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藝瀟,靈魂在發光
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真的會發光。
看婁藝瀟就知道了。
就在今晚,《幻樂之城》播出第四期。
幾位嘉賓輪番登台,連唱帶演,幕幕精彩。
一眾玲瓏身影和動人嗓音中,婁藝瀟是格外鮮活的那一個。
這種鮮活,來自於她不著痕迹的表演方式,也來自於她講述的這個「尋常」故事:
心懷夢想的女孩,拒絕一切捷徑,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站上舞台中央。
當聚光燈打在她精緻臉龐,觀眾目光為她迷醉痴狂時……
她卻想起那段被舍下的愛情,那個說了「再見」的戀人。
千言萬語化成一首
《好想他》
,淺吟低唱間是訴不盡的繾綣懷念。一抬眉一垂淚,曾經青澀糾結的女孩堅定地長大了。
像這樣兩難的選擇,總容易讓人心有戚戚。
因為,生活里看到的「範本」太多。
愛情與夢想,事業與生活,似乎總要二中擇一才能收穫所謂的成功與極樂。
大眾心目中,做藝人就更該有所「犧牲」。
果真如此?
角色是這樣沒錯,可婁藝瀟自己卻偏不認這個「邪」。
進入演藝圈十年,她沒有一刻把本真的自己從生活中抽離出來。
即使這個夏天很忙、很累——剛發了專輯《LOURA》,錄製了《幻樂之城》,這幾天還要趕赴各地宣傳電影《愛情公寓》。
她自己逗趣地總結:
「閑的時候,之前滿世界玩。忙起來,全撞一塊了。」
但忙歸忙,步履匆匆間滿是充實的節奏。
採訪時間是晚上9點,婁藝瀟剛從英國飛回來,還在倒時差。
說好的微信語音,她主動提出打開攝像頭。
於是,我看到網路那一端的她把自己陷進沙發里,找到一個角度放好手機,然後回味最近的工作狀態與心情。
很放鬆很認真,情緒生動而真實。
連我們聊到的細節都十足接地氣:
拍戲時因為吃太好長胖了;總被「奇怪」的事情戳中淚點;一個人背包去旅行;想帶大學同學一起演音樂劇……
她的那些大快樂與小煩惱,乍聽起來跟普通女孩也沒什麼兩樣。
可再細細品味,又確實有所不同——
她更篤定,更會捕捉微小的樂趣,在某件事上又格外有使命感。
相比其他文藝工作者對矛盾與激情的追逐,她樂於享受生活的平凡與驚喜。
從不把自己當大明星,也不會放低自我。
就這樣,順其自然又儘力而為,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01.「19歲」
2009年的夏天,情景喜劇《愛情公寓》播出,「胡一菲」由此進入大眾視野。
很多人不知道,這部劇也是婁藝瀟的
熒幕處女作
。拍攝時她才19歲,正在上海戲劇學院讀大二,對表演還沒有具體概念。
剛拿到劇本時,她有點「懵」:
「這是電視劇?這戲能播嗎?」
19歲演27歲,是第一重挑戰;面對一群還不太熟悉的人,要演出潑辣剽悍的「大姐大」人格,是第二重難關。
第一場戲,胡一菲一手拿著菜刀、一手舉著對講機,一個人站在那兒指揮現場所有人。
導演喊「cut」後,她整個後背都要濕了。
「太青澀,太緊張了。」婁藝瀟如今回憶起來,那天的場景躍然眼前。
那一刻的她,完全沒想到自己會隨著角色走進大眾視野,成為備受矚目的明星。
隨著《愛情公寓》走紅,胡一菲成為了國產劇中難得的霸氣御姐的代言人。
形象和性格都討喜,她的戲份也越來越多。
漸漸地,婁藝瀟被貼上「幹練潑辣」、「最強女博士」的標籤。
但只要接觸過她本人,就會發現,她和戲中的胡一菲有相似的地方,但不同之處也很多。
「我跟一菲都是那種很堅強的人,然後很善良,非常善良。當然有不一樣的,可能偶爾我比較文藝?
