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學不好太極拳,原是是你不懂傳統太極拳傳授中的「三種語言」

學不好太極拳,原是是你不懂傳統太極拳傳授中的「三種語言」

傳統的武當太極拳傳習時通過「三種語言」來描述並保證其傳統韻味不致丟失。這三種語言指文字語言、肢體語言、心靈語言。太極拳習練者藉助文字語言而明理,依賴肢體語言而懂勁,最終升華於心靈語言。

太極拳由元末明初的武當道士張三丰始創,流傳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隨著歷代傳人的繼承和發展,太極拳衍化成風格各異的不同流派。從外形動作上很容易區分,但各家各派在本質上又都符合太極陰陽轉換的原理。

目前,習練太極拳的人眾多,但與前賢們相比,功夫相去甚遠,這是為什麼呢?根本原因,在於習練者把太極拳的外形當作了根本,大部分太極拳比賽,比的也僅僅是動作是否規範,是否跟教科書上的一致,求的無非就是一個外在形似。目前流行的太極拳的學習方式,要麼是根據書練,要麼是跟著光碟練,或者報個培訓班學習。一般來說,一期培訓班時長也就一兩個月,結束後,學生常就以為學會了,孰不知這只是淺嘗輒止。

過去的拳經上講:「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真。」國畫大師齊白石也曾對弟子們講:「學我者生,像我者死。」這些都說明了無論哪方面的學習,都一定要學其本質,學其內涵,而不能流於表面上的相似。太極拳代代相傳,如何保持其神韻和氣象,是個根本性的問題,僅僅依靠幾卷文字、幾段視頻遠遠不足以全面展示其「質」。筆者所學的傳統武當太極,傳授方式與流俗頗有不同,在此不惴淺薄,總結些出來,藉為引玉之磚,以期更多行家裡手指教:

傳統的武當太極拳陰陽結合,剛柔相濟,開中有合,合中有開,螺旋纏繞,虛實分明,動中有靜,內外統一,傳習時通過「三種語言」來描述並保證其傳統韻味不致丟失。這三種語言指文字語言、肢體語言、心靈語言,太極拳習練者藉助文字語言而明理,依賴肢體語言而懂勁,最終升華於心靈語言,這是一個層層推進、循序漸進的過程,三種語言共同發揮作用,從而保證太極拳形神兼備,歷久而味正。

1、文字語言

文字語言,是指武當太極的訓練模式可以用文字、圖片、影像等形式去敘述、記錄,形之於有效的媒介表現。太極拳傳習的入手處即是文字語言,藉助於文字語言,習練者可以明「太極」之理,從而有章可循,有據可查。

廣義地說,真傳下來的拳譜、前輩們的圖片和影像,都是非常寶貴的資料,都可以稱為是文字語言的一部分。意拳宗師王薌齋先生云:「拳本無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萬法不容。」是說學拳在學成之後要棄法而靈活運用,但在學習時是一定要方法的。在學習階段,前賢們的論述,對後學者有很好的啟迪作用。文字語言就如同教科書一樣,可以幫助習練者建立起直觀的印象,使其不再迷茫。但修鍊太極拳更要以身學拳,不能只求心懂,所以任何文字語言都只能作為輔助工具使用,不可僅僅局限於此,成為空談家,這一點習練者不可不察。

隨著科技的發展,文字語言流傳的媒介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先進,在太極拳的傳習中發揮了更佳的作用。但文字語言屬於「言傳」的範疇,有時沙礫俱下,需要習練者進行沙中淘金。首先,要看是哪個前輩留下的文字語言;另外,要注意是從哪個時期傳下的;再者,這些文字語言在當時的聽眾是誰。

只有真修實練的人,他留下的東西才有參考價值;而本身功夫練不到家,只是有一個官方身份的人,雖然看似名頭很大,也可能會給人以誤導。同樣一個人,在不同時期,感悟也不一樣,留下的資料也會有所區別,習練者也必須要注意,看其是在初出茅廬之時留下,還是在功夫大成之後留下的?是在年輕力壯、身體鼎盛時期留下,還是在年老多病時留下的?曾有前輩說過:「學拳不能學成老頭拳。」這種說法頗有道理,人年紀大了以後,內心的體會可能更深,但動作往往做不到位,因此其招法外形對於初學者來說未必是很好的參考。另外,前輩講述東西,或者錄製影像時,要注意他周圍都是些什麼人:有時為了應付場面,許多前輩也往往會說一些面上的東西,對於這些,姑且聽之即可;但假如前輩是講給自己的子女、愛徒,這些文字語言就需要認真研究;而如果是為了流傳後世的,那就是武學瑰寶了,更要重視。目前,文字語言的東西流傳於世的很多,習練者一定要學會分辨甄別,才能從其中挑出有真正價值的東西來。

2、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指老師把動作做出來,讓學生去體會。太極拳傳授時使用肢體語言,能夠使學生對古法太極明其意。通過走架,弄清每一拳每一勢的「法」和「術」,才能越練越精。

肢體語言屬於「身傳」的範疇。有種說法是:「寧傳十口,不傳一手;寧傳十手,不傳半摸。」很多時候,外形動作相似,但做這些動作時身體肌肉的勁力轉換、氣血的鼓盪,等等,都掩藏在衣服之下,從外表上是看不出來的。老師打出一式,到底用什麼樣的勁,打在身上有什麼感覺,單靠看是看不出來的,更是語言難以描述的。師父就如同大廚,做一桌子菜,弟子看到菜的外形只在其次,吃到嘴裡,嘗到味道,才能洞悉其箇中滋味,也才有可能做出相同的菜肴來。

