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狀元的墓在常山

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狀元的墓在常山

常山縣域之西,有一個千年古鎮球川,古名七都,鎮上有一潭,名曰石潭頭,潭邊有一山,土名白象山,形如巨象汲水,林木茂密,環境清幽,外人少有知曉。人們更不知道的是,這白象山裡,長眠著一位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汪應辰。

汪應辰(1118—1175),字聖錫,人稱玉山先生,信州玉山人,南宋詩人、理學家,官至端明殿學士、吏部尚書,封上饒郡開國侯,謚號「文定」。汪應辰是江西玉山人,墳墓卻在浙江常山,這其中有著怎樣的一段奇緣呢?

汪應辰塑像

一鳴驚人出常山

北宋政和八年(1118),汪應辰出生於玉山小葉(今屬玉山縣紫湖鎮),初名汪洋,父親汪永真(資深),在縣衙當差,擔任弓箭手;母親魯氏,系常山七都人。由此說來,汪洋也算是半個常山人。據宋代樓鑰《宋汪文定公行實》載:魯氏「本儒家女,始勤教子讀書」。由於父親英年早逝,汪洋家境貧寒,但母親魯氏在子女讀書教育方面絲毫沒有放鬆,汪洋和兄長汪涓「德業日進,聲績顯白」,文才顯揚於當時,還帶動了一方勤學苦讀的學風,「里中故無業儒者,至是竟勤於學矣」。

汪洋自幼天資聰穎,過目不忘,十歲便能吟詩作對。據周密《齊東野語》卷一《汪端明》載,當時玉山縣尉喻樗授課講學,需要一個書僮,有人推薦了汪洋。喻樗叫來一看,果然舉止不凡,於是出一上聯考驗:「馬蹄踏破青青草」。沒想到話音剛落,汪洋應聲答道:「龍爪拿開白白雲」,此聯對仗工整,氣勢非凡。喻樗大為驚訝,贊道:「他日必為偉器」。從此關愛有加,帶在身邊精心培養,並將女兒許配給了汪洋。

南宋紹興元年(1131),簽書樞密院事趙鼎忤怒聖顏,退隱常山黃岡山永年寺,喻樗聞訊後前來拜訪,趙鼎對其分析見解十分欣賞,征為幕僚。紹興三年(1133),趙鼎路過江西,汪洋主動結識了趙鼎,並成為他的門生,從此一直陪在趙鼎左右。宋代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五十五對此有詳細記載:「鼎赴洪州也,取路由信州。汪洋裁書謁鼎。鼎大喜,問:『秀才能與鼎同行,過江西否?』洋曰:『諾。』鼎遂與洋同行,居鼎門下。」

在趙鼎的栽培下,汪洋視野寬闊、格局大開,學識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紹興五年(1135), 汪洋在殿試中擢為第一,時年18歲,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宋高宗見汪洋的策論文筆老練,以為是一位老成持重的半小老頭,待到唱名時才發現是一介少年,大喜之下,仿照北宋狀元王拱辰賜名之事,賜名「應辰」,期望他應時而生輔佐帝業,並贈予御書《中庸》一套。宰相趙鼎則為其取字「聖錫」,以表聖上賜名之義。從此,汪洋改名汪應辰。

汪應辰狀元敕書

對於汪應辰而言,喻樗是慧眼識珠,趙鼎則是命中貴人。趙鼎和常山見證了自己生命中最關鍵的起步階段,這是汪應辰永遠銘記在心的,哪怕有天大的阻撓也不能忘卻。後來,趙鼎深受秦檜迫害,遠貶吉陽軍(今海南三亞),絕食而亡,其子趙汾奉旨扶柩歸葬,一路之上沒人敢出面相助,途中路經袁州,時為袁州通判的汪應辰不畏奸權,特作《祭趙忠簡公文》祭奠於靈前,並派三名士兵護送靈柩安然回到常山。秦檜恨得咬牙切齒,直指汪應辰為趙鼎死黨,要一併下獄問罪,幸得大臣胡寅從中斡旋,說趙鼎曾有恩於汪應辰,祭祀一下也是人之常情,事情才不了了之。

兩度奉祠居常山

汪應辰高中狀元後,按慣例應該立即在翰林院授職。趙鼎認為汪應辰閱歷尚淺,建議他「歷外任以養成其才」,即擔任地方官多接受基層鍛煉,於是補了一個「左丞事部郎僉書鎮東軍」的缺位。同時,在丈人喻樗的推薦下,汪應辰拜理學家張九成為師,繼續學習深造,積累學識和閱歷。