(輕笑)
」婁藝瀟自認賦予了胡一菲生命,而同時,這個厲害的女博士角色也教會她學無止境,
「無論到任何時候,都不能自滿,還是要繼續拼搏。」
十年後再演《愛情公寓》電影,婁藝瀟同樣有過遲疑。
結果導演韋正一句打「感情牌」的話,立刻打消她所有疑慮。
和老友們再相聚,她笑著形容,「每天都跟過節似的」。
可事實上,拍起來比當年拍電視劇難多了。
最難的地方在打戲——
為了保證大部分戲能親身上陣,婁藝瀟提前去特訓了兩周。
40多度的高溫棚內,沒有空調,她天天跟武行兄弟們一起訓練、套招,還要吊威亞。
一系列高難度動作做下來,受傷是家常便飯。
當我問起哪裡受傷,她輕描淡寫,還不忘開自己玩笑:
「在開拍前就摔了後腦勺。(當時想)萬一腦震蕩了,拍不了了怎麼辦?還好後來,謝天謝地,我沒有變傻。」
沒變傻,但是有變胖,這是婁藝瀟最「怨念」的地方。
因為拍戲時大家相處太好,總忍不住去聚餐,結果都吃胖了。
她大呼自己「悲劇」:
「我兩三天不吃,就瘦,一吃起來,馬上就跟吹氣球似的胖起來。而且就胖臉……」
身材胖瘦,果然是每個女生都在煩惱的課題。
還沒等我感嘆她的坦白,她那邊又「慶幸」上了。
「比較挑戰的就是打戲吧,擔心受傷。後來我就覺得,胖也有胖的好處,抗摔啊。」
一句話說完,我們倆忍不住對著手機大笑。
那一瞬間,眼前的婁藝瀟可愛極了,乾淨澄澈得彷彿還在19歲的夏天。
02.「眼淚」
《愛情公寓》拍完,婁藝瀟有意識地避開了同類角色。
《愛情悠悠藥草香》里心地善良的黃採薇、《鹿鼎記》中刁蠻任性的建寧公主、《愛情珠寶》里一人分飾兩角的高難度演出、《忘情歌》中勇闖上海灘的復仇歌女「程嬰」……
她一個人在圈子裡摸爬滾打,辛酸不少,但極少拿出來說。
拍《葯香》時,腿受傷了,需要拄拐,但礙於工期不能打石膏,還得正常上工。就這麼拖著殘腿落下了病根。
《忘情歌》最後一場殺青戲,她穿著裙裝,吊威亞全身懸空在橋的護欄外面,全靠搭檔拽著手才不會墜入冰冷河水。
圍觀群眾一陣讚歎「藝高人膽大」,她卻覺得是職責範疇,沒什麼好自憐,哭也頂多自己一個人時淚水在眼眶裡打轉。
婁藝瀟自認哭點很奇怪。
「別人感動的點哭,我不一定哭。莫名其妙的點,我在掉眼淚。」
這次拍《愛情公寓》電影時,到最後一場群戲。
她看著一張張熟悉的臉,想到可能有人先殺青了,「下一次這麼幾個人聚在一起拍戲,又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也不知道還有沒後續……」
她站在那兒,哇哇地流眼淚,把導演都驚著了。
明明是一段勵志戲碼,她哭到眼圈、鼻子通紅,自己回想起來都覺得有點好笑。
可真要細說,這些「奇怪」的哭點都源自她對生活、對朋友、對人類情感的極度敏感的
共情能力
。閨蜜鄧家佳結婚那天,婁藝瀟全程陪同。
在一個「莫名其妙的點」,她又哭了。
「也不是宣誓的時候,也不是什麼重要的時刻,我倆在從休息的地方到婚禮現場,路過一個小山坡的時候,著急忙慌的,害怕太陽要下山,來不來得及,她在那一直說的時候,我就突然哭了——『天哪,你要嫁了』。她說你這個時候哭什麼,我還沒有上場呢。快把眼淚收回去好不好?」
越是看似稀鬆平常的時刻,越是蘊藏著重如千鈞的變化。
婁藝瀟無比在乎那一點點轉瞬即逝的變化。
「就當那個夕陽透過她的頭紗,她在那著急催進度,我突然一下子就覺得她要嫁了,眼淚就控制不住了……」
她無數次捕捉到那些細小而重要的情感,把它們投諸表演,也反饋給生活,這才成就了愈加豐富細膩的自我。
03.「聲音」
音樂劇專業出身,讓婁藝瀟對聲音的掌控力強過一般演員。
去年,她在《跨界歌王》中的多變表現,讓很多觀眾第一次意識到,這個瘦弱的女孩原來有這麼大的能量。
既能挑戰邪魅狂狷的「哥特女王」,也能還原仙氣十足的「白玉蘭」仙子,從造型曲風到演繹風格,每一期都有亮點。
專業到什麼程度呢?
