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古詩詞中的七夕
七夕,民間又稱乞巧節、女兒節,為我國農曆每年的七月初七,因為千百年來流傳不衰的牛郎織女的凄美愛情傳說,所以又被稱為「中國情人節」。作為一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歷代文人墨客為之寫下了大量不朽的詩篇。在七夕吟誦經典詩篇,何嘗不是一種風雅的時尚之事。
《詩經·小雅·大東》曰:「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這是牛郎織女神話最早的詩歌記載。
漢末樂府詩《迢迢牽牛星》是一首著名的以牛郎織女傳說為主題的愛情詩,詩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詩歌哀怨傷感,令人惆悵。
晉詩人蘇彥《七月七日詠織女詩》里描繪了當時人們七夕晚上設宴辦晚會,守夜乞願的場景。「歡宴未及究,晨暉照扶桑。悵悵一宵促,遲遲別日長。」寥寥幾筆表現了歡樂短、別日長的略顯惆悵的情緒。
隋唐時期,七夕詩歌豐富充盈,或抒情,或思鄉,或記事,不一而足。孟浩然《他鄉七夕》道:「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七夕時節,詩人獨自漂泊在外,羈旅之愁可想而知。楊璞《七夕》道:「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從歌頌神女到凡間的女子,對女性智慧的讚美溢於言表。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白居易《長恨歌》是七夕情詩中的名篇,比翼鳥、連理枝成為經久不衰的愛情名言。
宋代,描寫七夕的詩詞可謂汗牛充棟,著名詞人如蘇軾、柳永等都有詠七夕佳作。
蘇軾《菩薩蠻·七夕》:「風回仙馭雲開扇。更闌月墮星河轉。枕上夢魂驚。曉檐疏雨零。相逢雖草草。長共天難老。終不羨人間,人間日似年。」浪漫的想像,把短暫的相逢,延展為與天地同在的永恆的愛情。
最膾炙人口、最具溫情氣質的是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只要兩人心心相印,何必在乎非得長相廝守。
李清照《行香子》唱盡痴男怨女情:「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詩人擔心風雨阻礙了牛郎織女的相會,其實也在感嘆著自己的命運,正是天上人間一處愁啊!
徜徉在雋永的古典詩詞里,品味這些傳誦千古的詩句,感受古人七夕節的浪漫,別有一番情趣。(汪翔)


※陳子善:初見劉以鬯先生
※外媒:調查發現人類智商自70年代以來在緩慢下降
TAG:新民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