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武夷山老茶農一口氣把大紅袍講透了

武夷山老茶農一口氣把大紅袍講透了

茶友們,大家好,我是武夷山茶農劉國慶,今年63歲了,家住武夷山市天心村白岩小組12號。

我們家世代做茶,我從小就開始跟父親做茶,做了一輩子的茶,茶葉就是我的全部。

我們家也沒有很大的工廠,但都是做自己茶山產出來的原生態好茶,有大紅袍,肉桂,水仙,奇丹,四大名樅,雀舌,白瑞香等岩茶。

我父親年輕的時候在武夷茶廠裡面做茶,年齡稍微大一點的茶友應該有點印象,當年全中國岩茶都是這裡出去的,國家領導人都喝這個茶呢。

這也是全國一個仍未改制的國營茶廠。

我做出來的茶經常有茶葉名牌公司收購,包裝一下賣到好幾千,做事憑良心,做人盡本分,很多喜歡喝岩茶的朋友花高價格都喝不到純正的岩茶。

我們家的茶在武夷山都挺有名氣的,每年都會去參加鬥茶大賽,雖然沒拿過名次,武夷山做茶的人很多,能入圍,老漢就很知足啦。

現在國家政策好了,茶葉一般是不愁銷路的,茶商收我們茶農家裡的茶,然後批發給實體的客戶,實體店再賣到茶友的手裡。

茶友很難買到經濟實惠的茶,但我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喝到經濟實惠又健康的武夷山茶。

武夷山的「天心岩茶村」是中國岩茶第一村,大紅袍母樹在這,著名的「三坑兩澗」也在村裡。

全村共有1萬多畝正岩茶山,全部集中在武夷山景區內,「天心岩茶村」所產岩茶岩韻獨特,被譽為正岩中的正岩,武夷岩茶皇冠上的明珠。

早在唐末五代時期,福建武夷山天心岩茶村就有「鬥茶」活動。

北宋時,武夷山成了當時最負盛名的茶區,北苑又是宋太宗圈定的貢茶區,為決出進貢品種,鬥茶便在武夷山興隆起來。

800年後,依然是當時的古村落,依然是那片茶園,還是那群視茶為生命的茶人,每年都會在這裡集會舉行鬥茶大賽,以評選出至尊的武夷岩茶。

在天心村南路村口,有張天福老先生題字的中國武夷天心岩茶村的石刻。

在天心村西廣場看天心村,有一個比較醒目的招牌,來過這裡旅遊朋友應該都有看到過,這個門進去就是很多天心村民的茶葉店了。

2006年開始,天心岩茶村開始搞茶王賽,每年11月18日前後,伴隨著武夷山茶博會,天心村民間鬥茶賽也會如期進行。

這已經成為固定的有一定影響力的茶事活動,吸引眾多的茶農、茶廠、茶界大咖、資深茶友、遊客的參與。

每年評出的大紅袍、肉桂、水仙金獎、銀獎茶都會成為市場的寵兒。參賽的茶廠、茶農也以獲得鬥茶賽的狀元為最高榮譽。

圖解武夷山岩茶的製作過程

采青

今年的茶產量比去年低,但是茶葉品質比去年好。

茶青質量是決定茶葉品質的重要因素,茶青質量包括茶青內在品質和外觀質量兩部分。

茶青內在品質主要由茶樹品種、茶園立地環境和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構成,外觀質量主要由茶青採摘的標準、時間、氣候、儲運等因素構成。

