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把早已絕跡的大彬壺,僅留下一本價值連城的拓本

一把早已絕跡的大彬壺,僅留下一本價值連城的拓本

文|砂海墨韻

什麼是全形拓

全形拓結合了素描、繪畫、傳拓與剪紙等製作技法,運用墨色,在平面中展現了器物真實的立體視覺效果。

拓片的製作感受與中國水墨書畫的創作感受非常近似。尤其是拓片後期的裝裱、題跋、欽印,使得拓片被賦與了中國文人獨有的美學思想與審美品格。

「千載一時」時大彬漢方壺拓本題詠冊

2008年西泠印社秋季拍賣會上,上拍了一件《「千載一時」時大彬漢方壺拓本題詠冊》,拓本上面的壺早已無處可尋。

僅留下的拓本,最終仍以49.28萬人民幣的價格成交,無論是原壺還是拓本都堪稱傳奇之作。

通過這一拓片,我們不僅可以見到大彬漢方壺的形態,也可以藉此一窺清代紫砂收藏的風貌。

時大彬(1573—1648)字少山,也稱時彬、大彬,是活躍於明代萬曆至清初順治年間的一位紫砂陶藝大師。

關於時大彬的壺,明萬曆年間許次紓的《茶疏》上已有記載「往時龔春茶壺,近日時大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

清初王士《池北偶談》曰「近日一技之長,如雕竹則濮仲謙,螺甸則姜千里,嘉興銅爐則張鳴岐,宜興泥壺則時大彬,浮梁流霞盞則昊十九,皆知名海內」。

可見大彬壺在明末清初已是名士艱難祈求的雅物。

此拓本原為清代著名金石學家張廷濟所藏,他自題曰:

時少山壺,千假一真,

此吾里王幼扶進士舊物,

麤砂細做,形式古樸,

字畫端謹,如此方是一時真跡。

余購得後題詠頗多,

兔床山人收入《陽羨名陶續錄》未盡也。叔未張廷濟。

據此可知在乾嘉年間要見到一件真的大彬壺已非易事。

再從歷年各地晚明古墓中出土的署名時大彬款的砂壺來看,從形制、做工到銘刻,風格各異,千差萬別,已經到了贗鼎充斥真假難辨的程度。

內頁

時大彬生平距今雖然不過四百餘載,然而已被考證的傳世作品卻是極其罕見。

這本題詠冊流傳有序,是清代文人雅士詠壺盛讚紫砂的珍貴史料。

內頁

冊內題籤「千載一時」是為清代藏書家吳騫題注,大彬漢方壺全形拓由張上林製作。

隨後是張廷濟、吳騫、沈銘彝、周汝珍、曹三選、陳鱣等十六位清嘉慶、道光年間著名文人學士的題跋手跡。

◆ ◆ ◆ ◆ ◆

說完了拓片,我們再說回到這把大彬的漢方壺。

雖然拓本上此壺被稱為漢方,但與我們今日常見的漢方壺還是有區別,形制上稱之為「開光四方壺」更為貼切。

今天常見的漢方壺形

雖然原壺早已絕跡,但依據拓片的樣式,在香港茶具文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中,我們可尋得與此壺形制相似的兩把時大彬款開光方壺,見下圖。

香港茶具文物館藏品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

時光的長河裡,今人依然像古人一樣,艱難的渴求時大彬的壺。

關於紫砂的任何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紫砂壺文化 的精彩文章:

每一個愛壺的人,都應該有一把提梁壺

TAG:紫砂壺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