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成為一個高手?
怎麼樣成為一個高手?談到這個話題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譬如「一萬個小時理論」,「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勤能補拙」之類的,總結來說就是勤奮就會成功。可是勤奮真的會帶來成功嗎?不見得。每年高考都有那麼多的落榜生,其中的一些人不見得不勤奮啊,他們甚至可能比那些考上清華北大的還要勤奮呢!那麼,成為一個高手,究竟要滿足什麼條件呢?
首先,永遠要做自己不會做的事。
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在舒適區里,我們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神馬都會,譬如1+1=2、媽媽的媽媽是姥姥爸爸的爸爸是爺爺這樣的簡單的問題。恐慌區,顧名思義,在這個區域里你會覺得十分恐慌,因為你什麼都不會啊,譬如讓你證明費瑪大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WTF?這都是啥?!)而學習區,就是夾在舒適區和恐慌區之間的這麼一個區域。
這麼說的話,你可能對學習區還是沒有一個可以衡量的標準,那我換一個說法,就是我們英語學習中常提的『i+1理論』。i 就是指我們已經掌握的語言能力,+1 是說我們應該學習那些稍微超出我們已掌握範圍的知識。比如你今天教了小盆友三個單詞,I, eat, apple,然後你就可以教他把這三個單詞連成一句話 I eat an apple,接著你就可以教他舉一反三了 You eat an apple, He eats an apple...這就是『i+1理論』。但要記住,千萬不要加的太多,+7、+8可能就會使你的學習進入恐慌區,這就好比讓一個小孩去記住鳥嘌呤、腺嘌呤的拼讀。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高中時代。在我的記憶中,其實我是很少踏入學習區的,因為我是秉承著這樣一個考試觀念來學習的:簡單題不丟分,中等題少丟分,難題多拿分。這樣就很悲哀了,因為我會覺得只要把簡單題和中等題做好,我一樣也可以考一個不錯的分數,所以我就不再訓練自己解決難題的能力,不再踏入學習區。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勤奮的人考不上好大學,因為或許他們一天天在做的,不過是那些他們早已掌握的罷了。
想要留在學習區,那就要不停地做自己不會做的事情。另外要再補充一點,學習就是一個會讓你難受的事情,畢竟你脫離了舒適區嘛!可是我們現在談到學習方法,很多人就會認為那是一種捷徑、是更為輕鬆的方式,這些想法都是牛屎(bullshit)。很多人推崇看美劇學英語,然後有的學習者就真的去看美劇了,看了幾百集,覺得還挺有趣,可是英語水平還是沒有提高。拜託,你那舒舒服服的姿態是學習的樣子嗎?真正的看美劇學英語是需要你拿著劇本反覆研讀的,搞懂劇本中的每一個單詞的意思,每一句話的用法,以及模仿角色的語音語調語氣來跟讀劇本的,有時候一集美劇學習一周都不為過!所以不要迷信什麼學習方法,有些東西不是你的終究不是你的,是需要你自己去學習的。
成為一個高手需要滿足的第二個條件,就是刻意練習。
什麼是刻意練習呢?我們剛才已經說過學習就是要做自己不會做的事情,刻意練習,就是通過反覆練習這些你不會做的事情,讓它們從你的學習區轉化到舒適區。我們都知道科比的一句名言,「你知道凌晨四點的洛杉磯是什麼樣子嗎」,我們都知道科比一天要練習千百次的投籃。可是你真的以為他就是在面前一片空曠無人防守的場地上練習投籃嗎?我曾經看過一個訓練視頻,球員運球上籃,可是在上籃的一瞬間,會有一個人拿著一個彈力球把他彈開,要求他在這樣的情況下完成上籃。是不是跟你想像的不太一樣呢?再舉一個例子,健身的童鞋應該都知道,一定重量的器械在你可以舉起一定次數(25次左右)之後,是不會再增加你的肌肉塊頭了,它們轉而變為訓練你的肌肉耐力。這時如果還想增肌的話,我們就需要使用更重的器械來刺激自己的身體了。
這就是刻意練習,刻意去練習那些你不會做的事情——處於學習區的東西,並把它們轉化並存儲在你的舒適區,這樣你的舒適區會越擴越大。最近我在備考雅思,我就發現雅思寫作真TM不是一個好解決的東西。譬如讓你來描述如下這個線形圖,你會怎麼樣來把這個圖表通過自己凝練卻又條理清晰的語言展示給大家呢?A線在某時間段內急劇增長,隨後達到了一個平台期,伴隨著短期震蕩,最後回落至原有水平。這只是一條線的描述,作文是要求你把這些數據合理分組並進行闡述。Oh God! 這些東西我連中文都表達不清楚你居然讓我用英語去表達!!不過,當我知道我遇到難題時其實我是愉悅的,因為我沒有停留在舒適區,我是真真兒地在學習呢!我需要做的,只不過是通過刻意地練習把它們變為我已經掌握的內容罷了。
最後來總結一下,成為一個高手的兩個重要條件:永遠要做自己不會做的事,刻意練習。以及獻給諸位一句上圖中的話,『遠方很遠,遠到舒適區之外;遠方很近,近到只需邁出舒適區』。
為了報仇學英語
【 learning English for revenge 】


TAG:為了報仇學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