這是一片水仙的生態茶葉基地,武夷岩茶要求的採摘標準為開面三葉。

採摘方式

我們仍然採用最傳統的人工採摘,每年這個季節都是全家總動員,外地的親戚也都會回家幫忙。

防止青葉堆放過厚、過緊,采完的茶葉都鋪開倒到地上

由於山路陡峭,經常都是挑茶葉到山下,或者用這樣原始的二輪車裝茶回家

太陽下山,忙碌了大半晌,一家人就收拾背簍回家做飯了。

茶葉拿回家就要開始緊張的製作了,這個是我孫女很勤勞,會幫忙掃地曬青

茶葉是入口的東西,我們都會將茶青鋪在谷席、布墊進行萎調

晚上就把茶葉放在室內萎凋「返陽」讓葉片內部的水氣走出來,到達較好的萎凋效果。

接下來做青工藝就很關鍵了,是形成烏龍茶特有的綠葉紅鑲邊和品質風格的關鍵工藝。全過程由搖青和靜置發酵交替進行組成。

不時檢查綜合做青機做青的進展

做青原則

茶青在做青過程中氣味變化主要表現為:青氣→清香→花香→果香。

葉態變化主要表現為:葉軟無光澤→葉漸挺、紅邊漸現→湯匙狀三紅七綠。

做青前期約為2-3小時,操作上應注意以茶青走水為主,需薄攤,多吹風,輕搖,輕發酵。

做青中期約3-4小時,操作上應注意以搖紅邊為主,需適度發酵,攤葉逐步加厚,吹風逐步減少。

做青後期約2-3小時,以發酵為主,注意紅邊適度,香型和葉態達到要求。

走水

指萎凋後的茶青的水分從茶梗脈向葉片輸送的過程,青葉由柔軟無光澤轉化到葉挺泛暗光呈「還陽」狀態。

做青經驗

葉片較厚和大葉品種,宜輕搖,延長走水期,多停少動,加重靜置發酵。

葉薄和小葉種需少停多動,搖青加重,到後期方需注意發酵到位。

茶青較嫩時,做青前期走水期需拉長,總歷時也更長,注意輕搖,多吹風 。

茶青較老時,做青總歷時縮短,前期走水期縮短,需重搖重發酵少吹風。

萎凋過重時,宜輕搖重發酵,做青時間短,注意防止香氣過早出現和做過頭。

萎凋偏青時,用綜合做青機做青可用加溫萎凋,並注意多吹多走水。

重搖輕發酵,並延長做青時間,調整好溫濕度,需高溫低濕,否則易出現「返青」現象。

(PS:「返青」,即做青葉到後期出現漲水,葉片和茶梗含水狀態均接近新鮮茶青狀,梗葉一折即斷,無花果香,為做青失敗現象。)

溫度偏低時,應注意少吹風,提早開始保溫發酵。濕度偏大時有條件者可使用去濕機,並注意通風排濕,適度加溫。

總之,做青過程需時時觀察青葉變化,以看、嗅、摸綜合觀察來判斷青葉是否在正常地變化。

一出現異常現象即需分析原因,並即時調整,使做青葉發揮出其最佳的品質狀態。

做青結束後就開始殺青和揉捻了

揉捻工藝

揉捻是形成武夷岩茶外形和影響茶葉制率的主要因素,我們還是堅持使用最傳統的手工使用專用篾制揉捻。

烘乾工藝

是毛茶製作的最後一道工序, 烘乾的主要作用是穩定茶葉品質,補充殺青不足,使茶葉達到較長時間的儲存而不變質。

這就是烘乾後的毛茶,您以為就這樣結束了嗎,後面還有很多道程序,不要著急,慢慢看。

武夷岩茶的精製工藝

毛茶→毛揀→分篩→復揀→分選→勻堆→焙火→裝箱。

家裡的小朋友放學回來作業做完都會幫忙,他們動作可不比大人慢。

武夷岩茶加工很重要的一道工藝:焙火

岩茶精製焙火也稱燉火,吃火。

是形成武夷岩茶特有的滋味,去除青味、雜味、苦澀味,產生火功香,使茶葉耐泡,湯色加深,滋味濃醇,改善武夷岩茶特有的香韻的關鍵工藝。

精製工藝的焙火猶如初制工藝的做青,具有很高的技術含量。

火功掌握宜看茶葉品種、毛茶質量狀況和等級以及銷售需求等因素控制火功高低。高檔茶宜低火功,低檔茶宜高火功。

火功高低可用烘焙溫度為第一調整要素,在同等溫度下也可用時間為第二調整要素。在烘焙過程中需即時審評,調整火功,以適應要求。

其實,茶農和所有的農民都是一樣的,辛苦勞作,為的是豐收的喜悅。我們只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美好的未來。

我們在這裡希望和大家做最真誠的朋友,為您帶來最健康的武夷山好茶!一起分享關於武夷山茶的點點滴滴。

老劉家做出來的大紅袍

這款武夷正岩大紅袍,利用傳統古法烘焙,文火慢焙而成。

條索飽滿,顏色純正,茶湯清澈,岩谷花香,喝完口齒留香哦,岩韻足!回甘好!水喝起來很粘稠,回味無窮。

儘管武夷岩茶的香氣以霸道甘冽著稱,但這是相對於其它茶葉。比諸於岩茶之間的判斷和鑒別,則在於香氣純不純,久不久,而不在於高不高

這款茶的香氣醇厚持久,喝完數十分鐘仍有茶香瀰漫於口鼻之間。

湯色如油,清明澄澈的,方為正岩茶。

沖泡後湯色澄黃,香氣撲鼻,葉底鮮活,綠葉鑲紅邊。此外,耐泡程度是衡量岩茶品質的重要標準。正岩茶的耐泡程度最低也有七、八泡。

這款茶即可泡至十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餐飲美妝跨界聯合,除了喜茶,周黑鴨也推出了一款口紅……
喝茶有很多好處,但是這幾種茶可不能喝哦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