當時甚至有網友懷疑她假唱。
逼得節目組從幕後到評審個個出來為她澄清。
婁藝瀟自己總結,她有比較強的對
聲音的複製和塑造能力
。
「一聽就會把別人的聲音copy到我的腦子裡,然後再傳達出去。」
打小練童聲合唱,她學會了去追逐聲音的統一;後來學音樂劇,她又懂得「聲音要為角色去服務」,因此美聲、通俗、嘻哈、流行等唱法中轉換自如。
在上大學時,聲樂老師就給她冠上了「聲優」的名號。
那時她自己還沒發現這個特長。
直到後來多加練習,又上了《聲臨其境》,全國人民都知道了,婁藝瀟真可以去做專業配音。
印象最深的是她為《赤壁》里的小喬配音,模仿林志玲溫柔嬌嗲的聲線,從口型到語氣、甚至呼吸都神還原!
一句「萌萌,贊起來」直接衝上熱搜,到現在還不斷有人轉發誇讚她的獻聲。
哪來的什麼無心插柳,多的是你不知道的天賦與努力。
四年音樂劇學習,讓婁藝瀟在表演上更易把握節奏,能抓住重點。
「音樂劇跟音樂相關,跟舞蹈相關,它是一個唱跳演型結合的一個東西。所以我覺得從小學音樂,包括我音樂劇專業畢業,對我的表演節奏,表演呼吸,台詞的功底,都有幫助。」
粉絲們都知道她愛唱歌,但未必了解她對音樂的重視程度。
節目上,婁藝瀟認真告訴全世界,自己要當一個真正的
歌手
了。果然——
新專輯從籌備到錄製完成,經歷一年之久。
她自己精心挑選每首歌,自己作詞,參與後期編曲……
不為名利,為的是自己喜歡,也給喜歡自己的人留個紀念。
「我自己是盡心儘力的,我不想讓別人覺得你是演而優則唱。起碼就是跟大家認認真真地表達一下我喜歡的音樂風格。」
有的歌連母帶都做好了,但因為編曲她不滿意,就全部推翻。
「再自己另去找編曲團隊,去一點點跟他們滲透我想要的東西。因為詞也是我自己寫的嘛,所以最後就是磨來磨去的才出來。不滿意的我就是要慢慢弄。」
一首歌一首歌「磨」下來,讓婁藝瀟這張《LOURA》與市面上的唱片氣質不太一樣。
尤其是她自己作詞的《海市蜃樓》:
「是誰長著編神話的嘴
慾望和邪惡讓 美杜莎在恨里沉睡
就像 優雅的魔鬼
不露痕迹說謊言也柔情似水」
詞眼文藝,也極有畫面感。
整張專輯一起聽,倒像是婁藝瀟在你腦海中演了一出音樂劇。
有戲劇衝突,有豐富情感,也有不需藏起的鋒芒。
不奇怪,畢竟,音樂已經如同血液在她的身體里奔涌流淌。
音樂劇於她,是一顆砰砰跳動的初心。
04.「初心」
在參演《幻樂之城》前,婁藝瀟已經有半年未安排影視工作,專心投入音樂劇《周末戀曲》的演出。
這是音樂劇大師安德魯·韋伯的首部中文作品,表演難度與壓力可想而知。
事實上,連通過面試爭取角色,都需通過重重考驗。
婁藝瀟自己都忘了參加幾輪面試。
「好多輪,你想像不到的。一開始我見他們導演,先要知道你這的聲音底子,你這個氣質怎麼樣;然後派聲樂老師給你上幾節課之後,再看看你的聲音有沒有什麼變化……就是這樣,一輪輪重重考驗。」
整個過程中,她把自己放回到當時學生的心境
「人家英國人也不會覺得你是明星或者你有人氣,我就讓你。這是獨角戲,你扛不下來就是抗不下來。所以真的是把自己打回原形。從去年年底我就去各種面試,唱歌面試,戲劇面試,體能面試……我得去證明自己我可以完成,人家才選定我來演這個戲。」