在此期間,由於汪氏兄弟倆在外為官,母親魯氏在玉山無依無靠,乾脆搬回了常山娘家生活,常山已然成為汪應辰心中牽掛惦念的故鄉,這在汪應辰兩次奉祠居住在常山(衢州)的舉動中也可見一斑。

紹興八年(1138),汪應辰調回京城,任秘書省正字。此時朝堂之上,主戰、主和兩派鬥爭十分激烈。在宋高宗的默許下,主和派佔了上風,秦檜代替趙鼎接任尚書左僕射之位。緊接著,趙鼎被誣告陷害,流放福建泉州。汪應辰上奏力陳和議之弊,秦檜不悅,將其外派,任命為建州通判。汪應辰不願就職,請祠以歸。

黃岡山永年寺 趙靜攝

紹興九年(1139)五月,汪應辰以主管台州崇道觀之虛職,第一次奉祠回到了自己的出山之地、母親的故鄉——常山。《宋史》卷三八七《汪應辰傳》記載:「寓居常山之永年院,蓬蒿滿逕,一室蕭然,饘粥不繼,人不堪其憂,處之裕如也,益以修身講學為事。」永年院即永年寺,是恩師趙鼎當年隱居之所。雖然生活條件清苦,但汪應辰處之泰然,一方面勤於侍母孝親,一方面專註於授徒講學。

奉祠是宋代官員特有的一種福利政策,即授予政治虛職,保留一定經濟待遇,一般一任為30個月。一任奉祠期滿,汪應辰又再行要求奉祠,前後連續三任,時間達七年半之久。三任期滿,汪應辰只得入仕就職,為袁州(今江西宜春)通判。奉祠期間,汪應辰遍游常山山水,並撰有多篇詩文,如《題常山孔塢碧照閣》:

門前塵土暗衣冠,池館無多意已寬。

試問主人閑適味,冰蠶正自不知寒。

乾道六年(1170),53歲的汪應辰第二次奉祠返鄉,此時魯氏已經去世,汪應辰無官一身輕,足跡遍布衢州、常山、玉山,走親訪友,頗為自由洒脫。

查閱期間汪應辰與人往來書信,《答徐知止》中有「某伏退蕭寺」、《與劉樞密》中有「某屏居蕭寺」、《與朱元晦》中有「某奉祠如昨」等內容,可知汪應辰居住在一寺廟,一說在常山永年寺,一說在七都紹德庵,一說在衢州超化寺,具體何處不得而知,亦或兼而有之。

從《與朱元晦》的「某兀坐荒山」、《與黃岡人》「此間哀苦窮愁寥落之狀」、《與李運使》的「某山居絕無外事」、《答趙允明》的「奉祠窮居」等信件的內容來看,汪應辰居所在七都紹德庵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些。紹德庵在汪母魯氏墳墓附近山嶺之上,系汪應辰為母守孝時的居所,朱熹有詩《熹次延之年兄韻敬題紹德庵真如軒寫呈伯時季路二兄》二首,該庵地方偏僻,生活多有不便。而超化寺位於衢州府衙附近,談不上「荒山」「哀苦窮愁寥落」的狀況。

孝親侍母葬常山

汪應辰從小過繼給從兄為子,因此,雖然他在朝中擔任高官,但母親魯氏未能享受過任何封號。對此,汪應辰內心充滿了愧疚。

紹興二十六年(1156),汪應辰奉調回京任職。此時,從兄已有親生子孫,汪應辰這才申請解除了與從兄的過繼關係。考慮到母親魯氏年老體弱的狀況,他堅決請求外調,以便盡心奉養。宰相說,你剛回京城,怎麼能走呢?汪應辰嘆道,母親老了,時間不等人啊。於是汪應辰被授予婺州(今浙江金華)知州一職,魯氏也被接到婺州貼心照料。汪應辰在書信《答張侍郎》提及此事:「又以老母前次隨家兄在黃州,一別七年,今年七十有七矣,近方正母子之名,前此雖有欲養之心,將以誰告?」

