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事上練就是練心 「王陽明心學」四句教

事上練就是練心 「王陽明心學」四句教

【1】

有人靜坐,靜坐的連自己是誰都忘了,真正達到了莊子所謂的物我兩忘的境界。後來回過神來,想像各種人生情境,更加自信可以解決一切人生問題。

但一遇問題,麻煩就來了,怎麼做都不能讓別人和自己滿意,有時候甚至無法解決。

他問王陽明,這是怎麼回事?

王陽明說,這是只知靜養的結果,人必須要去事上練,才能立得住。

事上練,是王陽明心學除了「立志」外最重要的概念,提出事上練的原因是,很多人靜坐的過了頭,明明內心已經平靜,仍然向死寂中求。最終,一遇事來,手忙腳亂。

看似很簡單的三個字,其背後隱藏著陽明心學的天機。

陽明學的特點之一就是,所有的概念、理論都一目了然,但其背後卻相當複雜,只有理解了他的複雜,才能對這些概念、理論深有體會,從而堅信不疑地去遵循。

【2】

事上練,簡單看,無非就是去行動,以各種行動來驗證內心的光明。作為行動哲學,王陽明提出這樣一個概念,無可置疑。但為什麼、必須要去事上練呢?

王陽明說,我們的心不是主體,心是以天地萬物為主體的。心主導的眼耳口鼻自然也就不是主體,眼以百色為主體,耳以百聲為主體,口以百味為主體,等等。

通俗而言,我們的心不動,就等於是死的,等於沒有。心必須要去萬事萬物上呈現出來,才是真正的心。遇到美女,心就會指示眼睛去思無邪的欣賞,聞到美味,心就會指示嘴巴去無貪慾的品嘗。

我們的心、眼耳口舌存在的意義,就是它們在行動。如果沒有行動,就等於無。

【3】

事上練,練的不是事情本身,練的是我們的心。

我們看到名、利、權、勢,心要正,如果它屬於我們,就毫不猶豫地拿來,如果它不屬於我們,就毫不猶豫地推辭。拿還是不拿,只是一個良知的判定,判定的標準就是我們的心安與不安。

當取富貴即取富貴,不當忠誠則不忠誠,當殺人則殺人,不當救人則不救人,當與不當之間,亦是一個良知的判定,判定的標準也是我們的心安與不安。

由此我們可知,事上練,所練的事並非都是世俗意義的好事,好事與壞事,看似涇渭分明,其實是混沌一片。心學上所謂的好事與壞事,就是適宜自己的事和不適宜自己的事。

我們在不停地去成就事情時,所練的就是找到適宜我們的道理。

專心致志的尋找這種道理,你必能找到。當你把它找到後,就要堅定無疑地信任它,最後信仰它。

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人只要有了信仰,就能心想事成,無論艱難險阻,都不會退縮。

但是,還有比信仰更偉大的力量,那就是本能。

【4】

良知是一種本能,理論上,致良知也是一種本能。但人人皆有的本能——良知被遮蔽後,致良知就喪失了本能的性質,王陽明讓你去事上練的終極目的,就是讓「致良知」重新回歸本能。

當良知被遮蔽時,致良知非但不是一種偉大的力量,而且就是一堆狗屎。良知的確在,熠熠生輝,但你不致它,正如站在太監立場的絕色美女,之於太監而言,絕色美女就是狗屎。

致良知,原本是自然而然的。但所有人都說了太多假話,做了太多違背良知的事,已經成了混賬,自己竟然還不知。

我們要把致良知當作是本能反應,事上練是一個途徑。

所以,我們事上練的目的,就是把致良知當成本能,當作條件反射,一遇情境,即可發動,由不得思考,轉輾反側。

到那時,你就知道,本能的力量有多強大;到那時,你才有資格說,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

王陽明曾說過,他之前強調要在事上練,後面發現這還不夠,於是提出「必有事」的概念。什麼叫「必有事」?就是不管有事無事,都需要練心,無時無刻不檢查自己的內心,去掉自己的私慾。

這個工夫的關鍵之處,並非看得見的事情,而是看不見的念頭,也就是發心。所謂的誠意正心,就是從意念之處下手,把私心雜念去掉,回歸自然。意念真誠了,心自然端正,也就符合道了。

事上練,練的不僅是如何把事做好,更是端正發心。心不正,事情做得再好,也不過是孔子不屑的「鄉愿」——見君子媚以仁義,見小人甘願同流合污。心不好,遲早會露餡。手段再高明,也只能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

很多人之所以每天辛勤的勞作,卻沒有什麼進步,就是因為他們只在別人看的見的地方事上練,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卻不去磨練。只有不管有事沒事,都在心上練,去人慾、存天理,才是真正的事上練。

看來,比起努力,照管好自己的發心,更重要。

事上練就的本能是一種偉大的力量

事上練的終極目的,就是讓「致良知」重新回歸本能,當作條件反射,一遇情境,即可發動,由不得思考,轉輾反側出本能偉大的力量。

一個大學生去探訪一退休的老領導,問:「前輩,我怎麼能像您一樣功績卓著、受人尊重、一生輝煌、老有所養呢?」

老領導說,我給你講講我的經歷吧。才參加工作那會兒,也就是二十郎當歲,有精力,有知識,風風火火,什麼事情都做得「有聲有色」,自然成績斐然,最終得到了領導的賞識。

走上領導崗位三十齣頭,有活力,有智慧,風生水起,把分管的工作搞得「有聲無色」,大家有口皆碑,上級領導頗為滿意。

當了主要領導,正是年富力強,有魄力,有膽識,上上下下,單位各項事務打理得「無聲有色」,各種榮譽接踵而至,領導、員工民心所向。

再後來,做了企業集團的一把手,年逾半百的人,有能力,有經歷,里里外外,一切事情都處理得「無聲無色」,企業發展達到了一個空前水平,躍居國內500強大型企業。

現在退下來了。你看,我天天養養花,喂喂鳥,優哉游哉,此生無悔。

大學生聽得一臉糊塗。

老領導繼續說:「年輕人,我用我大半輩子的經驗告訴你,能把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的人,說明他有精力;能做得「有聲無色」的人,說明他有活力;能做得「無聲有色」的人,說明他有魄力能做得「無聲無色」的人,那是一個人真正的能力,也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的真諦,莫過於融萬物於「無聲無色」,方顯你的本能心態,你個人的境界

神墨萬能哥,助身邊人進步!

關注萬能哥

一起,助身邊人進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父母世界 的精彩文章:

你的孩子會玩嗎?哈佛教授提出「玩耍」的重要性

TAG:父母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