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華大學峰峰研學旅遊:響堂山石窟文化

清華大學峰峰研學旅遊:響堂山石窟文化

2018年7月31日上午10點,來自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美術學院以及航天航空學院的十餘名學生來到河北省邯鄲市,開展為期一周的暑期實踐調研工作。邯鄲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女媧文化、北齊石窟文化、建安文化、廣府太極文化、磁州窯文化、邊區革命文化等,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

邯鄲市峰峰礦區黨委宣傳部李文波主任歡迎同學們的到來並簡單為隊員們介紹了峰峰礦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現狀。李主任指出,峰峰礦區有著豐富多樣的文化名勝和歷史古迹,磁州地區的燒陶制瓷歷史淵源流長,響堂山石窟保留著重要的佛教資源。然而人文資源豐富的磁州窯卻面臨著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希望在為期一周的實踐中,同學們能夠齊心協力,共同破解這一發展難題。同學們也就磁州窯的現狀與未來發展問題簡單談了自己的看法。

實踐隊成員合影

下午兩點,李主任與同學們來到響堂山石窟進行文化考察。石窟始鑿於北齊年間,隋、唐、宋、明各代均有續鑿。現有16窟,大小佛像4300餘尊,並有大量經文雕刻。它在中國石窟藝術向唐代寫實風格演變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研究佛教、建築、雕刻、美術、書法的藝術寶庫。

同學們一邊聆聽專業人士的講解,一邊認真用照片記錄下石窟內的各類佛教雕塑與碑刻。雕有釋迦牟尼坐像,面容光滑圓潤,嘴唇微微上翹,長耳垂肩,神情和善安詳。窟壁上雕有一排排的小佛像洞窟頂部的伎樂、飛天雕刻細膩,精緻典雅。他們有的手彈豎箜篌或圓琴,有的口吹竹笙或橫笛,形象各異,頗為生動。講解員提到,響堂寺石窟在中國石窟藝術發展史上,有其獨特的位置,是北魏時期和隋唐時期兩種石窟藝術風格連結點。響堂寺石窟上承雲岡塔柱式石窟的風格,下開隋唐三壁三龕式石窟的先河,石窟造像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一天的行程結束後,同學們認真總結實踐成果,並簡單交流了對響堂山石窟的文化旅遊開發的想法。希望在未來幾天的實踐中,實踐隊成員能夠齊心協力,為邯鄲市的文化產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來 源:人文研究生

編 輯: 小 喬

編 審: 小 文

滏源福地 瓷韻響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峰峰微旅遊 的精彩文章:

響堂山景區:絲瓜長廊+葫蘆長廊+向日葵花海

TAG:峰峰微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