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八月,魯氏去世,汪應辰葬之於常山七都,並在此結廬守孝三年。《宋史》卷三八七《汪應辰傳》記載:「尋丁內艱去,廬於墓側。」明萬曆《常山縣誌》卷之十五《雜紀表?古迹》記載:「端明殿學士汪應辰墓:在七都石潭頭。應辰雖玉山人,其母系七都大廳魯氏,故歿葬依焉。」清嘉慶《常山縣誌》卷之十《墟墓》記載:「端明殿學士汪應辰母夫人魯氏墓在七都球川」,清道光《玉山縣誌》之《藝文志?汪文定公家傳》記載:「越明年八月,魯夫人薨,公居尤禮盡,卜葬常山之黃岡,遂廬於墓側之永年院。湫隘嵐濕,公居數年弗去也。」綜合對照,魯氏娘家在球川,葬於球川的可能性更大。

球川白象山

淳熙二年(1175)十二月,汪應辰因病卧床不起,逝於家中。樓鑰《宋汪文定公行實》記載:「淳熙二年乙未臘月寢疾,十二日早起盥頮衣冠整容,又欲移居正室,家人曰:公連日腳重,步履費力。公雲鬚勉強歸去,中夜乃薨,無一語及家事。公之齋終如此。」

汪應辰埋葬之處,史料多有記載。明萬曆《常山縣誌》卷之十五《雜紀表?古迹》記載:「端明殿學士汪應辰墓:在七都石潭頭。」明嘉靖四年(1525)《江西通志》記載:「汪文定公墓在玉山縣治北鄉二十三都界常山上球。昔公卒於官,歸葬此地,故冢尚存。」清雍正十年(1732)《江西通志》卷一百十《邱墓》:「端明殿學士汪洋墓在玉山北鄉二十三都。」清同治十二年(1873)《玉山縣誌》卷十《雜類?塋墓》記載:「汪應辰墓在北鄉二十三都界常山縣七都白象山(前通志)。」另找到1939年《下洲汪氏宗譜》卷之二《世紀》記載:「夫人喻氏封劉國夫人,慶元六年庚申五月初十日卒,壽八十,與文定公葬常山七都上球源口。」

疑似汪應辰墓地外望

從史料來看,《江西通志》《玉山縣誌》強調汪應辰墓在玉山北鄉二十三都(今玉山縣雙明鎮,與常山縣球川鎮交界)邊界上,同時也多次承認在常山境內,尤其是明嘉靖四年《江西通志》提到「故冢尚存」,可信度很高。汪應辰玉山老家小葉(今屬紫湖鎮),與二十三都並無交集,埋在這裡的可能性極低。而上球、白象山、石潭頭則是七都的古地名,這些地名至今在球川民間流傳使用,且經現場勘察,發現白象山的方位和地形有古墓的跡象。因此,我們推斷,汪應辰墓就在常山縣球川鎮球川村白象山。

另外,宋代楊萬里《題汪聖錫墳庵真如軒在玉山常山之間》、朱熹《熹次延之年兄韻敬題紹德庵真如軒寫呈伯時季路二兄》、樓鑰《寄題汪端明墳庵真如軒二首》和清代錢儀吉《玉山寓樓作》等紀念詩作均可作為旁證。楊萬里說汪應辰墳庵在玉山常山之間,玉山老家小葉不在此範圍內,可能性最大的就是七都。而朱熹所提的紹德庵,清嘉慶《常山縣誌》明確在七都「石潭頭外紹德庵」。

樓鑰《寄題汪端明墳庵真如軒二首》(其一)寫道:

山藏佳處竹藏廬,見說離家百里餘。

已矣空求真學士,傷哉閑殺老尚書。

後生自恨登門晚,壯歲寧忘跪履初。

悵望九京那可作,此心徒切慕相如。

詩中的「見說離家百里餘」,與常山七都至玉山小葉的距離相吻合。清代嘉興詩人錢儀吉更是在詩中直接點出了汪應辰墓在七都白象山的事實:

白雲故可悅,山中故可留。

堂堂汪端明,遺迹儻可求。

峨峨白象岡,惜未登其丘。

比鄰趙忠簡,騎箕想同游。

放翁聽漁唱,何處南溪樓。

玉山美如玉,冰溪無濁流。

嘯吟洽山趣,水石養性優。

所以章泉上,昆弟偕白頭。

方齋與斗山,曷不回華輈。

心之所向,夢之所往。也許,對汪應辰而言,夢裡故園是常山。

來源:柚石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常山旅遊 的精彩文章:

渣瀨灣,你是否誤讀了它美好的本義

TAG:常山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