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溫酷暑,需下火除煩

高溫酷暑,需下火除煩

知 母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止渴除煩

— 知 母

知母(拉丁學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也叫毛知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葉由基部叢生細長披針形,花莖自葉叢中長出,圓柱形直立,總狀花絮,成簇,生在頂部成穗狀;花粉紅色,淡紫色至白色;果實長橢圓形,內有多數黑色種子,花果期6~9月。

知母中國各地都有栽培,抗旱抗寒能力強,乾旱少雨的荒山、荒漠、荒地中都能生長,是綠化山區和荒原的首選品種,全年各季節都能播種,主要是春播或夏播。

該種乾燥根狀莖為著名中藥,性苦寒,有滋陰降火、潤燥滑腸、利大小便之效。屬清熱下火藥,主治:溫熱病、高熱煩渴、咳嗽氣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熱、虛煩不眠、消渴淋濁。有「毛知母」與「知母肉」之分。最主要產區在河北。中藥別名:兔子油草、大蘆水、媽媽草、蒜瓣子草、羊鬍子根、地參等。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0.5-1.5厘米,為殘存的葉鞘所覆蓋。葉長15-60厘米,寬1.5-11毫米,向先端漸尖而成近絲狀,基部漸寬而成鞘狀,具多條平行脈,沒有明顯的中脈。

花葶比葉長得多;總狀花序通常較長,可達20-50厘米;苞片小,卵形或卵圓形,先端長漸尖;花粉紅色、淡紫色至白色;花被片條形,長5-10毫米,中央具3脈,宿存。蒴果狹橢圓形,長8-13毫米,寬5-6產毫米,頂端有短喙。種子長7-10毫米。花果期6-9月。

適應性很強,野生於向陽山坡地邊。草原和雜草叢中。土壤多為黃土及腐殖質壤上。性耐寒,北方可在田間越冬,喜溫暖,耐乾旱,陳幼苗期須適當澆水外,生長期間不宜過多澆水,特別在高溫期間,如土壤水分過多,生長不良,且根狀莖容易腐爛。土壤以疏鬆的腐殖質壤上為宜,低洼積水和過勁的土壤均不宜栽種。

生於海拔145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或路旁較乾燥或向陽的地方。

用於溫熱病,邪熱亢盛、壯熱、煩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證。知母有清熱瀉火除煩的作用。與石膏配伍有協同之效,如白虎湯。

用於肺熱咳嗽或陰虛燥咳、痰稠等證。本品有清瀉肺火,滋陰潤肺之效,常與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

用於陰虛火旺,肺腎虧所致的骨節蒸潮熱、盜汗、心煩等症。知母有滋陰降火的作用。常同黃柏相須為用,配入養陰葯中,如知柏地黃丸。

可用於陰虛消渴,症見口渴、飲多、尿多者。本品有滋陰潤澡、生津止渴功效。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強療效,如玉液湯。

清熱瀉火:用於高熱煩渴,常配生石膏;用於肺熱咳嗽,常配貝母。

滋陰降火:用於陰虛之發熱、盜汗,常配黃柏、地黃。

性味:

味苦;性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藥性論》:性平。

③《日華子本草》:味苦甘。

④《藥品化義》:味微苦略辛。

歸經:

入肺、胃、腎經。

①《珍珠囊》:腎經。

②《湯液本草》:入足陽明經、手太陰經。

③《本草經解》:入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止渴除煩。主溫熱病;高熱煩渴;咳嗽氣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熱;虛煩不眠;消渴淋濁。用於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秘。

①《本經》: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②《別錄》: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

③陶弘景:甚療熱結,亦主瘧熱煩。

④《藥性論》:主治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生產後蓐勞,腎氣勞,憎寒虛損,患人虛而口乾,加而用之。

⑤《日華子本草》: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補虛乏,安心止驚悸。

⑥張元素:涼心去熱,治陽明火熱,瀉膀胱腎經火,熱厥頭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⑦王好古:瀉肺火,滋腎水,治命門相火有餘。