拳譜有云:「形正則氣順。」身正形順,則內勁自出。尋訪真師,就是為了正形。形正,並非指每一招式的運行路線固守不變,而是指身法要領正確。清朝武禹襄在《身法八要》一書中提出太極拳拳架的標準:提頂、吊襠、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襠、護肫。其傳人郝月如又總結前輩心法,增加了騰挪、閃戰、尾閭中正、氣沉丹田、分清虛實等身法。拳譜里,講述身法要求之處很多,要領也很多,但是光憑這些文字,學生還是不知道應如何下手,更不知道怎麼樣才算做到位,每個招式是否應該用力?該用一分力還是三分力?……書上都無跡可循。身法又是太極拳的關鍵組成部分,應該從學生練基本功時就開始調節,貫徹到走架、打手、散手等各個階段。各家太極拳招式都不盡相同,但身法卻殊途同歸。前輩名家教拳,多要求學生對每一拳勢知其名稱,熟其法度,明其用法,曉其變化。如果身法修鍊得當,再掌握其他要領就比較容易,易於融會貫通。

那麼,怎樣才能驗證形體是否到位呢?

這就需要老師對學生進行調形。我常給學生們示範,如何在一個單鞭動作到位時,全身具備八面支撐力,並不需要自己用力,僅憑間架結構,就自然具備那種彈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身形是否到位,練的人往往自己難以感覺得到,身邊的老師卻容易看出,對學生指出後,學生把形體調節到位了,打出來感覺自然就不一樣。

太極拳創始之初,即作為一種技擊術,每招每式都有具體的攻防含意。至今仍流傳著陳王庭、陳長興、楊露禪、楊班侯等前輩們出神入化的技擊故事。習練者常常以為,學會了太極拳的招法,就掌握了太極拳的技擊。其實不然,太極拳招法是前輩們千錘百練,總結出來的武術精華;而技擊對抗時,對手是活人,不是木頭,不可能讓你痛快淋漓地去發揮每招每式的威力,你只能因敵制變,以示神奇。太極拳架就是「以意識為主宰」,在心理意識的作用下,逐漸形成下意識的肢體運動,這在太極拳理論中稱為「知己功夫」。技擊對抗是一種下意識(自然本能)的攻防運動,彼時拳腳交錯,容不得你用理想化的招式去攻防,一旦應用失敗,初學者往往會對太極拳的實用性心生懷疑。這大可不必,須知,武當太極的技擊訓練是一個多層次、多階段的完整的訓練體系,並不是僅僅學會了盤架、掌握了招式就能概括的。

太極拳是以八個勁法「、捋、擠、按、采、挒、肘、靠」為主要技擊方法,運用的核心是粘、連、黏、隨,以不丟不頂、順從不離、隨屈就伸、人剛我柔為原則,使對手進退不得,完全被我之勁所控制。

從文字上看,就是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具體感覺卻只能通過肢體語言來感知。肢體語言能夠清晰地描繪出來每種勁法的內涵火候的變化,老師做不出來,學生根本無從體會拳法的精妙。太極推手是肢體按照「棚、捋、擠、按、采、挒、肘、靠」八勁法要求,進行的有一定對抗意義的條件反射運動,在太極拳理論中稱為「知人功夫」。古拳論中說:由招數漸悟懂勁。太極拳的懂勁功夫是經過長期訓練得出來的,前賢有云:「以心行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隨感而發。」太極拳家就是依賴於這種平素練就的下意識的感知和身體反應能力,來應付各種複雜的技擊場面,有時出手動作做出之後自己才意識到,這就比單純的比試招數技高一籌。前賢們所追求的就是這種「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功夫。

通過修鍊太極拳的盤架和推手,可由招熟到懂勁,在這個階段,勁法及拳法的火候要靠老師指導和自身苦練才能真正習得,這其中,肢體語言的作用非常關鍵。

3、心靈語言

心靈語言,是指習練者在功夫已經上身的情況下,所形成的個人特色。

武當太極拳屬於道家功夫,在傳授中也有顯著的道家特色,即「不惟傳法,更重心傳」。心靈語言屬於「心傳」的範疇,這是傳統武當太極拳有別於流俗太極拳之所在。過去的兵荒馬亂時期,道家中人也常陷入顛沛流離的環境中,這一時期,很難有足夠長的時間來傳授或者學習太極拳,但道家文化的生命力又極其頑強,歷經了那麼多苦難仍然傳承了下來,這就是因為他們有獨到的傳法法門。

初級階段的學習,主要靠習練者自己練習;中級階段的功夫,學生要在老師的幫助指導下修鍊;到了高級階段,則是老師直接傳授了。武當太極拳的修鍊從有形有相進入無形無相,以有感立應、本能反應為根本,在不同時期,要領亦有所不同,到了高級階段,歸於自然而然,脫乎規矩又合乎規矩,其中玄妙難以盡言。

當然,心靈語言也是因人而授,習練者本身的功底必須足夠,另外,還要跟老師之間有足夠的心心相映的感應力,才能夠進行傳承。歷來傳法弟子的選擇都非常嚴格,筆者在此介紹這種傳法方式,並無自神其術之意。

加入太極養生堂微信公眾平台(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關注回復「下載」即可),一起學習交流探討太極拳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太極拳要打明白拳,不再「瞎」打、「稀里糊塗跟著練」
太極十三勢歌訣及行功心解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