜倚梧桐樹下,那一片片的未落之葉,就是時序即將展開的最好證明。
畫中的梧桐美人,遠不止這一幅。元初,錢選作有《美人立梧桐圖》,趙孟頫為之賦詩。傅山在晉祠也見過一幅《梧桐美人》,乃宋元名人繪跡,然於異代之際,只得冷眼物色,後不知歸於何處。不過,這類畫作最盛行的時代則在明清時期,小說里也常見。《花月痕》里劍秋給荷生看的扇面畫得就是兩個美人攜手梧桐樹下。
詩中的梧桐美人則有如畫的況味:「秋風一夜吹簾櫳,玉階零落雙梧桐。美人曉起汲金井,銀床白露飄衣冷。妾心如井長自清,願君窺井知妾情。」常與梧桐美人相伴的,還有芭蕉。明人詩有「長葉翩翻綠玉叢,植來況是近梧桐。美人閑立秋風裡,羈客孤眠夜雨中。」綠的長葉是芭蕉,但秋風起時,離不開梧桐。正如《紅樓夢》里探春的秋爽齋,梧桐是不可或缺的。
美人之外,梧桐還另有知己。東漢蔡邕以桐木製成焦尾琴,良木美音,一直到明代還藏於名家之手。《西京雜記》記載漢代上林苑有三種梧桐樹:椅桐、梧桐、荊桐。椅桐可作琴,《詩經》已有記載,所謂「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嵇康《琴賦》亦稱「惟椅桐之所生」。桐木製成的古琴,如下圖:
王世襄先生舊藏仲尼式古琴 桐木斫
龍池內納音左側有元趙孟頫款「松雪道人識」。
圖片來源| 雅昌藝術網
北宋陳翥,喜桐與竹,自稱桐竹君,撰有《桐譜》,講桐之源、桐之類、桐之種植、所宜、所出、采斫、器用,又搜集文獻記載、詩賦,可謂一部古代梧桐大全。這部書直到清初還有愛好者手自抄錄。
《桐譜》清抄本 國家圖書館藏
晚清梁章鉅在《浪跡叢談》里講了一則與梧桐有關的藥方:有一婦人難產數日,別的醫生已經開了葯,丈夫還是很急,拿著方子求助於名醫葉桂。葉桂看了方子後沒說什麼,提筆加了「梧桐葉一片」。婦人服用後,果然順利生產。大家以為是梧桐葉起了作用,爭相效仿這味「催產神葯」。名醫這才道出實情:因為那天是立秋,所以我才用梧桐葉呀!
梧桐入葯雖然是個玩笑,但梧桐入詩,一定是立秋少不了的風味。立秋這天的詩,有預告式的:「明朝一縷涼颼動,秋在梧桐葉上多。」也有未驗式的;「碧落涼秋舊有期,今年梧葉墮階遲。」靈驗與否,梧桐都是這一節氣的最好代言。「一葉梧桐暑氣除」,入秋那一縷涼意,就在梧桐葉落的一線之間,悄然而至。
欄目策劃:三聯·CREATIVE
微信編輯:牛牛
版式策劃:王小懶


TAG:三聯生活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