⑧《綱目》:安胎,止子煩,辟射工溪毒。

⑨《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盜汗,遺精,痹痿,瘈瘲。

治傷寒邪熱內盛,齒牙乾燥,煩渴引飲,目昧唇焦:知母五錢,石膏三錢,麥門冬二錢,甘草一錢,人蔘八錢。水煎服。(《傷寒蘊要》)

治溫瘧壯熱,不能食:知母、鱉甲(炙),地骨皮各三兩,常山二兩,竹葉(切)一升,石膏四兩(碎)。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忌蒜、豬肉、莧菜、生蔥、生菜。(《延年方》知母鱉甲湯)

治消渴:生山藥一兩,生黃芪五錢,知母六錢,生雞內金(搗細)二錢,葛根錢半,五味子三錢,天花粉三錢。水煎服。(《醫學衷中參西錄》玉液湯)

治肺勞實熱,面目苦腫,咳嗽喘急,煩熱頰赤,骨節多痛,乍寒乍熱:知母、貝母(去心膜)、杏仁(去皮尖,炒)、甜葶藶(略炒)、半夏(湯泡七次)、秦艽(去蘆)、橘紅各一兩,甘草(炙)半兩。上細切,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方》二母湯)

治肺家受燥,咳嗽氣逆:知母、石膏、桔梗、甘草、地骨皮。水煎服。(《症因脈治》知母甘桔湯)

治妊娠子煩,因服藥致胎氣不安,煩不得卧者:知母一兩,洗焙為末,棗肉丸彈子大。每服一丸,人蔘湯下。醫者不識此病,作虛煩治,反損胎氣。(《產乳集驗方》)

痰嗽:用知母、貝母各一兩,研細,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勻。每夜,切生薑三片,二面蘸上藥末,放在口裡細嚼咽下,隨即睡覺。次日必瀉,痰嗽漸止。體弱者,不用巴豆。

久嗽氣急:用知母五錢(去毛切片,隔紙炒過)、杏仁五錢(姜水泡,去皮尖,焙過),同煎服。另以蘿蔔子、杏仁,等分為末,加米糊做成丸子。每服五十丸,薑湯送下,以絕病根。

妊娠不足月,腹痛欲產:用知母二兩,研細,和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米粥送下。

紫癜風疾:用醋磨知母塗搽。

甲疽:用知母,燒存性,研末敷患處。

治傷寒數日不解,心躁煩亂,小腹脹急,悶痛,大渴喘乏:知母、芍藥、麥門冬、柴胡、澤瀉各1g,石膏45g,黃芩、甘草15g,竹葉3-7片,姜,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聖濟總錄》八味知母湯)

治溫瘧,壯熱不能食:知母、鱉甲、地骨皮各10g,常山6g,竹葉6g,石膏32g。水煎,瘧疾發作前服用。(《外台密要》延年知母鱉甲湯)

治產後惡露上攻,流入於肺經咳嗽宜服,如傷風痰喘,卻以尋常傷風葯治之:知母、貝母、茯苓、人蔘各15g,桃仁、杏仁各0.3g。水煎,每日1劑,日服2次,如覺腹痛,並服之,立有神效。(《得效方》二母散)

關鍵詞:膳食

消渴熱中

知母燉牛肉

滋陰潤燥

知母龍骨燉雞

滋陰泄火

知母竹葉茶

潤腸通便

知母山藥蔬菜湯

知母做法指導:

1.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宜生用;入腎降火宜鹽水炒。

2. 勿用鐵器煎熬或盛置該品。

3. 凡溫熱病熱在氣分,高熱汗出,煩渴引飲,脈洪大有力者,每與生石膏相須為用,併入甘草等,以清氣泄熱。

4. 凡痰抽刀斷水壅肺,喘嗽不止者,可與貝母、葶藶子配伍。

5. 凡陰虛火旺,骨蒸潮熱,遺精盜汗者,多與黃柏相須為用,以瀉腎火而堅陰。

(科普來源:中醫藥網 圖片部分取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茅山 的精彩文章:

TAG:大茅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