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到底是衰退還是變得更強大了?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美國,到底是衰退還是變得更強大了?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關於美國到底是衰退了,還是變強大了?這個話題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如果按照某些美國腦殘粉的極端邏輯,他們認為美國永遠是最強大的,永遠不會衰落。這些極端腦殘粉還搞出了「美國例外論」,似乎美國可以強大到無視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但是,美國是否可以無視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是否可以擺脫由盛轉的周期律?事實上,這依然是比較難的,因為評價一個國家的興衰,不僅要考慮歷史因素,還要認真對待現實因素,如果歷史的數據表明美國一直在變強,而現實的數據卻表明美國在變弱,那麼未來的數據該是怎樣的走向?

這其實是一個概率題,假如某個人在過去總是考90分,但最近幾次考試總是打70分,那麼未來的考試是90分的可能性大還是70分的可能性大?如果單純的按照概率演算法,此人考90分的次數遠大於考70分次數,就此得出未來還會考90分,這顯然是不靠譜的。想認真對待這些數據,就要建立科學標準。例如,是否過去的題目比較簡單,而現在的題目很難?是否此人在過去認真努力學習,在當下不認真也不努力?假如在過去認真且努力學習,這是成為其考90分的充分條件,那麼在當下不認真且不努力,則失去了考90分的充分條件。這就意味著,在未來,只要不改變這個學習模式,不糾正學習態度,他考90分的可能性依然是比較低的。

事實上,國家和個人是一樣的,也會有進步,也會有退步,而美國在過去搞的順風順水,必然是美國人做對了很多事,同時運氣也比較好。在很多人的腦海中,運氣是個不重要的因素,這是比較片面的。單純的誇大努力的作用,完全無視運氣,只會把歷史的真相搞的越來越模糊,以至於得出錯誤的結論。這就是為何某些國家很努力,卻依然無法改變現狀的原因,只有時來了,運才會轉,時不到,努力的用處雖然有,但必然是事倍功半。

如果回到歷史中找答案,美國是否是「例外」的?站在歷史的角度分析,美國在建國後,主要做對了三件事。其一,是搞了一套符合自己國情的制度,例如「三權分立」和「聯邦制」,這在制度層面上確定了美國政治的穩定性;其二,是華盛頓等開國先賢們,奉行「孤立主義」國策,不參與歐洲事務,專心打理美洲,這讓美國的政治家擁有了務實的心態,包括美國民眾,也被這種國策所引導,把目光放在了當下。試想一下,如果1787年之後的美國人,腦力里整天想的是「歐洲那些事」,想的是去歐洲留學然後移民歐洲,或者認為「歐洲都是對的,美國都是錯的」,那麼美國肯定是沒希望的;其三,是承認對於領土的「剛需」,這也是20世紀之前美國對外戰爭的主要動力,以爭奪領土為主,而不是為了彰顯國威這類的想法。

假如美國人當初喜歡標榜「和平」,以「和平使者」自居,可能也就沒有了對外侵略的慾望,那麼美國的領土也不會像今天這麼大。

在此後的幾十年間,美國不僅通過對外戰爭的方式擴張領土,也從歐洲人手裡買了大量的領土,例如向法國購買了路易斯安納,這讓美國領土在當時擴大了一倍,也包括向俄國買了阿拉斯加,後來成為美國一個州。唯一的不順利,則是在1812年入侵加拿大的戰爭中,美軍遭到了慘敗,甚至連首都華盛頓也被佔領。比較幸運的在於,英國人沒有較真,而是見好就收,這使得美國避免了亡國的命運。因此,運氣真的很重要,不服不行。

1900年之後,美國的「孤立主義」國策開始鬆動,主要是由於美國的利益已經遍及全球,而它自己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缺的只是在政治方面坐上世界老大位置。此時的美國人,依然是比較務實的,他們很清楚的看到了機會,那就是歐洲很亂,早晚爆發戰爭,美國人開始在後面大發戰爭財。

1917年,美國政府嗅到了機會,果斷拋棄了「孤立主義」,派兵大舉殺入歐洲,幫助協約國取得了戰爭勝利。1941年,日本偷襲美國的「珍珠港」,引爆了「太平洋戰爭」。按常理來說,是日本挑起了戰爭,美國應該死磕日本,直至出兵踏平日本本土,佔領東京,但是美國的上層精英非常務實,他們認為日本對於美國的價值,遠小於歐洲對於美國的價值,如果把所有資源用於對日本的戰爭,很有可能「丟西瓜撿芝麻」,出力不討好。所以,美國確立了「先歐後亞」的戰略,將主要的資源用於歐洲。最終,美國在歐洲取得了主導地位,從而取代英國,獲得了世界霸權,在戰後成為西方世界的領袖。

