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陽明:寄諸弟書-《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

王陽明:寄諸弟書-《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

寄諸弟書-《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

戊寅(wù yín)(1518年)

文字整理Flora花之國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背景]

龍山公王華有四子一女,長子王守仁,次子王守儉,三子王守文,四子王守章,女兒王守貞。

陽明在南贛汀漳平流民暴亂期間,屢次收到弟弟們的來信。1518年五月,奏設和平縣,暴亂全部平叛。陽明在贛州給弟弟們回了這封信,反覆闡釋了「改過」。

原文收錄於《全集》上冊第一九二頁。

[原文]

18.1】屢得弟輩書,皆有悔悟奮發之意,喜慰無盡!但不知弟輩果出於誠心乎?亦謾為之說云爾。

18.2】本心之明,皎如白日,無有有過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過,當時即得本心。人孰無過?改之為貴。蘧(qú)伯玉☆,大賢也,惟曰「欲寡其過而未能」。成湯、孔子,大聖也,亦惟曰「改過不吝,可以無大過」而已。人皆曰人非堯舜(yáo shùn),安能無過?此亦相沿之說,未足以知堯舜之心。若堯舜之心而自以為無過,即非所以為聖人矣。其相授受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jué)中。」彼其自以為人心之惟危也,則其心亦與人同耳。危即過也,惟其兢兢業業,嘗加「精一」之功,是以能「允執厥中」而免於過。古之聖賢時時自見己過而改之,是以能無過,非其心果與人異也。「戒慎不睹,恐懼不聞」者,時時自見己過之功。吾近來實見此學有用力處,但為平日習染深痼(gù)☆,克治欠勇,故切切預為弟輩言之。毋使亦如吾之習染既深,而後克治之難也。

18.3】人方少時,精神意氣既足鼓舞,而身家之累尚未切心,故用力頗易。迨(dài)其漸長,世累日深,而精神意氣亦日漸以減,然能汲汲(jí)奮志於學,則猶尚可有為。至於四十五十,即如下山之日,漸以微滅,不復可挽矣。故孔子云:「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又曰「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吾亦近來實見此病,故亦切切預為弟輩言之。宜及時勉力,毋(wú)使過時而徒悔也。

[注釋]

☆蘧(qú)伯玉:約前585~前484年,年逾百歲的老壽星,名瑗(yuàn),字伯玉,謚成子,春秋衛國大夫,封先賢,奉祀於孔廟東廡(wǔ)第一位。蘧伯玉和孔子一生為摯友,其政治主張、言行、情操對儒家學說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痼:久治不愈的疾病。

[譯文]

良知明亮,就象白天一樣,無時無刻沒有錯誤的念頭而不能明白的,只是擔心不能改過而已。一個念頭改過,當時就能顯現良知。哪有人沒有犯錯的?有錯即改便是真的好。

蘧伯玉,大賢人呀,講過「想要改正錯誤而不能做到。」成湯,孔子,大聖人,也說過「有錯即改,這樣才能不會犯大錯。大家都講普通人不是堯舜,怎麼可能不會犯錯?這也是習慣性這麼講,其實是不知堯舜心理的想法。假如堯舜要是想自已都沒有錯誤,這樣怎麼可能成為聖人呢?他們相傳授講的話:人心是很危險的,良知是很高明的,精益求精達到完美。他還認為人心是很危險的,則其心其實是與普通人是一樣的。危就是犯錯的意思,也只有兢兢業業,精益求精,才能達到完美,這樣便不會犯錯了。古代的聖賢時時能夠看到自已的錯誤然後改正,這樣才能不會犯錯,並不是其心真的與別人不一樣。「戒慎不睹,恐懼不聞」者,時時能夠看到自已的錯誤,然後能改正,這便是功夫。我近來真的看到這才是學問的關鍵地方,但是平時因為犯錯積累太久,克除毅力又不足,所以才真心的想提前告訴你們這後輩。不要像我一樣犯錯積累太久,,然後想除去就比較難了。

年輕人的精氣神是很足的,犯錯積累較輕,如果用功可以輕鬆改過。假如放任不管,這樣日積月累,而精氣神則慢慢變少,要是能夠奮起直追,那還是可以改過。要是到了四十五十,就是下山的太陽,慢慢要消失,再也沒用了。所以孔子講:四十五十而沒有見到自已的錯誤,這樣的人不必敬畏了。又說老了,血氣衰退,小心不要洋洋自得。我近來實際是有這樣的毛病,所以才真心的想提前告訴你們這後輩。要及時用功,不要到老了後悔也來不及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婆婆奇幻雜貨鋪 的精彩文章:

TAG:花婆婆奇幻雜貨鋪 |