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家裡連張像樣的桌子都沒有,他卻往遊戲里砸了幾千塊錢

家裡連張像樣的桌子都沒有,他卻往遊戲里砸了幾千塊錢




回復 

晚安

 送你一句晚安心語





華哥說


如今,提起留守兒童,對應的已不再是貧困、孤獨,還有一個新的標籤——網癮。







作者:麵包萌







這兩天,一個新聞再次引發了大家對留守兒童的關註:「90後」大學生農村支教老師蘇葉,通過一個遊戲輔助軟體給痴迷手機遊戲的小新算了一筆賬,截至目前,小新已經往遊戲里充了1000多元。




「一塊錢10點券,12308點券,他還有288塊錢的皮膚!」



很難想像,在四川省內江市高樓鎮的一個小山村,家裡連張像樣的桌子都沒有的留守兒童,卻能因為玩遊戲花上千塊錢。




然而,小新並不是個例,而是千千萬萬留守兒童的縮影之一。







在中國,有6000多萬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陪伴,讓「手機帶娃」在這個群體中變得愈發普遍。






「手機成癮」


——留守兒童教育的新痛點



近日,中國青年報報道了一個類似的事件:在安徽省金寨縣周集村,有接近70%的家庭父母在外打工,也就是說,有70%的留守兒童在此。




然而,返鄉民工羅大洪回到村裡後,卻幾乎沒有看到這些孩子玩耍的身影。「孩子們都去哪兒了?」對此他感到疑惑不解。



以前每逢暑假,孩子們都會在戶外玩,村裡非常熱鬧,但現在卻很難再看到孩子們嬉戲打鬧的身影。




羅大洪不知道的是,這些留守兒童已經有了新的玩伴——手機。




與曾經的戶外嬉戲不同,現在,這些孩子越來越喜歡宅在角落裡,一言不發地盯著手機屏幕,甚至連別人打招呼都很少理睬,就連他自己的娃也是「手機成癮」。



對此,羅大洪既心疼,又無奈。




本該參與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的年齡,卻只願意盯著手裡的「方寸之間」,做家長的怎能不痛心?







羅大洪並不是唯一一個對此感到痛心的家長。




前兩天,在《留守兒童的暑假:比起爸媽,手機才是我的親人》中,一位父親也不得不面對自己孩子玩手機成癮的無奈和傷心。




適逢暑假,在深圳打工的父母想把老家的兒子接到深圳,好好玩一玩。




然而,和孩子電話溝通時,他並不願意過來,經過父母的軟磨硬泡,以及再三保證「這裡有WiFi,網速快得很」之後,才勉強同意「過來看一下」。




千等萬等,終於等到了見面的日子。




兒子下了飛機,媽媽激動得語無倫次,兒子卻表現得非常淡定,叫了一生「爸、媽」之後,便開始自顧自地玩起了手機。







父母面面相覷,滿腔熱情,卻無處安放,一時間竟顯得有些狼狽。




但為了讓兒子「不虛此行」,父母還是使出了渾身解數,看海、歡樂谷、看電影、吃大餐,然而,兒子通通沒興趣,唯一願意做的就是打遊戲。




而一開始打遊戲,兒子就像打了雞血一樣,一直能打到夜裡兩三點,然後一覺睡到第二天中午,根本不下床,醒來就拿起手機繼續。




因為不規律吃飯,只吃一些零食對付,兒子渾身上下幾乎看不到肉。




要不是後來因為兒子的QQ密碼找不到了,乞求爸爸幫他找回,這位可憐的父親可能還不知道,自己兒子把爺爺這一年多給他的早餐錢,全都省下買「皮膚」了。






上網成癮,


讓留守兒童走入惡性循環



據《青少年成癮行為調研報告——基於2017/2018青少年健康行為網路問卷調查數據分析》顯示

:在玩遊戲的時間上,留守兒童要高於非留守兒童




在「每天玩4-5小時」這個時間段,留守兒童佔比18.8%,而非留守兒童則是8.8%;在「每天玩6小時以上」這個時間段,留守兒童依然是18.8%,非留守兒童是8.2%。




