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德經》6句經典名句,領悟為人處世智慧的態度、探求真理

《道德經》6句經典名句,領悟為人處世智慧的態度、探求真理

《道德經》6句經典名句,領悟為人處世智慧的態度、探求真理

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在古今社會生活中,在老子看來,真正領會「道」之精髓的聖人,不輕易下斷語,即使是對已知的事物,也不會妄自臆斷,而是把已知當作未知,這是虛心的求學態度。只有這個態度,才能使人不斷地探求真理。慢慢品讀,我們可以深深地感到老子的《道德經》真是一部極富智慧的處世之作。

1、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譯文] 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

感悟:現在社會中很多人,我們所說的酒肉朋友,以為朋友滿天下,好辦事情的道理,其實這些都是你的損友,他們愛說大話,真正你有事要找他們幫忙的時候就找不到人了,可是現在中還很多人還活在那些損友當中,還把這些人當兄弟義氣來處。老子提出了衡量是非標準的一個標準,在不涉及具體情節時,老子認為被輕易許諾的信用一定不充足,把事情描繪得過分容易,實際實施中,必然會困難重重。

2、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譯文] 有了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儉嗇,所以能大方;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

感悟:老子提倡「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應該是指對人對事都懷有一種慈愛,仁愛的態度。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慈」一方面表現出博大,從容的胸襟,另一方面也是指對人做事情不可過滿過溢,要保留有一定的餘地。從大的方面來講,「慈」是與萬事萬物,與天與地融為一體,也體現了一種「道」的精神。 以上選自網路,個人覺得,對周圍的人有慈愛之心,能夠幫助我們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儉」應該是一種簡單,樸實,誠實的作風。現在社會人們都追求奢侈的物質生活,而忽視對精神的追求。如果我們能少一點貪嗔痴念,那我們就會少很多的痛苦和煩惱,會有一個比較幸福的人生。

3、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譯文]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從微細的部分開端。

感悟:現實中我們要清楚不管大事小事都是從小事開始做起,從容易的事情開始做起,從微細是小事情的開端,不要投機取巧想快速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個是不可能的,只要腳踏實地做好才是硬道理。

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譯文] 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聖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感悟:我們在古今社會生活中,太多人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人並不少見。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剛剛學到一點兒知識,就以為了不起,從而目中無人,目空一切,甚至把自己的老師也不放在眼中。這些人肆意貶低別人:抬高自己,以為老子天下第一,這說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質問題,那就是沒有自知之明。

5、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譯文]道理付諸於自身,他的德行就會是真實純正的;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家,他的德行就會是豐盈有餘的;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鄉,他的德性就會受到尊崇;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邦,他的德行就會豐盛碩大;把這個道理付諸於天下,他的德性就會無限普及。

感悟:老子這六句皆是言以道德修為之妙,繼續申明不拔不脫之義。道德的本質,樸實無華,純凈聖潔,真實不虛,沒有一絲駁雜。若修之不純,則道不廣,德不大,根不固,基不牢,豈能不脫不拔?萬物皆有根,萬事皆有本。固其根,枝葉才能繁茂;修其本,萬事才能功成。天下之本在於國,國之本在於鄉,鄉之本在於家,家之本在於身,身之本在於心,心之本在於道德。

6、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譯文]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激怒;善於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衝突;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叫做運用別人的能力,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感悟:古時代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都不是成匹夫之勇的,現實中工作還在生活我們也不能成匹夫之勇勇氣,真正智者會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和別人起衝突。真正的管理者會善於用別人優點的人,發現別人身上優點之人,這個才是符合用人之道,符合自然發展規律的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微課 的精彩文章: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90個成語,90個出處,千年大智慧的體現!

TAG:國學微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