通過嚴格選拔拿到角色之後,考驗才剛剛開始。
《周末戀曲》中,婁藝瀟獨挑大樑。
她一個人要在舞台上在65分鐘內演唱24首歌曲,沒有台詞,所有的故事情節要靠她的演唱和表演來展示推進。
難是真難。
她從先期就和整個音樂團隊不斷溝通、修改、排練,場場必到,還經常盯著別的演員去探討請教。
為了更體現女主角的情緒轉換,她還參與改編歌詞,加一些細節修飾,讓觀眾看來更有層次感,也更真實。
長達三個月的重新演繹及50多天的集中訓練,最終換來觀眾席的一陣陣掌聲。
婁藝瀟很開心,但她總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還應該繼續,也必須繼續。
為什麼?
「使命感。」
在聊到音樂劇時,婁藝瀟多次提到「使命感」這一字眼,語氣表情也隨即嚴肅起來。
上戲音樂劇專業,婁藝瀟那一屆同班一共22人,畢業時找到對口工作的幾乎沒有,很多人「畢業即失業」,只能去拍影視劇、演話劇,還有不少人離開了藝術行當。
十年過去,市場依舊不景氣,「能演音樂劇的也就剩一兩個了,但也不是天天有戲。」
老同學聚到一起時,難免聊起這些遺憾。
婁藝瀟總覺得自己該負起這個責任。
一是對同學,要有凝聚力,不忘本——
「我記得我大學的時候跟同學們說過一句話,我說如果將來我混得不好就算了,但凡有點成就,有我一口飯吃就有大家一口飯吃。後來我們班同學說,我真的做到了。因為我每次進組,我都跟個副導演似的,跟人家推薦我身邊的同學,推薦我身邊的朋友,能不能讓他試試戲啊……按理這不是一個演員的分內工作,但每次都忍不住這樣。而且這次做音樂劇也是有這麼一個期許。」
二則是對音樂劇行當,要承擔起更多,所謂「使命感」——
「我就想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吧,用我的小小的名氣回來表演音樂劇,起碼讓關注我的人喜歡,讓觀眾們意識到,這個表演形式還不錯。這樣下去的話,有市場需求,學音樂劇的學生就有飯吃了。」
婁藝瀟笑著說,自己願意做「中國音樂劇發展史上的一朵炮灰」。
在燃燒的過程中,先讓更多人知道、了解有音樂劇這個形式在。
「即便每天這麼累,最多也就一千個觀眾能看到,推廣力度還是小。所以我在之後,包括接的節目也好,包括這次去英國音樂劇遊學,我都在積極地去促使這件事情。我們這次去還帶了個微綜藝去紀錄,向中國的觀眾去介紹音樂劇的台前幕後。」
然後,再逐步燃起中國觀眾對音樂劇的喜愛。
「中國的音樂劇演員收入很低,而且不是天天有演出。相對他們的藝術成就以及他們付出的辛苦,這些錢遠遠不夠……」
說著說著,她認真計算起一般音樂劇演員的收入,言語間流露著對身邊同學、師哥師姐,乃至所有音樂劇演員的心疼與尊重。
「戲又那麼好,專業又那麼好,真的想為他們做點什麼。」
正是這一點一滴想為朋友付出、為音樂劇本行付出的念頭,促成婁藝瀟把賺錢放到一邊,不斷去追求音樂相關工作,並把舞台上的自己修鍊到更好。