7月30日,揚州大學就針對留守兒童手機使用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

長時間玩手機已成為鄉村少年的「流行病」。

在不少地區,鄉村兒童的上網時間高於城市兒童,刷視頻、打遊戲和網聊三項佔據了孩子們90%以上的上網時間。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心理學家比昂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容器理論:如果我們可以從我原生家庭里獲得一個容器,這個容器給我們帶來安全感和積極健康、可以被吸收消化的信息,那麼我們可以獲得完善的智力發育,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人際關係。




心理學上表明:0-3歲的嬰兒期是一個人發展的最重要的階段。在這一時期,智力和性格的發展已經完成了60%。因此,早期的教育對於孩子的發展非常重要。




然而,這些對於留守兒童來講,未免是一種奢侈。由於父母面對巨大的經濟壓力,物質匱乏,早期對孩子的養育也未免出現諸多忽視。




等孩子稍長,父母親則離開家外出務工,為生計奔波,孩子被隔代養育。







當越來越多的孩子被留守,家庭教育也隨之「被留守」。留守兒童失去父母的關愛,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人格,精神也相對欠缺,也更容易被漠視。




而這個時候,遊戲就取而代之,成了留守兒童填補精神空缺,甚至是緩解孤獨和被家人忽視的一種極佳的方式。




長期在中西部山區任教並著有《中國留守兒童日記》的教師楊元松曾針對這一問題說道:「在農村的貧困地區,相當一部分孩子是留守兒童,他們不少人從小就住校。在人生的路途中,他們是一群孤獨的長跑者,他們有很多困惑,卻沒有人可以交流;他們渴望親情,卻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




此話一語中的。




在網路高度發達的現在,一部幾百元的低配手機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在遊戲中他們是英雄,有自己的角色,有自己並肩作戰的夥伴、華麗的服飾和輝煌的戰績,這些足夠滿足一個孩子的需求。







對於很多的留守兒童來說,手機不僅僅是他們的娛樂玩具,更是亦父亦友的「陪伴品」。在圖書館、籃球場、讀書角等等匱乏的農村,加之缺少父母在身邊的及時矯正和引導,刷視頻、打遊戲、網遊,填充了農村孩子幾乎所有的課下生活。




更有甚者,也會有很多孩子把手機帶到教室,老師在講台上面講課,他們自顧自地沉溺在手機的世界裡。




巴爾扎克說:對在各種孤獨中間,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獨。




如果說成人還有能力去尋求辦法抵禦孤獨,那麼心智尚未健全,並且缺乏關注和被引導的留守兒童,又從哪裡找到正確的緩解孤獨的辦法呢?




所以,這些孩子迷戀上了通過手機所構建的虛擬世界,這可以讓他們瘋狂地逃避著現實的焦慮,毫無節制地揮霍著時間。




可是,如此噁心循環,長期以往,孩子失去的將不僅僅是好的視力,更是「寒門出貴子」的機會。







因為玩遊戲,這些孩子耽誤了學習,過早地輟學,然後外出謀生,重複著上一代的命運軌跡,從此走上一個惡性循環。




「手機帶娃」雖然無可奈何,但是如此放任自流,必然會讓整個社會都付出沉重的代價。




因此,作為父母以及其他的監護人,一定要意識到孩子玩手機成癮問題的嚴重性,不要以為玩手機傷害的只是孩子的視力。




在此基礎上,掌握一定科學的方法加以引導和示範,讓孩子們正確地使用網路。




畢竟,網路並不是絕對的「惡」。治療留守兒童的網癮,也不能一味地「掐斷」,而是要「疏通」。







相信很多孩子是因為和父母或者親人疏遠而缺乏安全感,才投身網路世界,尋求認同和關注。孩子有網癮,也只是因為不知道如何把捏上網的度。




希望未來留守兒童手機成癮的現象可以有所改善,留守兒童的精神世界,可以有所寄託。




周刊原創作品 |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歡迎分享朋友圈











發現中華之美,為華人發聲



提供有廣度的知識,有溫度的立場和有深度的思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華人周刊 的精彩文章:

這100萬日本人,為什麼消失了

TAG:世界華人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