但是,美國的好運彷彿到此終止,而美國在此之後,總是打出比較差的成績。在美國參戰後,小羅斯福總統的戰略還是比較務實的,認為美國只需要在西方體系中取代英國的世界霸權,並承認蘇聯的世界霸權,然後美蘇兩國平分天下,井水不犯河水。美國同時也要和蘇聯加強合作,以應對戰後世界的難題。按照羅斯福的構想,美蘇兩國要和平共處,努力做到實現互信,實現雙贏,只有美國減少了對於蘇聯的敵視,而蘇聯才能減少對於美國的敵視。這種做法,其實是很符合現實的,因為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也是這麼想的,蘇聯人並不想爭奪世界霸權,只是要維護自己的現狀,尤其是邊界安全。

只可惜,小羅斯福總統在1945年去世了,繼任者杜魯門,徹底否定了他的政治安排。在杜魯門看來,美國已經取得了世界霸權,同時擁有核武器,對蘇聯產生了壓倒性優勢,因此美國需要再加把勁,繼續壓制蘇聯,直到把蘇聯弄垮,從而實現以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但是,杜魯門錯誤地估計了這個目標的難度,他認為很簡單,因為在過往的難題中,美國總是打出90分。

在美國的「鷹派」政治家看來,美國此前戰勝了很多對手,而蘇聯與此前的對手沒有太多區別,最後勝利依然屬於美國。問題在於,無論是杜魯門總統,還是那些「鷹派」政治家,都忽略了這場對抗的成本,他們認為蘇聯很快就會認慫,可恰恰忽視了蘇聯也在發展的事實,而且蘇聯南邊的那個大國,也在不斷發展。這就意味著,美國對於其對手的認知,始終處於靜態的,而蘇聯及其南邊的那個大國,卻一直在發展。

這使得美國政府的外交戰略出現了失誤,放棄了小羅斯福時期的「務實」政策,開始走向了「戰爭」政策。當蘇聯擁有核武器後,美國政府的「核訛詐」戰略徹底破產,被迫轉向了「軍備競賽」,這讓美國人民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比如在1960年代,美蘇兩國差點爆發了核戰爭,如果真的爆發了核戰爭,美國政府的所有努力也就白費了。美國人民也始終活在「核戰爭」的陰影下,生活水平不斷下降,美國政治也變得日益不穩定。

這也很好理解,在過去,美國政府的主要精力在國內。然而,「冷戰」時期的美國政府,主要精力卻是在國外,其民眾的苦難,恰恰是美國政治家所忽略的。他們一改務實的精神,嘴裡開始喊著「民主」和「自由」等大詞,可就是不關注美國國內的民生問題。美國政府的對外戰爭,其成本也是由美國民眾買單,這也徹底撕裂了美國社會。在1950年代,美國政府「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戰爭」,已經打破了美國不可戰爭的神話。在1960年代,美國又捲入了越南戰爭,這場戰爭加劇了美國國內的動蕩,使得美國政府的信譽徹底破產,其民眾對於美國政府的信心降到了歷史上的最低水平。

1981年,里根出任美國總統,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力圖修正此前的錯誤,終於讓美國迎來了10年喘息時間。在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獲得了「冷戰」的勝利。總體上看,雖然在「冷戰」時期,美國政府犯了很多錯誤,付出了極高的代價,但最終的結果,也算是令美國人滿意。假如此時的美國政府,能夠積極吸取過去的教訓,走一條符合美國國情的道路,美國民眾或許會更加幸福。但是,美國政治家開始沉浸在勝利喜悅中不能自拔,原本已經和俄羅斯變成了朋友,卻又要搞「北約東擴」,妄圖實現「單極世界」,這使得俄羅斯和美國再次反目,讓「冷戰」的勝利果實大打折扣。

2001年之後,美國先後捲入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這兩場戰爭讓美國深陷泥潭,而美國中下層民眾開始不堪重負,他們沒有享受到「冷戰」勝利後帶來的成果,反而要繼續付出代價,從而致使美國傳統政治家失去了民心。從這個角度看,1945年之後的美國政府,在絕大多數事情上的表現是差強人意的,很難再打出優異的成績,而其民眾對於政府的信心,卻難以再恢復到1945年之前的水平。

當然了,只要美國政府能夠轉變,能夠認真吸取經驗教訓,爭取少犯錯誤,多做實事,多把資源用於美國國內的建設,而不是在國外為了那些不切實際的口號撒錢,那麼美國民眾對於其政府的信心很可能會再次恢復。2016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則標誌著美國傳統政治家的總潰敗,很可能在此之後的數十年間,美國傳統政治家都難以翻盤,因為美國的民意不站在他們那一邊。

但是,美國人為了逼其政府實現轉變,刻意選擇一個特立獨行的人當總統,而不關心此人是否靠譜,這是否就能讓美國政府努力改變態度,努力糾正錯誤呢?這是否能讓美國政府再次打出令美國人滿意的考卷呢?這恐怕還是有待商榷的。因此,那些極端的美國腦殘粉,還是不要輕易下結論的好。等10年再看看,一切問題自然會有答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開懷十年少 的精彩文章:

世界各國戰機數量排行,美國13444架,俄羅斯3906架,中國首次公開
美軍阻止伊朗封鎖海峽,派出間諜騷擾伊朗,伊朗讓美有來無回

TAG:樂開懷十年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