「我就是覺得如果我能燃起中國觀眾對音樂劇的喜愛,那麼有了市場需求量,也許演員們的酬勞是不是也會高一點。」
她打定主意,最好以後每年演一部經典音樂劇,繼續做一些傳播推廣,為其發展「鋪路」。
一提到音樂劇,她的眼睛亮亮的,整個人的姿態也更篤定鄭重。
雖然總開玩笑說自己願意做「炮灰」,但那樣為心愛的事情燃燒著的她,反讓我看到了花火盛放的美麗。
是個真正心有小宇宙的人吶。
05.「靈魂」
翻看婁藝瀟的微博,她的日常甚至比工作密集期還「忙」。
一年中小半時間會飛去全世界各地遊玩。
拍照,看錶演,吃好吃的,還會順帶寫「旅遊札記」反饋給粉絲。
待在家裡也閑不下來:
擼狗上課會朋友,自己買菜做飯開美食趴……
生活豐富漂亮,如同傳說中那種「別人的生活」。
誰看誰羨慕。
當我問她怎麼做到「工作生活兩不誤」,收到一個意外的答覆——
「這本來應該就是一個兩不誤的事啊。」
她拿旅行舉例,認為多走出去觀察、多體驗,對表演也有幫助。
「眼界會更寬,心態會更好。就會覺得其實目前一些你的小困擾,所謂的悲傷,那都不是事兒……很小,非常小。」
婁藝瀟有著一般人少有的豁達心境。
在需要或者自己想要掌握某項技能時,她就認真去練習。
能唱歌,會跳舞,聲樂考級九級,鋼琴七級,還是競技健美操項目的國家二級運動員。
直到現在,她還會因為個人興趣跑去學畫畫、吉他、插花……
真真是技多不壓身,把自己練成了一個多重身份於一體的
「斜杠藝人」
。這些技術活絕不會反過來成為促使她去爭、去拼的重負。
她的骨子裡刻著自由與自我的基因,無論何時,都清晰明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至於計劃什麼的,「順其自然」。
她只需要清楚前行的方向,其他的,「隨緣」。
不怕緣分捉弄?
有她這樣豐富的靈魂,自然不怕。
因為靈魂足夠豐滿,她才不懼調笑自己「從來沒幻想過大紅大紫」;也不會為自己設限,一直在探索新的可能。
她在人生旅途中活出了精彩而新鮮的自我。
近一小時的對話,我們從演戲唱歌聊到人生哲學……
婁藝瀟半開玩笑地給自己下了個結論:
「我覺得我挺自豪的一點,不是因為我的成就,不是因為我多麼偉大,而是我的心態巨好。」
採訪之中,只覺得這心態是指能感染到人的積極開朗、隨遇而安,就連作為採訪者的我,都被她「逗」出一陣陣大笑。
而現在回味起來,卻品出在豁達之上的寵辱不驚、率性通透、以及使命感賦予她的真誠執著。
交談中婁藝瀟「放下」一句話:
「將來音樂劇在中國一定會工業化的。你幫我記下了。曾經有一個女演員放下過這句話,她願意做中國音樂劇發展史上的一朵炮灰。」
看,現在我「白紙黑字」記下了這段話。
可是我必須要說:
姑娘你才不是「炮灰」,而是綻放在夜空的花火。
即使煙霧消散,那一瞬的美麗光亮,也足以被記掛住,給看到的人帶來希望。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一個zan=喜歡婁藝瀟~
?


TAG:吐槽電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